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不对称须正视

2009-05-27 06:16曹中铭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9期
关键词:资产重组个股股价

曹中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股市场既是“政策市”,也是一个“消息市”。相关政策对于市场所产生的威力,相信参与者已有深刻的体验。与此同时,重大信息对于市场的影响力,同样不容被漠视。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信息披露的不对称,足以导致个股股价的剧烈波动。

在庄股时代,市场传闻、小道消息的满天飞,曾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投资者不是潜心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是到处打听上市公司的相关“内幕消息”,如是否有庄进入,分配方案如何等。客观地说,如果一般的中小投资者都能知道的“内幕消息”,早就失去了消息的价值了。

事实上,信息披露上的不对称已成市场的“顽症”。投资者之所以热衷于追逐所谓的传闻与小道消息,与信息披露不对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被提前泄漏,造就了“先知先觉”的暴利一簇,也造就了市场的不公平。

如果说2008年报的看点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分红状况,以及高管薪酬的话,市场对于高送转个股的炒作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自“年报第一股”中兵光电的高送转遭遇疯炒之后,其效应被逐渐扩散。然而,问题亦随之而来。

诸多上市公司在年报未公布之前,其高送转方案就提前出现在一些股吧、论坛里。如西飞国际10转12、海泰发展10转10、华星化工10转5、步步高10送10股派2.8元(实际为10送4转6派1)等的传闻基本上得到证实,另外包括远光软件、济南钢铁、九阳股份、迪马股份、鹏博士、浙江龙盛等都是如此。

传闻变成现实,至少说明上市公司的信息被泄漏出去,也说明“先知先觉”者早就蛰伏其中,并为今后的高位套现牟取暴利创造了条件。毕竟,在股指强劲反弹过程中,个股行情的风起云涌,更有利于高送转个股吸引市场资金的热捧。

而且,高送转传闻的“及时”出现,显然个中也存在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早已吸足筹码的“先知先觉”者,通过散播传闻的方式“引导”投资者的追捧,进而享受“抬轿”的乐趣,股价涨至高位后再脱手,中小投资者不仅成为其中的买单者,留给市场的更是一地鸡毛。

另一方面,别有用心者也利用信息披露的不对称,利用中小投资者的信息“盲区”,通过散布传闻的手段,达到其卑鄙的目的。如在武钢权证到期前的一个月,利用武钢股份急于融资70亿元的现实,利用武钢权证行权的预期,大资金大肆炒作武钢股份,此时,武钢股份分配方案为10转12的消息出现了。事实证明,所谓的“10转12”,不过是假消息而已。在此闹剧的背后,到底谁是受害者呢?

资产重组、大股东注资等向来是市场炒作的一大题材,当然也成为某些人获取利益的工具。与今年高送转个股大幅上涨遥相呼应的,则是资产重组等题材的炒作。投资者常常可以看到,某些个股在没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股价产生“莫名其妙”的大幅上涨,而一旦股价涨至高位时,上市公司的信息适时地公布了。或者是,在股价“突然”大幅上涨之后,上市公司宣布因涉及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而停牌。如从4月7日到9日,上证指数下跌2,43%,兆维科技却大涨18.33%,并且在4月9日封于涨停,该股与大盘呈明显的“背离”走势,主要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定向增发在“作怪”。当然,该股也存在信息提前泄漏出去的嫌疑。

其实,A股市场上关于信息不对称的事例还有很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广遭诟病。尽管中国证监会在此方面制定了诸多的条条框框,但无形之中犹如没牙的“老虎”。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投资者能够公平地获取同一信息。对于市场的质疑,不妨推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让上市公司自证清白。而且,要防范甚至杜绝重大信息被泄漏,必须严厉监管,提高违规成本,对胆敢以身试法者实施严惩。

猜你喜欢
资产重组个股股价
盘中股价升跌引起持股者情绪变化
牛股盘中冲高回落尾市拉涨停行为解读
连续上涨2天以上的31只个股
股价创股灾以来新低的股票
房地产开发Ⅱ个股表现
航空运输Ⅱ个股表现
A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历程分析
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
近期连涨三天以上的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