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上期“经典读物”专题的阅读问卷中,也顺便对“青春文学”做了调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究竟这些受调查者他们怎么看待当今的青春文学:
优点:想象力丰富,涵盖范围广;比较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心理,能引起读者共鸣;阅读起来比较通俗,不像读经典名著那样费劲;了解别人的故事,多一份自我的思考,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读者在学习之余得到情绪的释放,得以放松;适合消遣。
缺点:过于商业化;有些偏向女性市场;主题太单调,情节太重复,创新性不够;内容无聊粗糙、趣味低级;过于自我;泛滥成灾,鱼目混珠,难以辨识;娱乐性太强,专业知识稍显缺乏;过于感性,缺乏理性;过于颓废,没有阳光;太脱离现实。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以上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他们比中小学生在看待问题上稍显理智,在青春文学的问题上,提出的批评更多,但他们的批评不无道理,说是“青春文学”,那到底有多“青春”呢?
随意搜索一下网络,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自称“名不见经传的三流二手撰稿人非正经不专业的编辑”在回应网友的留言后,写下了《青春小说十大罪状》,历数青春小说在图书出版和青少年阅读的种种“罪过”,大概如下:“颠倒对错,秽乱传统;侵占资源,扰乱市场;知错不查,误人子弟;好大喜功,虚实不辨;不择细谨,良莠不明;黔驴充塞,江郎当道;急功近利,攀比成风;销量至上,见利忘义;文思陈旧,创新疲软;万川集海,所有的恶果定然造成一种趋势,那就是现在这些所谓的年轻网生代作者在几十年后定然写不出一本像样的东西,中国的文学很有可能是一片沙漠。此乃青春小说的第十大罪状。”文章中对每一条罪状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句句在理,但我认为作者对于青春小说的态度过于偏激,我们不可否认的确存在此类问题,但对于青春小说并不能一概而论。
7月22日至28日,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在珠三角众“书痴”热捧下,广州日报、大洋网联手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举办的“20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票选结果热辣出炉,其中国外的青少年读物《哈利波特》和大陆的《明朝那些事》入选,这同时也说明了青春文学里不乏“经典”作品。只是,“繁华似景”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正视那些“残花败柳”。对于青春文学存在的问题,不容我们不重视。
以上的观点笔者不一一重复,作为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二手撰稿人非正经不专业的编辑”,笔者也斗胆再针对不少的青春文学,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男生过于暴力,女生过于矫情,青春文学展现出“性格畸形”。许多人谈起青春文学,就想起“爱情”,想起“女生”,在我们的调查问卷,有一个男生居然这样写到:“那是女生阅读的专利。”市场上,展现阴柔之气、花花草草的东西多,而比较刚性的、雄性题材比较匮乏。如今,市面上流行的青春文学的作者女性多于男性,而它的读者群80 %也是女学生。那么男生们看什么呢?在他们眼中,“很黄很暴力”,才有刺激感,才有新鲜感。
第二,为投合青少年阅读“口味”,打造“异类”与“畸形”。郭敬明在《天下》封二上称“ 不看名著”,而该书的内容是写一个少年总想着用唱月剑去杀人。著名的“ 青春文学”作家安妮宝贝也承认她的作品“ 一直被认为颓废和阴郁。里面有暴力、死亡、离别”, 她的《告别薇安》和《暖暖》主要写的是漠然的城市和在这城市中病态脆弱的人们。难道“青春”就应该追求《拼命去死》吗?
第三,“快餐阅读”似乎成为“正统”的阅读模式。许多读者表示,如今读流行作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消磨无聊的时光”,为何?因为读这些作品可以不经过大脑,不需要思考,不带来疲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风气有些浮躁,“快餐阅读”永远不可能带给读者以沉稳。而许多出版社为了抢占青春文学的一瓢羹,急功近利甚至跟风,连续打出的青春文学“重拳”,何尝不是在支持与提倡“快餐阅读”?
第四,商业在创作中的过多参与磨灭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意义。在以市场为唯一前提和检验标准的出版商的主导和控制下,作者在完成作品时变得匆忙与急躁,甚至把文学创作变成了工业作坊式的生产,以书写速度和产品数量为目标,难免会出现大量粗糙和速成的泡沫读物。即使有少数比较好的作品,也势必被淹没在这充满泡沫的池沼中。文学作品是人的精神食粮,如果只一味为了市场竞争,把精神食粮变成泡沫,总有一天我们都会“饿”死。
第五,过早挖掘“名人”,是对“青春”的扼杀。所谓的“少年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炒作,是某些商家的“ 赚钱机器”。在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过早地让他们面对太多的目光,承受一些他们年龄所不应该承受的压力,是否显得有些“揠苗助长”?笔者并非眼红,也无那个天分,2008年,笔者也曾为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考取清华大学感到兴奋,但不知道她是否有因为过早成名苦恼过?况且,这些“少年作家”比较成熟的思想,也会带给读者借鉴与引导,甚至也变得早熟。笔者觉得这种“催生”般的成长是不应该的。
记得以前,读《花季·雨季》,读《十七岁不哭》,总是爱不释手,也对书中描述的青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深有感触,那淡淡的情愫,那不羁的性格,但展现的却是我们昂扬向上的青春活力。而如今,许多青春流行作品却在颓废、荒诞上较起了劲。到底,今天的青春文学谁做主?我们的“青春”,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