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淼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呼唤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班级,这是新课程对学校班级建设管理提出的新的课题要求、理念及管理模式。
一、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应立足于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基本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班主任自行其事,未能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殊不知,班主任严厉之语,斥责之声,体罚、变相体罚等做法,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会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著名教授叶澜曾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班主任就应在教育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方法的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
所以,班主任要从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通常情况下,班主任对学生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智力正常”,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是由于智力的差异。“物极必反”,教诲过多,学生会心烦,效果反而不好,所以教师教诲要适量。况且,许多道理不一定具有普遍适应性,学生本身并没经历过,难以接受。
二、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新课程强调班主任的职责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在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给他们帮助,对他们宽容。农村高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困难的很多,班主任在为特困生积极争取助学金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精神状况,平时多和他们谈谈心。家庭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有些自闭、不愿意对别人讲自己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除了正面直接引导外,更应该做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用注视的眼睛、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集中的注意力、随时作出积极反应的手势体态给他们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像朋友一样关心照顾他们。学生生病、受伤时特别需要有人照顾,家长不在身边时,班主任就是家长。高一第二学期上体育课时,一位同学心脏病发作,得知此事,我马上拨打120,并和学生家长联系,得知家长赶过来至少要5小时,时间紧迫,我立即掏出1000元为其办理入院手续,要求医院赶快抢救。这件事的处理让学生感觉班主任是一个依靠,是信得过的朋友,学生有事情时能主动和我联系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也就是说,任何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班主任都不能让自己对某一学生产生偏见,反而应该满怀信心地帮助他转变与进步。
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
(1)要真诚地待人。任何感情都讲究真诚,如果感情失去真诚,那就不是感情了。真诚地去对待你的同学,那么你的同学就会真诚地对待你,那么这段友情就可以继续下去。
(2)要学会互相帮助。积极帮助同学能够使班主任在集体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当同学处于困难之中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地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即使无法帮助解决,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同学对自己困难或痛苦的诉说,这也是帮助。因为外界的困难是暂时的,内心的痛苦却是长久的。有人说,一个人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别人,那么他的痛苦就只剩下原来的二分之一了。那些整天只知道埋头学习,以各种借口拒绝同学的求助,把同学的帮助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负担或是觉得浪费自己时间的人,他们在同学中就会慢慢地受冷落,他们拒绝帮助同学,结果也得不到大家的帮助。
(3)要学会忍让。班主任应力求避免矛盾发生,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然,忍让并不是懦弱,有些时候还是要适当地学会保护自己。
四、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室友之间的关系
学生生活中有时会由于彼此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和相互误解,致使生活在同一寝室中的同学感觉特别别扭。有的同学被室友孤立,感到很苦恼:“可能是我不大注意自己说话方式。我感到大家开始用讽刺的口吻跟我说话,只要一回寝室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怕说错话引起更大的麻烦。”而那些生活在对立面的同学也难过:“其实,我觉得那位同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但大家都不理睬她,我若主动与她好,肯定也会造成那样的结果,不被大家所理睬。”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没有这种情况,也觉得在寝室不是很开心:“我们寝室关系还可以,没有争吵,但大家都很客气,没有什么话好说,觉得挺郁闷的。”这可能是高一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视这一问题,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寝室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如自己生活习性是否给他人带来不便?自己言行是否得当?若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采用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争取与同学多沟通、多交流,不要因为彼此间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和沟通,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多参与群体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引导学生要学会心胸宽广、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对一些平时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和解时和解,不要太放在心上。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搞好自己的学习。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真诚待人,做到心中有别人。让学生明白只有播种真诚,展现真实的自我,才会收获别人的真诚。因为你袒露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心中有别人,就是别人的需求值得自己关注,别人的痛苦值得自己同情,别人的特长值得自己学习,别人的困难值得自己帮助,我们并不是为了搞好关系才这么做。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觉舒服的话,比如“你真棒!”这种赞美的话语会给被赞扬者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情绪具有传染性,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所有人带来快乐。
五、班主任要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其他同学相处
有的成绩优秀的同学,考试测验总是名列前茅,但他们有时却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却不像学习那样一帆风顺。刚结识的朋友没多久就疏远了,一些心直口快的同学一有机会就讽刺他两句,于是这些同学开始觉得在班内有些孤独了,可他又并没存心得罪大家。那么是不是同学们嫉妒他的学习超过了自己呢?陷入这种困境的同学要想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当然,并不是所有学习好的同学人际关系都不好,事实上,许多学习好的同学人际关系是很不错的。学习好这一条件,可以用来维系更好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成为得罪同学的一个误区,关键是看如何处理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同学的态度。也就是说,注意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才是搞好人际关系的积极办法。班主任要引导成绩优秀的同学谨防自傲误区。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常常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看得起自己,瞧不起别人,跌入了自傲误区,在自己和同学之间人为设立一个障碍。骄傲者难以容人,别人也不愿与骄傲者相处。因此,学习好的同学一定要防止自傲情绪产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班主任要告诉成绩优秀的同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海无涯,永无止境,千万不可满足于现有的学习成绩并以此为资本轻视别人。要向鲁迅先生学习,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还要告诉成绩优秀的同学:“要积极帮助同学。”学习好的同学在培养良好人际关系中,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可以用自己的学习之长帮助同学。积极帮助同学是很多优秀学生在集体中有较高威信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有的同学却不乐于助人,只知埋头学习,以种种借口拒绝人家的求助,他们把帮助同学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负担,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这就把自己的有利条件变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利因素。在集体中,拒绝帮助别人的同学,自己也得不到大家的帮助。班主任不能让成绩优秀的同学成为“单干户”,而要使他们形成助人利己的思想认识,积极帮助同学,以求共同进步。
六、班主任要创设宽松、融洽、和谐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对学生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一进教室就拿出书来看,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让教室的气氛安静下来,其他陆续来的同学会受到前面同学的影响,从别人的行为中受到一种暗示,这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营造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康的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应在班级里树立正气,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和行动;对好人好事及时宣扬,发现问题马上处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受欢迎的,什么是错误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最后,还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实现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例如,把班级规定改为班级公约,组织学生给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想点子、出主意。把班级工作量化,做到班级事务事事有人做、件件有人管,增强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中来。这样,师生共同创造了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在温暖的班集体里,学习是愉快而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师范教育,2002(10).
[2]毕鹤霞. 教师·教学·学生——新课程改革新变化之我见. 教书育人,2005(S6).
[3] 张延权主编. 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4] 林冬桂主编.班级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