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耀 钟天路
摘要 论述了发展水稻生产育插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对策;广西玉林
中图分类号 F329.96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96-01
近年来,玉林市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具推广工作,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水稻机耕机收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机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该市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还较低,全市机插率仅为水稻种植面积的0.58%,已成为制约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瓶颈。因此,要推进该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必须打破这个“瓶颈”。
1 发展水稻生产育插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实际上解决得较好的环节仅限于耕作、收获和植保。而作为用工量最大、劳动强度最高的栽插环节主要采用手工栽插、人工抛秧、机械化抛秧,特别是人工抛秧严重地影响了水稻插秧机的推广。由此看来,也只有打破水稻插秧机械化这个“瓶颈”,才能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
水稻抛秧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的确具有省工节本、前期生长进程快等优势;但由于抛秧的秧苗无序化分布,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特别是后期通风透光性差,不利于提高大田水稻的群体质量,同时无序化栽培不利于机械化收获。而据水稻生产机械化插秧发展速度较快的广东等地的实践证明,机械化插秧采用定行、定穴、定苗栽插,既体现了抛秧浅栽快发的优势,又解决了人工栽插高位分列的问题,且秧苗有序分布,水稻能充分吸取温光资源,有利于机械化收获,是提高水稻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见,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能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推广力度不够
基层农机人员技术落后、培训过少、经费缺乏、推广能力不高,且待遇过低,有应付了事现象,严重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宣传示范和培训推广工作。
2.2 农艺要求高,农民顾虑多,宣传发动的难度较大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偏少,加上机插技术的复杂性,相当部分农户认为机插秧技术既麻烦又复杂,且费工费力,不比手插、抛秧简单方便,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意愿不强。有些地方农民本身种水稻的积极性就不高,加上受农资产品涨价等多方面影响,机插秧的推广工作难以铺开。
2.3 农机维修保障等其他服务领域不够
由于新式插秧机性能和技术要求较高,如操作不当易出故障或影响机插质量。推广之初维修保障能力滞后,目前,如发生较大故障,只好请厂方来人修理,既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插秧机的推广。
2.4 水稻育插秧机的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种插秧机蜂拥而来,但仍有部分插秧机质量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插秧机的推广。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是新生事物,要做好普及工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的购机、用机、请机的热情,使插秧机补贴政策既家喻户晓又使农民充分了解插秧机的种类、性能、作用,为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短信等媒体以及专栏、板报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利用街圩、集市等时机,印发宣传资料,进村入户进行宣传;三是加大宣传经费的投入,适当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农机推广工作上来。
3.2 抓好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应用水平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是一项新技术,要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要彻底打消农民思想上的顾虑,扎实抓好培训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培训,让农民学习和掌握水稻机插秧技术要领,在技术培训、服务指导上都要做到严格规范、精益求精,采用理论与实践、农机与农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二是抓好村干部、农机服务组织骨干、种田大户、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和购机重点户的培训;三是抓好农机系统领导、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四是抓好育插秧机械化现场培训,让农机户买得起、会使用、有效益。
3.3 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指导
机械化插秧技术,从育秧、秧苗管理和机械操作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把握,这关系到推广的成败。按照技术推广、培训先行、服务保障的原则,一是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切实搞好技术指导、机具检修、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服务,使农民放心购买、使用插秧机;二是积极建立插秧机专业维修服务网络,对于重点机型、保有量大的机型,引导生产企业与相关部门合作,以县级为单位,建立特约维修服务点,解决农民购机用机的后顾之忧;三是为农民选准机型,搞好机械的对比试验,不断改进技术要领,为农民选择好适应本地水稻生产、质量好、服务优的插秧机。
3.4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行政推动
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行政的推动。在推广起步阶段,要争取各级政府对推广工作的重视,加大推动力度。要逐步建立以国家为导向,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机制,积极与水稻育插秧机生产企业通力合作,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关,建立品牌育插秧机,使农民买得称心,用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