邓 丽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竟然也让部分精明的人士看到商机,“裁员顾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另类职业。
“接你电话这会,我至少漏接了3个咨询电话”。2月5日晚8点,在和记者通话不到10分钟,Mike吴就开始感慨他的时间紧缺。
这几个月来,他每天都要分别和3个神情阴郁的人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每个人都要面谈1个多小时,事先,还要像教师备课一样,做大量的面谈准备,处理大量的电话和邮件咨询。
在眼下的气候下,只要知道Mike吴的身份,就会理解他的忙碌一一他是一名裁员咨询顾问——这个职业还有个听上去不那么可怕的称呼——职业生涯转换顾问。
吴现在隶属于一家全球最大的“裁员顾问公司”的北京分公司。面对的客户是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不久前在网上被泄露的那份雅虎美国的“裁员指南”,就是吴的美国分公司同事参与“创作”的。
那份引起轩然大波的裁员指南内容详尽而全面:从裁员前的准备工作、裁员面谈时应说什么不应说什么。到裁员后如何安抚员工情绪,如何避免诉讼和纠纷,以及帮助高界别员工寻找下一份工作等等,一条龙齐备。
这让“裁员顾问公司”这一行浮出水面。经济不景气年代正是这个行当景气度最佳的时候。“半年多来我们的客户与日俱增,光我手头就有4个单子,分布在4个不同的行业,其中就有世界著名的网络和IT公司。”吴说。这4家中,有一家一下要裁掉几百号人,有一家IT公司前不久刚刚裁了第一批几十人,还有陆续几批要裁。
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都要Mike吴这样的“裁员顾问”出面一一和他们面谈,以免引发剧烈事件。
当然,最让吴疲惫不堪的时点或许还在后头。“3月份裁员风潮可能加剧。中国公司调整人员大多会在春节后的3月份,就是拿到年终奖以后。”中华英才网一位高管对记者说。
怎样面对号啕大哭者
Mike吴一年前加入这家“裁员顾问公司”。公司1998年进入中国,所面对的客户,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比较多的是石油矿业、IT、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公司,因为与客户签订了保密协议,Mike吴并不愿意透露具体的客户名称和裁员规模。
通常客户企业在开始裁员前,被雇请来的裁员顾问都会问对方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虽然每个公司大体目标都是希望平稳地裁员,这一点差别不大。
在很多HR眼里,裁员是一件干脆利落的事,但到了Mike吴的手中,裁每一个人都需要周详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服务。
一般来说,一个裁员计划包括裁员前的准备,裁员面谈,裁员之后。在裁员准备环节,Mike吴每一次都要按照公司的服务流程,开列一个问题清单,包括了解被裁员工的家庭状况,是否会产生额外负担,离职费用计算方法,一般是N+1,+2,很多公司会+3,+4,还需要确定员工离职期限,交归哪些材料。
Mike吴会指导他的客户:向员工宣布裁员决定的时间要选择在一天和一周的开始,最糟糕的时间是在周末和假期开始前。要在宣布对某员工的解雇决定前就准备好所有文件。包括工资、收入以及该员工还没享受过的假期的资料。
在和被裁员工面谈当天。裁员顾问会提供现场服务,安抚那些情绪激动的被裁员工和目睹同事被裁的人。“这一天的服务尤其重要,”Mike吴说,“必须及时处理和开导员工的情绪。不然。容易引起诉讼甚至极端事件。”
要注意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比如被裁员工会号啕大哭,或者长时间一言不发。或者口出恶言,这些都有不同的应对技巧。
对于大哭的员工,应该先让他来发泄,再引导他的注意力到下一步如何寻找新工作。
“通常的情况是员工会反复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Mike吴说,这时,他会指导他的客户应回避评价该员工的个人表现,只能说“这是公司长期战略决定的”之类的话。
不要谈及其它员工或是进行比;不要说你个人也不赞成这样的决定;不要说这类话:“你正好有时间去休个假”或者“天知道我又还能在这儿呆多久”:不要说被裁员工的岗位不重要;不要提及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面谈这天,Mike吴通常会要求客户企业的一位人力资源部的代表到场,以增强裁员谈话的严肃性和确定性,并帮助解答一些人事方面的专业问题。只能经理和人力资源代表参加谈话。要向员工保证不会有其它任何人知情。
