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茂祥
教育信息化是保持教育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天津市静海县教育局始终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通过树立先进理念,加大硬件和资源建设力度,深入挖掘有效应用途径,提供发展的有力保障等,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静海整体教育水平的新引擎,为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先进理念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指南
静海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从1996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十余年,一路艰辛,一路欢歌,我们感到县域教育信息化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凝练出了信息化工作的原则和思路。
一是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正视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异。我县有三分之二的学校分布在农村地区,办学经费相对比较匮乏,办学理念相对守旧一些。县城学校则拥有较先进的基础设施,办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具备比较先进的办学思想。因此,对不同学校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要务实推进信息化建设。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求一步到位,坚决摒弃那种求高、求全、求大的做法,要稳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三是用建并举,以用为纲。要以应用为核心,关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益,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效益达到匹配,把教育信息化工作融入到学校的主要业务当中,因校制宜,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四是资源整合,集中共享。要强调各类资源的整合,实现分散建设,集中整合,统一应用和管理。学校要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为本校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信息服务。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信息资源,加强网络管理,扩大网络应用”的工作思路,极大地推进了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硬件和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基石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县重点进行了“一个专网、五项基础”建设,一个专网——教育县域光纤专网,五项基础是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研室。我县目前已建成路由长度达50公里的教育科研专网, 40个教育单位以100M带宽接入该网,并可浏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及方正数据库等国家级教育科研数据库,为全县教科研夯实了资源基础。依托教育网,教育局机关建成与市教委连通的实时会议视频系统,天津电大静海分校建成与天津远程教育中心连通的资源专网,该网实现了点对点的视频教学资源点播,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城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全县每所中小学校均按国家标准配备了信息技术教室,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在全市涉农区县中居前列。
2.依托教育科研网,建设横向连通、纵向互动的资源体系。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下大力气整合我县教育系统的教学资源,配合市教委信息资源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各类资源建设在统一规范指导下的分工合作,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静海县第一中学、静海县实验中学、静海县实验小学、静海县成职教中心等单位的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发挥了辐射和引领作用。
三、深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和服从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因此我们加大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加大应用力度,创新应用领域,凸显信息化应用效果,探索出了新的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途径。
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德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
我们加强网络德育,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的新途径。2008年县城学校全部建成德育网站,中小学依托德育网站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有关内容的教育;中职学校依托德育网站重点加强了敬业、诚信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我们积极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此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在完善校园物态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学校依托校园网,大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指导各学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发展BBS、博客、即时通讯等校园网络文化新载体,切实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我们建设了一批特色校园网站,成为了教师、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探索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县教育局协调县教研室、电教中心等部门深入研究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在整合的范围和深度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特征,改变了学科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同时,我们利用网络技术的及时性、交互性和反馈性强的优势,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从2005年开始,我们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为典型引路,建立学科整合专题网站,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途径。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融合。
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备课、教学的方式及过程,我县在部分信息化条件好的学校实施了教师“换笔”工程,鼓励教师在校园网上进行“无纸化”备课和“无粉笔化”授课,提高备课效率和授课水平。校园网上的电子备课系统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发挥了典范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利用该系统查询相关资料,其先进性、快捷性、完备性、实效性、系统性特点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优化各种信息,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提高了教材的表现力,改变了知识呈现方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优化了教学过程。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融合。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广泛性为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锻炼了学生对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力和对信息资源的分析、综合、处理能力。如,静海县实验中学建立了机器人专题学习网站,建立机器人兴趣小组,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小组活动,4名学生在2007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
6.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融合。
县教育局建立了具有独立硬件支撑、独立域名、公有IP地址的静海县教育信息门户网站和公文办公系统,教育局机关和基层学校的信息传递全部通过网络进行,实现了数字化办公,成为静海县首家信息化机关。县城内的部分学校实现了校务电子化及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静海县成职教中心推行了校内学生一卡通,形成了数字化校园的雏形。静海县第六中学积极探索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校园安全的新方法,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有力措施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保障
1.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做好协调,齐抓统管,县教育局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管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任务实施、设备运营、系统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同时,我们聘请天津大学的赵刚教授担任顾问,县城部分学校的网管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的规划。
? 2.强化管理,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和标准,使管理有依据,工作有目标,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统一建设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系统的有序、高效、安全运行。同时,我们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督导评估力度,以评促建,以评促用。
3.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投资效益。
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只重视硬件投资,而在软件和相关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应用效果较低,“现代化的设备,老观念的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为此,我们在软件系统(尤其是一些应用系统)和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
4.加强信息化的前瞻性研究,实现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高新技术应用最多,发展变化最快,为了确保其科学发展,必须开展前瞻性研究。我们以课题为载体,追踪信息化前沿技术,关注应用热点,深入研究信息化理论及应用。
2008年至2012年天津市将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促进义务教育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正视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想实招、新招、硬招,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实施,使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使信息化工作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