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拾平:谈两岸出版嫁接与市场未来

2009-05-23 10:48刘筱燕
书香两岸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集团化大陆

刘筱燕

在两岸政治氛围越来越好的情势下,台湾出版累积的市场能力与价值,是否有机会能像两岸航线一样,截弯取直进入大陆?或者透过其他的模式嫁接,让两岸出版互蒙其利?《两岸书香》特别针对两岸未来出版机会和阅读环境专访台湾资深出版人苏拾平,带读者放眼两岸出版未来交流的模式与互动。

两岸出版嫁接的路径

由于近年投入两岸出版培训工作,苏拾平在两岸出版交流方面开始进行深入的观察,甚至也在思索未来可能的出路。今年初,苏拾平在“书业观察论坛”上,针对海峡两岸书业的未来,以及台湾出版再生价值,提出了两岸出版嫁接的四条路:第一、购并;第二、投资;第三、复制;第四、共构。苏公(苏拾平雅号)认为购并和投资是非常清楚而简单的思路,即买下或投资台湾的出版社。复制则是大陆有一个营运机制,让台湾的出版社嵌入这个营运机制中,即把台湾某一个出版社复制到大陆出版基地上,这样两方可以从这个出版社和营运机制中学习。这对台湾出版社的编辑而言,也是扩充效率的方法——编辑选了一本书可在台湾和大陆同时出版繁、简体版。两个市场并不冲突,只需要花一份力气。台湾的编辑面对市场具有绝对成熟能力,能因应市场的改变调整,而且还能保持书的优雅形态。共构,则是比较全面的共构营运基地。大雁出版基地便是采取此模式,并在台湾成功经营。目前在大陆国营的体制上并没有这样的经营形态,相对也较难形成。

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指导意见》,鼓励组建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并将台湾出版列为走出去的对象,第一、第二条路的路径已见迹象,第三、第四条路还需要努力打通,但值得两岸出版人去计划和经营。

大陆出版产业加大出版集团化的力度,有其作用,一、大集团再次整并,建造出版传媒集团;二、透过并购整顿积弱的出版社;三、为各单位分属的出版社寻找下一步经营的支点;此外,将这些出版传媒集团引入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后,是将出版产业从出版书号的管制导入资本金融的管理时机。这跟前几年的出版集团化是两个阶段的进展,原有的集团化是企业化的集团化,也是一种硬件转制的调整,这种政策对国家来说是重要的。大陆出版更加“集团化”对台湾出版力量在大陆的发展,并不在同一条路上思考,台湾出版想进入大陆仍需要透过其他的方式来处理,例如以上述复制和共构的嫁接方式进行。

进入大陆出版的关键

台湾出版想进入大陆,关键在人。台湾出版人到大陆出版单位担任台干,这在民营书业比较可能发生,也已经发生。国、民营共同投资的出版单位也能聘用台湾出版人。大陆现有情况下,出版社逐渐企业化、集团化,在发展上需要有管理的人才,引用台湾有能力的出版编辑或出版专业人才,可以解决一些因发展导致管理不足的问题。台湾有许多很不错的出版人才,若能到大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现在只差一个可以代为物色中介人力的机构,为双方解决媒合。台湾出版企业要以商业模式进入大陆设公司仍不妥,不论是从文化公司、书号和渠道问题来看,风险性都太高。

第二是软实力。苏公指出,台湾在出版上是全面性的出版生产专业和细致,这属于出版软实力,跟大陆出版不同;大陆出版社的资金和对出版的投入成本是台湾出版企业无法比的。资金门槛是台湾出版进入大陆第一也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台湾出版的力量可透过有能力的台干,或是透过培训,以优雅姿态脱颖出来与交付传承。目前苏公在两岸所进行的出版培训,就是想把自己作为培训扮演的角色,把台湾的软实力做出来。

另外一个关键,苏公提醒大家:如果台湾出版单位是被动的邀请和被需要,困难会比较小,主动的情况一般困难较多,因为必须要具备更多相当的条件。不过还是有可解决的方式,比方在中间设立一个接点,为双方形成一个衔接的程序。这好像婚嫁一样,双方必须门当户对,若有一方条件差一点,就必须等待对方主动提亲,才比较容易成功。至于两岸哪一边的机会比较大,苏公认为都一样。大陆必须了解到台湾出版可善用与宝贵之处,而台湾则需认清大陆的市场所在。

台湾出版界适应利伯维尔场的竞争软实力能力很强,对大陆图书市场能起很大作用,若没有机会做产业知识上的传承学习,台湾过去累积的出版产业链的整密过程就没有价值;台湾图书没有机会卖简体版书,作者可被阅读量相对减少;台湾书想破头才卖三千本,以台湾出版的能量在大陆可以卖三万本或更多。双方手上各有资源,无法取长补短是一种浪费,可惜了两岸在共同文化上的机会。虽然两岸出版产业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但还是有机会可以促成,必须找窗口做引荐的工作,让两岸在撮合中降低合作困难,苏公认为这是值得努力的。为两岸出版产业架构一个引介的窗口,也正是苏公这一两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他希望这个嫁接的平台能够打造起来,为两岸出版做点事情,而这又回到他想成为知识服务基础的理想,扮演公共财的角色。

