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与乐学教育之浅析

2009-05-25 09:01郭彩霞
教师·上 2009年4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创新

郭彩霞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创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必将给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面貌。乐学教育就是教师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能够得以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模式。在教学创新的前提下,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使之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创新与乐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乐学教育;有机结合

一、创新教学形式:寻找学生的兴奋点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乐趣。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乐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学实践中看,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演讲赛”“朗诵赛”“辩论赛”“编写课本剧”等引入课堂,培养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成为了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学生从中享受着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育学家都认为,乐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想完成一堂优质课,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乐学,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其能力的目的。同样是课堂,有的学生充满畏惧,有的学生却乐此不疲。同是一篇课文,甲老师讲,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气凝神,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乙老师讲,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忽而哈欠连连,忽而神思游离。查找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

根据教学目的,从不同侧面挖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乐”的因素,这十分重要。从心理学角度讲,具有生动特点的信息最能使人兴奋,从而产生兴趣。启发学生乐学就是借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兴奋点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要想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有人总结认为,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可这样做: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有经验的教师,他会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抓住学生心理;他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带领学生神游知识的大观园;他会把知识融入一个个小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他会运用幽默诙谐的连珠妙语,让学生在叹服中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改革教学观念:把课堂让给学生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营造“乐学”的氛围,课堂上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因素是首要的,有了良好的情感因素,我们的课堂便是灵动的、有生命的。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从而提高自己乐学的自觉性,使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进而促进学习的长足进步。

乐学教育中,有的教师会适时把课堂让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有一次,我让学生试着自己讲,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此后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实行“20+20+5”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讲20分钟;另拿出20分钟时间,由学生依次分节主讲,学习要点;最后5分钟总结。学生由此成为课堂的主人。后来,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不断完善。这种经常让学生主讲,并且由其他学生点评,然后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寻找答案的方法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现在,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挖掘了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调动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的积极性,在一节《感受大自然》的主题课上,我有意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表演。这中间,有的同学唱起赞美大自然的歌;有的同学朗诵他们提前查找的关于大自然的优美散文;有的同学干脆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这种把课堂让给学生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性格等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其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如今,口头表达能力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训练说话的技能和技巧,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我把培养学生掌握说话艺术当作课堂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训练学生敢说、多说、会说。我的做法是:选择一个话题,让学生依次走上讲台,让其充分表达,再由大家对其提建议,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肯定学生说话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挖掘艺术内涵:以美来感染学生

就语文课而言,其中有着挖掘不尽的艺术美。文学艺术中,那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那意蕴悠远的诗韵,那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执过羊鞭的《兵法》,受过宫刑的《史记》,都有着挖掘不尽的艺术美。文学艺术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千古绝唱诗词曲赋!我们会经常面对那渔舟晚唱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这如诗如画的艺术美吸引人们,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语文的法宝。

语文教学实践中,如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美好意境中,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乐于学之,乐于读之,还能使学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流动的脉搏,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如《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一首山水名篇。在讲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之后,先由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分析这首诗的首联说:“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有的学生认为颔联反映出了:“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还有的学生说:“从颈联可以感觉出,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那么,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什么的情景,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我接着向学生提问。学生纷纷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诗人渲染了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向往一种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这样,我在引导学生沉醉于诗作艺术美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使学生把握了诗的要义。

在乐学教育中,有声有色的精彩朗读和诵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平时喜欢朗读,朗读技巧掌握得比较好,每当我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时,学生们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在学生们听读时,我一般要求他们合上课本,闭眼想象,进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在不同的课文学习中,让学生深刻地、不自觉地随着课文的情趣,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陶醉。

乐学教育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心情舒畅,主动参与,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我认为,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创新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