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

2009-05-25 09:01王建玲
教师·上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

王建玲

摘要:历史原本很有趣,可是中学历史课却令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仅为应付考试而学,甚至提到“历史老师”,便立刻给人呆板学究的感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仅就中学历史教科书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

中学历史教材是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当然也是历史教学活动与传播历史知识基本内容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教科书既是教师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新的历史教材体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精神,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继承传统教材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还需要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一、教材内容要突出历史人物、文化与社会风情

旧的历史教材过于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王朝更替、政治改革、阶级斗争、革命等内容,而对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文化与社会风情则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提,使历史教材成为见事不见人和空洞、死板的说教。且编写时使用相当多的概念性知识,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脱离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因而加大了历史教育的难度。缺乏可读性的现象,使中学历史教育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降低了历史课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中学历史教材应当是融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通俗历史读物,才能够充分引起中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历史教材的编纂者既要具有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深厚功力,又需要对史学界的研究状况和研究信息有较清楚的了解,还要擅长于对史实、观点和历史人物的取舍,内容的多寡分量要得当,并擅长于创新体例,敢于摒弃旧教材的片面、局限与陈旧的缺憾,而以新视角、观点和新成果与新史料编出生动活泼、见物见人、内容充实、分量适中的高水平历史教材。

二、客观真实地展示历史,抛弃先入为主的评价、分析、结论和方法论

如何使历史恢复本来面目,使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应该是教材编写着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是萧公权先生的座右铭,也应是教材编写者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

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中先入为主的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结论等渗透了一些教条僵硬的理论分析法。比如阶级斗争分析法,即描述一种历史现象时,总是归纳到阶级实质是什么,阶级目的是什么,总要在阶级的意义上找到答案。这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无论大小事都归结为经济原因,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寻找阶级目的,把复杂纷纭的历史现象简单化了,造成思想僵化,根本无法解析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更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进入历史,去领略历史的魅力,也就使中学历史教得教条,学得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应该多讲史实,结论或评价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三、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鼓励地方和个人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比专业编辑更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有需求,更能控制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应鼓励他们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引导者和评审者,比如制定出内容详细、要求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教科书编辑的资格审查和教科书质量的审定把关。教科书编成后必须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方可出版使用。有竞争、有对比、有取舍,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当然,教科书的编写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会对历史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能指望一步成功,但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变化和调整其形式,以求更加完善。

参考资料:

[1] 夸美纽斯.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 王升华.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02(12).

[3]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历史教学,2002(12).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