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敏
鲁迅先生,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日常生活的眷恋使先生见微知著,叙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这也是生活”……》,他是这样写道:
……夜里,我醒来了,喊醒了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些惊慌,大约是以为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就是这般看似平淡的叙写,流出作者在那阴云四合的时代内心郁积的生的欢乐,生的美好,令我们魄动神惊,禁不住反思自己生活的乐趣何在,生活的美善何在。
由此看来成功的叙事之作必是情真之作。傅庚生言曰“至人皆蕴真情,蕴真情乃有至文,非矫饰可跻也。”而生活中过分地注重自我,心灵就会变得麻木,想不到也看不到更读不到父母老师的关爱、亲戚朋友的帮助,就无法体味生活中的真情及炽热的家国之爱,更不能咀嚼爱恨悲乐、聚散离合带来的生命感动。一旦叙写便扭捏作态,强作欢颜,其为文只能是索然无味,黯然失色。
有了感恩之心,最平常、最普通的现实生活我们也必将珍惜、眷恋。而一旦眼光投给了自己最熟悉的人事,必是情真,文章也必然自深,思如泉涌,下笔千言。行文时也必然能看到生活中的细小处,并在那儿细腻描摹最真实的自己,发现并雕琢生活与生命中最淳朴的乐趣和感动。勾人魂魄的叙事之作大都如此。
记叙文理应是初中生写作的擅长和首选文体。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叙事写作也似乎应该佳作叠现,精彩纷呈。然而结果却与此大相径庭。很多文章的叙事粗糙,行文干瘪,不见细腻真情。更有不少习作为求“时尚”,以显其“底蕴”而远离生活,耽于空想,恋于复述古典。其实不能说孩子们不会思考,不能说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究其根本原因,我以为是一部分孩子不能心存感激,不能珍惜、眷恋最平常、最普通的现实生活,这使他们容易漠视生活中的真情,看不到生活的细处,无法感受到生活与生命的美与乐趣,其叙事必然不能“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所以,想要学生写出真性情的好作文,先要教会他们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