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威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作用,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对教研机构的职能给以厘定。
目前,正在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建立和实行校本教研制度为保障而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急需构建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模式,完成实质性整合的教研机构为新型教研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其职能定位是:管理、研究、指导、培训、服务。基本内涵是:以服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统领管理、研究、指导和培训工作;以是否满足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基本评价标准,衡量教研机构的工作实绩。具体地说:
管理职能
教学管理对于稳定学校教学秩序、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保障的作用。但这种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有些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认为教研机构管理的最大价值绝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也不仅仅是约束和规范;管理既是控制和协调,更是引领和促进。鉴于此,我们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更注重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体现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另外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办法,协助教育行政机关指导、评估教育教学研究、教学业务管理和教育科学研究等的工作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管理职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研究职能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除了对教材教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等。研究活动要实现教研活动向科研活动的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教研机构的自身价值和发展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
科研不同于教研,其主要区别在于二者关注的范围不同、对研究过程的要求不同。科研关注的范围要大,它往往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界限,涉及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科研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连续的、系统的活动过程,明确的研究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严密的计划、组织和布置,这一切形成了活动的有机整体,而一般的教研往往缺乏系统严密的安排。另外,科研活动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特别强,理论的学习、理论的反思、理论的总结和提炼要贯穿科研的始终,而教研活动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较弱,往往是对某一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科研虽然不同于教研,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教研往往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应该是教研的提高和深化。对于中小
学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来讲,科研离开教研则空、教研离开科研则浅,教研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向科研转化。
指导职能
对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方法建议和技术上的指导。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教研机构应发挥其研究的优势,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给学校和教
师提供更多的指导。
培训职能
传播最新、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介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经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提升辖区内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现在提倡的“研训一体”就是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同培训工作结合进行,教研活动即为培训活动,培训工作成为行动研究。教研人员既是教研活动组织者、问题研究者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既是教师行动研究指导者又是行动研究的参与者。他们研究问题的历程是解决问题的历程,也是基于问题培训教师的过程;他们所解决的问题既是研究的成果、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是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的课程。总体表述为:
“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和当地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提出区域性课题研究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在强调“校本教研”的今天,教研工作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检查评价了,教研机构要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加强服务的意识。即便其担负的指导职能,也应是服务性的指导,而不是管理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