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大权
美点赏析
文章从一堂公开课说起,通过分析一件师生对峙的小事,逐层深入探究其原因,最终提出如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的观点,行文不落俗套,读后发人深省。
俗话说: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真实而美丽。教学理念上的出新出奇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没有独特的视角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为人师者都是正确的,对自己要求过高,有时甚至到了苛刻自戕的地步,总是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老师,不容许自己出一丁点差错。可有时候在课堂上犯错在所难免,以什么态度来看待这种意外情况,是做一个理想的老师的前提。
教师,作为一种神圣的职业,两千多年来“为人师表”的训导,让教师在帮助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给作为生命个体的老师树起了“画地为牢”的做人规范,很多时候死死地把自己归属在一个封闭的天地里,不允许自己越雷池半步。文章并没有刻意的去批判这位女老师,而是采用了严密的论证手法,以此事件切题,进而探究其文化内核,然后以日本的教学制度为例,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最后以剑桥牛津的“自然平衡”教学法佐证,一个理想的老师形象就呼之欲出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给文章增添了说服力,提高了文章的欣赏性。此文在根深蒂固的思想壁垒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我们在狭隘的天地里嗅到了一丝自由的气息,同时也给了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一些积极的启示。
这篇文章兼有议论文的严密和散文的笔触,在一个个的故事中自然地得出结论,读来引人入迷,毫无枯燥之感,而作者的观点早已通过故事潜移默化的传达给了我们。那位优秀的小学女教师所遭遇的尴尬,也许在我们每一位教育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深思之余,我们一点儿也没有讥笑的理由。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堪称万世不变的至理。老师不是全能超人,老师的提高与学生的成长是同步的,如果不允许教学者出错,他就会永远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不会反思,不会提高,不会有经历阵痛之后的“强势”。所以,允许出错是为了尽量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此外,文章选取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碰撞:作者在日本上学的孩子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曾经在英国剑桥的达尔文,他什么也没有做……好的教育把人变成生物,固步自封的教育把人变成矿物,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所以,只有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并且能发掘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自由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老师放开了传统的包袱,“才会真正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新颖的观点,从容娴静的文笔,开合有度的思维,使文本自始至终透示出朴实而又动人的意蕴。
难点指津
对教师而言,如何面对课堂上的错误是一门学问。“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这并不是向我们暗示错误越多越好,它也并不该成为我们敷衍课堂的理由。课堂作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竞技场”,态度是决定好坏的关键,理念的更新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呈现给学生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因此,老师如果要做到在课堂上少出错,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就必须在平时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勇于承认错误,和学生共同提高。真诚虚心是学生认可的理想的老师标准之一。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经常在学生面前漏洞百出的“差不多先生”,他的个人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儿去;同样,学生在老师的施教下,如果总是在错误的泥潭里回旋,老调重弹,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科学上每一项发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一不是在“错误”的泥滩上开出的灿烂的花朵的。能否造就理想的老师,首先我们就要允许老师犯错,允许给学生空间,进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然后着力改变我们的教学大环境,放开传统的思想包袱。学生有时大胆地站起来“挑战”老师的错误,我们不应该出于面子全盘封杀,而应该给予理性的评判和引导,有时“硬碰硬”的交锋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样,如果我们对老师求全责备,在循规蹈矩的底线下就永远不能构建富于创造性的课堂,也就根本无法造就富于开拓思维的学子。这样的老师归根到底就不过是教书匠,而不是真正的创造者。
考点训练
1.结合原文说说我国教育现状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2.怎样理解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附:参考答案
1.我国的教育缺乏一种宽松的文化背景,老师完全桎梏于被管理、被指挥的泥潭,不能给学生宽容和自由的学习空间,总认为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自然没有错,这种观念固化了老师的思维,老师无法承受来自学生的挑战。而西方教育教学灵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当成生物,让生物自由生长。
2.错误对老师来说并不是致命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老师首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果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一点瑕疵,就显得得不够真实,结果反而让人无法亲近;同样,如果老师不能容忍自己出错,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压根儿也不能宽谅学生的错误。不用说,这样的课堂是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