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朝阳 赵金平
[摘 要]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我们党的治国方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道德素养,树立在人民群众中的道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效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执政党道德 以德治国 和谐社会
执政党道德同共产党员的道德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与强调共产党员个体道德修养不同,执政党道德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更多强调作为一个整体的执政党的道德规范,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应该体现一致的道德标准,而这些行为是要通过党的个体或者组织作出的。
一、执政党道德建设是加强全党凝聚力的需要
加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是我们党一贯重视的大问题,更是目前党高度关注的问题。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1]P11如何加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党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为全党的道德信念。与毛泽东思想相一致的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理念,邓小平回忆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P454这里邓小平所说的理想和信念已经内化为全党的道德准则。那个时代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全党空前团结,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遗憾的是,“文革”的教训使一部分人对共产主义道德产生怀疑。“任何极端的事物发展的逻辑都必有损于自身”,建国后,随着“左”倾的发展,出现了极端的个人崇拜,结果是“孕育了时至今日社会中的‘信仰危机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颓废状态”,[3]这给第二代领导集体加强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但邓小平说,“只要我们党真正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坚决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和自由主义态度,认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思想战线的上述种种问题都可以解决,也不难解决”。[2]P447为此,党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和与此对应的道德标准。提出执政党道德理念,旗帜鲜明地进行党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增强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加强党员对党的整体归属感,加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执政党道德的确立和执政党道德建设,有助于全社会的整合,[3]这是执政党道德提出的主要目的。社会整合是我国目前一个大问题,党中央高度关注,当前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1]P26并进一步指出,“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广大群众进一步做好工作”。[4]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就必须发挥党在道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更好实现这一点,提出执政党道德建设是有效方法。原因之一如上所述,同时这也有利于把党的先进性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区别开来,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党的先进性是毫无疑问的,但必须注意把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员个体的先进性区别开来。我们以往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很容易使广大人民和一些党员干部陷入截然相反的认识误区:部分党员干部自认为高出群众一筹,以先进自居,不愿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而人民群众陷入另一种误区,针对某些共产党员的缺点乃至腐败现象,以偏概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就说明:如果不注意区分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会出现以部分甚至是以个体否定全部,以局部否定整体,怀疑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道德水平。执政党道德的提出有助于纠正这一错误认识,一方面,就共产党员来说,党的先进性不能决定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而且这种先进性也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员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就广大群众来说,也有助于他们理智、客观地看待我们的党,执政党道德重在集体道德建设,主要表现在执政党的执政行为,而不是共产党员个体的公共道德规范,这有利于转变广大人民的认识,注重整体而不苛求个体。邓小平说:“党内确有不正之风,确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但是应当注意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作普遍的现象。”[2]P426
综上所述,执政党道德的提出,核心目的是加强党的凝聚力,有利于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执政党道德为载体,在理性的基础上团结在党特别是党中央的周围,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而奋斗。
二、执政党道德的基本内涵
1、诚信。这是我们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在改革开放中最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提出加强诚信建设的号召。[4]为此,我们党应该率先垂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最基本的应该从诚信抓起。党必须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的信任。邓小平同志早就对官僚主义的好说空话,不守信用、欺上瞒下深恶痛绝[2]P409;江泽民同志重视党的诚信问题,把反腐败同取信于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说,“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都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党内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我们一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1]P19江泽民同志主持党中央工作的十三年,是我们党更加切实推进机构改革、深入反腐败的十三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党以诚信为本,不说过头话,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尊重。这是最值得我们党重视的道德规范。要尊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更要尊重他人。执政党的权威需要尊重,然而这种权威从哪里来?执政党的合法性何在?关键在于尊重,尊重需要内省,尊重需要谦虚,尊重需要宽容,尊重人民,尊重知识分子,尊重民主党派,尊重其他团体,而不是自命权威,独断一切,包办一切;也要尊重其他国家,尊重其他国家的政党,而不是指手画脚,胡乱干涉。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党有丰富的经验教训,我们曾经饱受苏联干涉之苦,也曾干涉别国党,邓小平有过总结,“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2]P401在民主党派问题上,我们党发展了建国初的统一战线方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核心是体现我们党对民主党派的尊重。我们党也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典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我们党认真总结、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就。党从尊重中汲取无尽的力量,拓展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新时期党的博大胸襟将有助于党赢得广泛的尊重,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3、创新。这是我们党最切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把创新作为执政党道德原则来规范全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否定。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想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提倡创新的价值观,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作为判断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说,“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党要领导人民“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6]党首先要确立创新的价值观,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美,只有首先具有创新的精神,不断学习创新的本领,才能完成创新的大业。
4、尚公、为公。为公也即为民,这是我们党根本的道德规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P40为公,即不为私,办事追求公正、公平、公开,执政党其他的道德规范都应建立在此基础上,诚信、尊重、创新,失去了“为公”的宗旨,将变得毫无意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失去了这一宗旨,党也就割断了他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走向毁灭。当前党内腐败现象严重腐蚀着党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威胁着党的生存和发展,不反腐败,“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毁灭”;[6]同时,从邓小平的“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到江泽民的“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警示,也让我们感觉到了党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道德规范的紧迫性。
执政党道德建设也是新的领导集体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的和谐。执政党建设任重而道远,和谐社会的目标也需要全党不懈努力,如何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党、富有生命力的党、和谐社会核心的党,执政党道德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程竹汝.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整合[J].学习与探索,1999(5).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10-25.
[5]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通过)[N].转引自《文汇报》2002-11-19.
[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文汇报,2002-11-18.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