台湾出版人的优雅形态

有大陆出版人评价台湾的编辑“一边处于水深火热的亚当斯·密斯世界,一边还能保持书的优雅形态”,这诀窍在哪?苏公毫无迟疑地说:“其实只有一句话,当编辑有办法全面承担责任的时候,他就有办法优雅。所以我一直鼓吹成熟的编辑人应该要独当一面,自己要了解作者、读者、成本,和你自己做的书。”进一步说,当编辑都了解要有能力承担这些责任,不是把这些责任推给营销,推给读者,怪罪其他部门或读者,“编辑有能力承担就有机会拥有优雅的姿态”。举例来说,有一本书很好,但读者不是太多,编辑坚持要做的话,可以去找寻其他资金补助,书就能优雅的做出来。编辑会找路、转路,有能力,就有权利优雅。有人说,文人和商人不同,但是在台湾,出版人基本上就是文化商人,因此台湾的编辑能够很优雅,也可以很有深度。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编辑不能承担这个后果,要老板出钱,自己装优雅,这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编辑应该有的态度。

大陆企业化:竞争不足,竞争意识不足

问及其他台湾的出版人纷纷把目光转向了精细化的管控科学上面去,反观大陆的出版单位相对较少那么较劲于出版管理,苏公以他对两岸出版的理解提出看法。

台湾出版人是在市场竞争和环境转变中要求生存的机会,未必将目光转向精细化的管控科学上。究其问题也不在精细化的管控,关键在读者变了、环境变了、市场变了、产业链变了、工具变了,你怎么卖书,你怎么跟读者打交道?而不是科学精细化的管控,比如产业链在总经销这方面,总经销问题不在做得到不到位?管控够不够好?够不够有效率?而在总经销价值空间要重新定义,总经销除了创造更好的折扣条件外,其他的服务其实不够。台湾的生存挑战不只这些,大陆相对来说市场的较劲比较粗放,这样是不是欠缺企业化?苏公用两句话定义了目前大陆企业化的问题:“竞争不足,竞争意识不足”。一方面是市场实际竞争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已经进入了市场竞争,但意识、态度、敏感不足。市场竞争已经到来了,企业和员工却不知道,所谓不知者无畏,自然没有压力和焦虑想要转变企业和市场的经营态度。

未来的社会阅读

苏公在公开演讲中说过,未来50年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会在大陆出现,此情况对大陆书业市场的判断应该有极大的影响,从现在的阅读社会情况来看,届时大陆的阅读社会又是怎样变化?台湾社会的情况又是怎样一个对照?就此问题苏公也提出他的观察。

应该是未来十年,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会在大陆出现,苏公预估大陆将有上亿人进入中产阶级,而世界上独有大陆才会出现这样的阶级群众数量。中产阶级的大量产生,是苏公诠释阅读社会的基本依据。他说:“当中产阶级大量出现时,社会、生活环境、教养、文化,也跟着改变,这就是机会。”因此,苏公对大陆未来的机会非常乐观。他认为中产阶级是最相信知识可以改变环境,也最信任知识;有钱阶级都不信任知识,他们把知识当玩物或者当作一种包装;穷人则认为知识无法当饭吃,只有中产阶级相信知识。台湾过去出版的发达就是来自于中产阶级的大量产生,那个阶段百花齐放,追英赶美。“六一二”台湾知识产权被保护通过以后,台湾出版大量有秩序地提升,其因就在中产阶级大量吸收过去的知识。但中产阶级成熟之后就未必相信知识了,现在台湾的中产阶级不相信知识,不认为知识可以当饭吃,他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说,当社会刚出现中产阶级时,是一个对知识求知若渴的状态,是一个什么种类的书都有人读的社会。台湾就曾出现这种情况,当时的台湾有些特别小众的书,能卖三四千本,这是在很多进步地区看不到的,那是台湾出版供不应求的时代。

大陆现在阅读社会的情况跟台湾是一样的,未来阅读社会将会“更平民化、更大众化,更无因化”。以前阅读还要理由,感觉有限制,现在阅读则是很平常的活动,也没有限制了。有了网络,随时可以阅读,因此造就阅读的平民化与平常化。这种现象在台湾当然同时也在发生,当大家使用网络阅读之后,占据了阅读时间,读书的人少了,这也是造成台湾图书市场萎缩的某一种原因。不是网络书店排挤了实体书店,而是网络阅读时间占据了过去买书来读的时间,在大陆也有同样的排挤情况,但是这个排挤会看不出来。一方面在大量的出版成长中,还有许多书没出,很多需求没被实现的时候,就跟台湾当时供不应求的时代一样;另一方面,在线阅读的量很大,不仅出版产业如此,许多消费形态也是如此,在大陆更可感受这种情况。在大陆,不论在线消费或是在线阅读,网络和实体消费都很发达,呈现总体发达的现象。目前的大陆,处在一个内需极大的市场中,整个内需在带动市场。所以不存在取代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大陆没有取代与排挤的现象,而是因为成长太快,总体发达现象盖过了排挤与取代的情况,反而看不出来,无法突显它的比例。

苏公过去并不热衷参与两岸出版活动,主要是尚未思考出实质的互动方式。在提出两岸出版嫁接的四条路后,苏公更将自己推向扮演公共财的角色,往来于两岸的出版培训,不断思索未来两岸出版问题。他总习惯说:“未来实质是什么?不知道?我还在思考找出路,但一定有机会。”

苏拾平

现任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长。

近年在大陆、台湾、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进行出版专业高端培训与主题演讲,在台湾出版界被称为“出版培训第一人”。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集团化大陆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IQ大陆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北方大陆向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冰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