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一、 抓住细节,深挖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文本阅读能力,能深入文本,抓住细节,深挖教材,于细微处发现别人体察不到的精华,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方能浅出于文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有位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细节,细细品味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从中去体会伟大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基础上,又对文本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造,在真切的对话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画面中,由画面引出话题,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对话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超越。因此,教师要想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必须抓住细节,明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道理,于细微之中见真情。
二、 “读”占鳌头,贯穿课堂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是整合语文“三维目标”的根本措施,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式。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本。离开了读书,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提升其语文素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中华名胜古迹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学习这些课文无须过多的讲解,只要反复诵读品味,就能领略那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瑰丽的自然风光。如《烟台的海》一文,贯穿整堂课的基本教学方式应该是读。第一步是读通读顺课文,交流烟台的海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二步精读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自由朗读、学生评读、齐读、默读、诵读比赛等,直至最后熟读到人人能当小导游的地步。通过引导学生沿着“海”与“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两条线充分朗读感悟,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最后一段,从而理解了全文的主旨。不难看出,本节课就是由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
三、 巧添花絮,激活课堂 读书是阅读课的主旋律,而读、演、唱、画等手段的采用集读、思、玩、记为一体,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去读、去演、去唱、去画,自己去领悟、体验、揣摩、探索,才能发现文本的真谛。
1. 以“唱”助读。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水乡歌》等一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就可以播放相关歌曲,为营造文本情境,深化文本主题,丰富情感体验,激活课堂创造了条件。
2. 以“演”研读。小学生课堂表演迎合了学生的天性,教师适当指导便会使学生喜好模仿、表演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半截蜡烛》时,采取“读—写—演”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训练:首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接着,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半成品剧本,让学生研读文本,加工改编,争取超越原剧本。最后,指导学生表演。
3. 以“画”促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绘画,不仅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朗读热情,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西湖》一文的第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把西湖景点用不同的水彩笔勾勒出来,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就会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单位:徐州经济开发区侯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