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库拉索芦荟产业发展现状与综合种植管理技术

2009-05-25 04:25甘丽萍刘其元祁俊生郑克均吴应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发展概况三峡库区发展现状

甘丽萍 刘其元 祁俊生 郑克均 吴应梅

摘要 概述了芦荟产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三峡库区发展芦荟产业的社会背景及必要性,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总结了芦荟综合种植管理技术。

关键词 芦荟产业;发展概况;发展现状;综合种植管理技术;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F30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093-03

芦荟属百合科(Liliaceae)芦荟属(Aloe)草本阳生植物。在美国和英国最常见的是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又称翠叶芦荟或美国芦荟,它在美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栽培历史,198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确认库拉索芦荟可作为食品用途,诞生了美国国际芦荟协会(简称I-ASC)。库拉索芦荟因其植株高大、生长快、叶大而厚、多肉汁、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面积广,被该协会推荐为品质最优良的芦荟品种,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途。库拉索芦荟中所含的丰富胶汁广泛地应用在美容化妆品、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中,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具经济价值的芦荟品种。

1 芦荟产业的发展概况

芦荟现代产业化的历史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芦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来,以美国为先导将芦荟的试验室研究引入到产品应用开发中来,以库拉索芦荟产业为主导的强劲势头向化妆品、日用品、保健品、食品、生物药品行业迅速渗透,芦荟产业实现了种植、加工、产品、质检、销售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在日本,木立芦荟(A.arborescens M.)的研究和产业化已成规模化发展[1,2]。

中国的芦荟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种植规模和深加工相对比较滞后。近年来,芦荟种植区域的扩大和技术的提高已吸引了许多企业家、商家的投资,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成功,为芦荟这种热带植物在北方落户提供了可能,“千吨级芦荟凝胶制品”项目已经国家科技部火炬办批准列入火炬计划,芦荟产品标准制定也列入1999年国家标准制定计划,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同我国最大的芦荟基地——云南元江密切合作,历经多年的攻关首创了芦荟膜分离浓缩技术,国际芦荟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使中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生产芦荟高级工业原料的国家之一[3]。目前国家将芦荟产业列为科技扶贫的发展项目,一些地方政府也把芦荟产业列为农业项目、科技综合开发项目,对芦荟研究和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是我国芦荟市场发展的巨大加速力。

分析其发展趋势与市场,中国芦荟市场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广大待开发的市场空间、成本优势、产品开发生产能力的雏形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的芦荟种植面积已超过1 000hm2,专业从事芦荟种植、生产、加工、开发的公司日益增多,芦荟产业已初具规模,拥有了基本的科研开发队伍和自己的专利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网上检索截至目前芦荟相关专利共700多项,这显示了我国对芦荟的研究已逐渐趋向于高技术的加工生产和医药保健方面[4]。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企业经营分散,行为不规范,集约化程度低,还处于单纯的芦荟原料出口阶段,加上科研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落后,芦荟及其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芦荟产业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要走的路还比较远[5]。

2 三峡库区发展芦荟产业的背景与必要性

2.1 三峡库区发展芦荟产业的社会背景

长江三峡库区位于北纬29°16′~31°50′,东经106°20′~110°30′,包括东起湖北宜昌,西至重庆662.9km沿长江两岸分水岭范围。三峡水库淹没区涉及湖北省部分及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库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9~18.5℃,年均降雨量1 000~1 300mm,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凉多雨、高湿雾多、霜少风小等特点,没有长江中下游产区的周期性冻害。库区有极显著的植物资源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我国珍贵稀有植物的避难所和3个特有属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6]。库区地势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农副产品及山区生物资源有较大开发潜力,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一种政策上的扶持和技术上的整合,规模化的开发与加工还只是在初期的运作中,资源可持续开发还没有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大规模发展芦荟产业是充分利用库区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对整合库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库区其他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我国以前芦荟的种植一直停留在海南以及广东、云南等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验证,三峡库区已成为芦荟发展的一个新的生态适宜区。库区土壤pH值大部分在6.0~7.5,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0%~1.5%,库区蓄水后,大水体对气温的垂直影响可达400m,宽度可达2 000m以上,冬季平均气温将上升0.3~1.0℃,夏季则下降1.0~1.2℃,冬暖夏凉[7],有利于芦荟生长,更是其他产区不具备的优势。但是随着三峡库区移民项目的开展,移民迁建过程中的产业空虚化已引起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与西部同步实现工业化是政府和各地企业面临的一个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芦荟产业担负着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任。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芦荟列入绿色食品种植与加工规划,国家发改委批准列入三峡库区重点产业项目。

2.2 三峡库区发展芦荟产业的必要性

芦荟作为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新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黄金产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芦荟研究开发上起步较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是国家确定的“朝阳产业”。近些年来,受世界芦荟热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规模化栽培种植芦荟。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工程被公认为世界级难题。当前库区各地新上企业较少,不成规模,就业容量十分有限。移民就业及生计压力重大,加快三峡库区的产业重构与发展、妥善安置移民就业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在三峡库区发展以本地资源优势为特色的芦荟种植业以及芦荟产品加工业,已经达到的库拉索芦荟鲜叶产量75t/hm2、产值7.5万元/hm2的规模将是帮助库区农民致富增收的高效产业,有助于库区社会稳定和繁荣。

