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洁
摘要:通过分析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建立开放、自主的新课堂提供借鉴,使课程改革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从内容到形式都很严谨,不仅理论性较强,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硬件的基本知识,软件的基本内容。目前基础教育正处于调整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计算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课程的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实用性,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应用技巧,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模式的影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实践较少,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很大,例如计算机的硬软件在不断升级,但课本所介绍的很多是过时产品。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有的教材中个别符号也不一致,实用例子较少,更不用说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总之,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3.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观念。而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该课程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资料管理的现代化。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把握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课时
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该课程要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主体,围绕基本概念和硬软件两大类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理论教学在保证“必须、够用”的原则下,应尽量精练讲授。对有些章节要重点讲授,其他章节只需作一般性了解,让计算机基础好、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自己深入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特点,必须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出现,充实了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其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迫使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多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教学材料,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良好的交互性,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约束在事先设置好的轨道中,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而学生作为无知、无能、被动的受体,只是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唯一的任务就是原封不动地克隆教师传递的知识,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学习的主动性、活动性和合作性的本质属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自我感受,缺乏加工信息和主动创造的能力,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对反思精神、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相关要求。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校和教师永远不可能将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完全“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5.改革考试
教学质量的评估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但最为重要或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目前,绝大多数课程采用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考试成绩,即卷面分+平时成绩。我认为: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特色,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学生总评成绩应调整为卷面分+平时成绩+实验考试成绩。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和教学主体,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积极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 陶洪.计算机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纪开荣.计算机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白海莲.《微型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尝试运用“研究性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