裁员顾问需要培训客户公司的HR及业务经理,提供专业性的建议。比如在谈话时要表达清楚,言简意赅。谨慎地使用措辞,要保持一种诚恳和同情的语气。有同情心,但是也要坚定;要诚恳,也要有所警戒。
要在宣布对其解雇后鼓励员工谈谈他们的感想。要对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给予鼓励。适当时候站起来并伸出手暗示谈话到此为止,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表示谢意。
“做我们这个职业一点都不简单,需要心理学的背景,要熟悉和了解很多行业,要很会跟人打交道,不然根本没法面对每一个客户。”吴说。
“裁一个人收费2万”
在服务的后期环节,根据不同客户公司给出的预算、人员安排和被裁员工的级别和行业,裁员顾问公司会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服务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帮助被裁的员工做好新的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制作简历和参加求职面试,辅助寻找新工作。
职位越高端的被裁员工找到新工作的难度往往越大,裁员顾问会对每个员工有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甚至1年的服务期。在服务期内,员工可以电话和邮件向顾问咨询,顾问也必须主动完成按小时计算的面谈服务流程。
这样的一对一服务,客户公司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一个月服务期的,一个员工的咨询费大概要1.6万元人民币,而12个月服务期的,则需要7万多元人民币。
这样的收费,当然不是可以轻易支出的,何况它是被用于为被炒鱿鱼的员工寻找新工作,因此,客户企业愿意为此出钱的员工被限定在一定的层级,一般都要到VP(副总裁)、总监级别。
而如果是大规模裁员或者员工级别较低的话,基于预算的考虑,客户通常会选择裁员后召集被裁员工集中研讨的形式,而不是昂贵的一对一面谈服务。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吴最近服务的一家跨国矿业公司,就连被裁的普通员工,甚至是前台员工也能享受到2个月周期的咨询服务,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要为这名前台支付差不多2万元的费用。
吴的另一家化工企业客户则为被裁的从普通员工到经理通通买了3个月的单,每个人至少是2万。而职业生涯转换公司并不保证为每位员工找到新的工作。
“刚刚做完的一个服务行业的客户,有10个人的一对一服务,现在1个已经上班,另外几位正在制定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吴说。
“职业生涯转换”辅导
“这些出手阔绰的跨国公司客户当然不是傻瓜,”吴说,它们是想尽量在给予适当经济补偿之外,展现公司对员工的关怀,减少一些诉讼,也树立公司的社会责任形象,“在美国,有86%的公司在裁员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转换服务。”
在中国,职业生涯转换是一个新的理念。一年多前,Mike吴还在一家企业咨询公司上班,第一次听到“职业生涯转换顾问”这个职业,他也很奇怪“有哪个雇主会愿意为离职员工的下一份工作买单呢?”迄今为止,他服务的客户也基本上限制在跨国企业。
现在,Mike吴说自己很享受这个职业。“职业生涯转换是不仅要给员工补偿,还要给未来,让员工感觉到裁员也许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机会。”首先要把员工注意力吸引到职业下一步,以免他们陷于“受害者情绪”之中无法自拔。现在一些跨国企业只是暂时困难,但世界范围内。高端人才始终缺乏。而且,很多人会发现。现在做的工作也许并不是原来想做的。
在Mike吴看来,在中国,有很多企业的员工并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评价,去审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很多人是第一次面临被裁的窘境,因而情绪非常激动,甚至失控。“员工应该把自己和公司看作一种伙伴关系,就像很多人离婚后也是朋友。”(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