芦荟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产业,除了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优化更有实质性的作用。三峡库区属于长江中下游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政府支持的“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草”,沿着长江淹没水位线上部大陡坡贫瘠地种植芦荟,不用化肥和农药,发展无公害生产,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控制“石漠化”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达到优化库岸景观,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使用开发的无污染的绿色农副产品为原料,属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芦荟种植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中基本可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其产品具有高度的经济医疗价值,并可用于动物饲料,取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发展的良性循环,既绿化了荒山,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是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芦荟市场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缓解移民就业的压力。如芦荟产品商品包装过程中与绿色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绿色包装物材料的要求给库区的其他植物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在芦荟大规模种植以后在长江流域形成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态景观,极大地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并且随着人们对芦荟食用价值的认识,芦荟也将在餐饮业中发挥优势。

3 三峡库区芦荟发展现状

目前,三峡库区种植芦荟的优势正在逐步体现,在芦荟的生产中大都是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先进模式大力推广,发挥各个环节的优势,扬长避短,形成芦荟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及生态环境保护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研究型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九龙芦荟产业有限公司经过5年时间的品种栽培试验和繁殖驯化,建成集芦荟“种、产、销、研”专营公司,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在三峡库区发展优质美国库拉索芦荟的种植经验。目前,九龙芦荟公司已建成芦荟种植示范基地和育种繁育基地20hm2,完成土地改造及相应基础配套设施建设66.67hm2,并完成产业化建设666.67hm2的种植区域规划和环境评价,形成了规模种植,已列入国家科协“金桥工程”项目,与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农科所联建“三峡库区产业研发中心”、“三峡库区芦荟种植技术研究中心”,有众多教授、博士、专家参与指导,并与汇源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诗仙太百集团、鱼泉榨菜、东方药业和绿康粮油等联合研发新产品。元江芦荟集团也与三峡库区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与支持,加快芦荟发展的有序步伐,通过资源整合模式探索可望在全国的芦荟产业中起到领头军的作用。

4 三峡库区芦荟产业发展前景

三峡库区作为一个新的芦荟生产优势区,目前正在规模种植与开发中,在长江流域沿岸呈现种植系统化、逐步向外拓展的趋势,国家芦荟科研单位以及重庆主城区以其先进的技术为其他地方提供支持,万州、云阳、奉节以及湖北的恩施、武汉等以其地理和气候优势在规模种植中提供基地基础,无公害绿色芦荟生产正在攻关相关科研,元江芦荟集团技术上的支持将会使库区在芦荟产业开发中走的更远。随着业内对芦荟应用及开发观念的不断成熟,中国市场中、高档芦荟产品走俏。在我国乃至世界主要芦荟原料市场中三峡库区制造的芦荟产品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并以明显的地方特色和高生物活性的形象面对全球市场。

5 三峡库区库拉索芦荟种植与管理研究

自2005年10月重庆三峡学院与万州九龙芦荟基地种植基地合作,进行了为期3年的芦荟种植与管理的探索与试验工作。首先对万州九龙芦荟基地芦荟病害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大田芦荟的发病病叶率为99.34%,病情指数为52.95,发病情况极为严重,最为严重的是芦荟褐斑病。之后在实验室内对芦荟褐斑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确定了其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随后选用6种药剂对其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然后在大田加以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最明显的为克菌灵和多菌灵,其次为纳米氧化硅[8]。深入研究明确了纳米硅对芦荟褐斑病病原菌壳二孢菌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抑制其孢子萌发和改变其菌丝生长形态,从而达到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这为纳米材料在芦荟无公害生产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9]。同时,为了大面积推广库拉索芦荟在万州区的种植面积,在万州区大周等地初定了3个试验点,进行为期半年的种植栽培试验,在芦荟基地选择标准大棚120m2进行不同处理,在其后半年观察其生长量和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再次证实了库区的环境条件适合芦荟的生长,在定植前进行了土壤和植株消毒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芦荟黑斑病的发生[9]。经过不同种植区域、种植时间后对采收的芦荟叶片内含成分进行了检测对比,其中主要成分芦荟苷、芦荟多糖、乙酰化多糖的含量,相比云南元江地区种植的并无差异[10],芦荟大黄素、粘多糖以及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云南、海南种植区芦荟的内含指标。

