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 风
在“7小时快铁交通圈”纳八省部合作盘子、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顺利上马、农村危房改造先行试点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之际,再低调的判断也无法否认:金融危机寒流下的贵州正迎来项目建设的“小阳春”。
这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展露得十分明显。在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的中央新增第一、二批2300亿元投资中,贵州获84.67亿元;在中央财政代发行的2000亿元地方债券中,贵州获64亿元。对于经济总量不大、投资拉动效应突出的贵州来讲,区域平衡基础上略有倾斜的中央资金投放无疑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民生水平提高有着雪中送炭的深度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抢抓中央扩内需、保增长重大机遇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算得上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壮大全省经济实力发展战略的成功样本,在贵州开发建设史上也是鲜见的大手笔。
取得这样的成果,关键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在当前的政策形势下,中央明确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在中西部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重点工程,为贵州这样的地方多年来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一批大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工程、一批过去不能顺利上马的项目提供了实施机遇。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贵州这些年在项目建设方面的战略眼光和积极努力。在前不久贵州省政府与铁道部《关于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的签字仪式上,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就认为这是“贵州抢抓机遇、抢抓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良性回应。”
这也印证了路易斯·巴斯德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一句名言:“机遇只垂青有准备备的头脑。”在贵州这样的地方,一时落后并非时时落后,抢抓机遇终会迎来良性回报。
但是,当把这样的成果与全国区域经济的实力布局、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时代使命、自身经济运行阶段特征以及所拥有的巨大资源禀赋结合在一起审视的时候,贵州的项目建设带动战略虽然开局良好,但毕竟只是一个起步。从操作层面来说,我们在跑“部”意识、战略视野、立项原则、推进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强化和提升的空间。
2009年全国“两会”透出新的机遇和要求。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贵州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对应点和着力点。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指出,关键是要“善于从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世易时移,变亦宜矣。项目建设正是“寻求新机遇”的“牛鼻子”。面对变局,贵州已经果断迈出重塑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只要牵牢“牛鼻子”趁势而上、乘胜而进,当前的“小阳春”必将带来贵州发展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