6 综合种植管理技术

因在栽培种植中要保证芦荟生长生物学的最低温度必须在5℃以上,根据不同条件选择露地栽培和适度的温室栽培。

6.1 大田露地种植

库区大部分产地都不会超过芦荟生长的极限低温,以万州区为例,最冷月低于0℃不超过10d,因此可以实行大田露地种植,关键是在冬季低温来临前做好保温措施。一是深翻晒土,创造良田。选择含腐殖质高的肥沃砂壤土,对土壤进行改良,一般在芦荟定植前15d耕翻土地,晒表土,同时可以杀灭土壤表面的微生物,然后施腐熟厩肥30~45t/hm2作基肥,建议结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并建立良好的田间排灌水系。二是选用良种,适时定植。选择叶片数多的粗壮种苗,其抗性强生长力也强;芦荟常用母株分根或扦插法繁殖,组织培养虽然可以较好地控制带菌量,但在大田推广还有待相关条件的配备,所以建议库区芦荟种植还是以扦插为主。扦插时间春季3~5月进行,秋季以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宜,插条选10~25cm长的壮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2叶片,放置干燥的地方2~7d,待切口干硬,形成坚硬膜后植于掺有少量培养土的粗砂中。插深2cm左右,砂土稍湿即可,放半阴的环境中,20~30d即可生根,然后慢慢给予光照。定植密度为40cm×40cm,栽3万株/hm2左右,定植后一次性浇透水,并覆盖遮阳网。一般在栽后15~20d就可缓苗,缓苗期叶片会呈现红色、发生干缩,一旦芦荟的地下根系发育生长后,地上部就会返青,心叶开始生长,然后进入快速生长期。三是加强田间管理,保障高产。库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别明显,合理控温非常重要,在高温炎热强阳辐射的夏季,要遮荫降温;在低温的冬季,增施有机肥,或在地边采用熏烟法等措施来保温增温。因地灌水,芦荟缓苗后要及时松土除草,并注意补充土壤水分和肥料。根据土壤质地、干湿、天气、芦荟品种、生育期等情况而确定灌水量。芦荟最怕长期积水,一般春夏两季气温高、日照强、蒸发量大、芦荟生长快,浇水量和次数要大而多,并且要及时排除雨水,切忌造成积水;立秋以后,逐渐减少灌水次数和水量;冬季要小而少或基本上不浇水。定量追肥,根据芦荟植株大小、生育时期确定施肥量的多少和浓度,以腐熟、速效养分含量高的有机肥为主,无机复合肥为辅;建议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不施,不宜施过浓的肥。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烂根。中耕疏土,结合除草、施肥、采叶、培土一起进行中耕。这样既省工省时,又利于芦荟的生长。四是病害防治。因在露地栽培,田间病原量大,病害发生严重,造成防治困难,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采用农业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五是适时采收。芦荟苗移栽1.5年以后、单叶重在250g以上时即可采收。一般从植株基部开始收,用刀片从干缩处划一小口,尽量减小伤口,春夏秋季每月采收1次,每次每棵采收1~2片叶,叶片年产量可以达到75~105t/hm2

6.2 保护地种植

如果要求芦荟鲜叶产品质量高,同时为了减少因冷害而加剧芦荟褐斑病的情况,可根据条件进行保护地栽培,如采用大棚、弓棚和地膜覆盖等措施。其关键栽培技术:一是选择地势平坦、避风保暖、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在建造保护设施的时候要考虑建棚方位等原因,布局合理,尽量使芦荟在生长期能够充分地利用光照。二是选择土壤疏松、透气地块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好(施肥要求同大田种植)。如果是大棚,建议建造333.33m2大棚,设5畦,畦宽120cm,3行种植,也可根据大棚面积而定,因库区大多为坡地,地形不规整,因地制宜选择弓棚和地膜覆盖,总体原则是操作方便且能起到保温除草的作用。三是在大棚内会形成一个局部的小气候,因此要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通过揭棚和覆棚及时地控制温度和湿度,在冬季最冷的时候在大棚上可以覆盖草席保暖,如果湿度太大,容易发生病害的流行,所以可以结合熏烟法预防病害的发生。

7 参考文献

[1] 佑清,姚利.芦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2] 熊佑清.芦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3] 霍丽云,魏允亮,张永明.芦荟最新研究进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05(5):100-103.

[4] 李敏,周何青,陈广仁.我国芦荟开发利用相关专利的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6-7.

[5] 铁军,白海艳,赵芳芳.芦荟的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4):22-24.

[6] 徐之华,黄健民.长江三峡库区气候特征与生态环境[J].四川气象,2002,81(3):22-24.

[7] 胡志毅.三峡成库后气候变化趋势与气候资源利用[J].地理教育,2003(5):27.

[8] 甘丽萍,邓超,刘仁华.纳米硅防治三峡库区库拉索芦荟褐斑病的药效试验[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36-38.

[9] 甘丽萍,胡廷章,谭千洪,等.三峡库区库拉索芦荟种苗褐斑病防治及纳米硅对壳二孢菌的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188-190.

[10] 王裕玲,祁俊生,刘其元.三峡库区美国库拉索芦荟中芦荟苷和芦荟多糖含量测定[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3):1-3.

猜你喜欢
发展概况三峡库区发展现状
屋顶轻便型速生草坪建植研究探讨
浅析大号基础学习中重点与难点
蒙医药特色与发展思路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