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才作文命题的媒体取向和时代特征

2009-05-22 02:18张年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诗意命题竞赛

陆 阳 张年军

有着25年历史的楚才作文竞赛是武汉市知名的文化品牌,该赛事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并主办,市新闻、出版、教育等多家单位联办。自1985年开赛以来,参加过这项赛事的中小学生已逾30万人次。竞赛采取“现场竞赛、命题作文、限时交卷、密封评判”的规则,竞赛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楚才作文竞赛的25年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同步,纵观楚才作文25年的命题,每一届赛题都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

楚才作文竞赛的宗旨是发现文学幼苗,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由于是媒体办赛,在命题立意上追求民本定位,强调现场竞赛作文与课堂范式作文的区别,激活中小学生敏锐的感知并拓展作文思维的空间。与时倶进的楚才作文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从媒体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力图引导中小学生从家庭生活、校园教育的定向观照中走出来,开拓视野、关注民生、探索世界。

一、楚才作文命题方式的媒体取向

楚才作文竞赛有着独特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众信息传导互动的特征,这也是楚才命题媒体取向的民本定位。25年来,楚才命题采取了多轨制的方法产生:一是面向社会征题,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征题启事,吸引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二是向特定人群征题,面向著名作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老师;三是向专家学者,指向大学知名教授及青少年问题专家。这三个层面的征题,给楚才作文命题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专业认知。每一个层面的命题都有其特有的关注点和价值取向,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照应,达到既能体现社会民生热点,又能对接常规课堂教学,同时,也给具有良好文字修养和写作潜力的新苗崭露头角的平台。

媒体取向主导着公众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演化。在楚才作文命题中体现的媒体取向,并没有简单地追逐某一时期的社会焦点和民情舆论,而是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从细微处着手,从平常中破题,寻求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契合点,从而折射出某一时期所特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000年,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媒体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当年的楚才作文从社会征题中选择了“大人的事说不清”一题,引发参赛学生的热议。这个题目源自一个小学生在家里看到总有人给爸爸送礼后,对妈妈说的一句话“爸爸的事说不清”。面对这个命题,许多孩子们都以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他们对吃喝送礼等社会丑陋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触动了太多家长的心,并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讨论热潮。

2005年,在第21届楚才作文赛中有一道《给我一点时间》的题,引发了全国关于小学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这一年,3000多名10岁小考生在写作“给我一点时间”的命题作文中,纷纷写到“妈妈如何逼着自己四处培优、学画画弹钢琴”等等,不约而同地把妈妈比成“母老虎”“变色龙”“河东狮吼”。武汉晚报社记者抓住“妖魔化”妈妈这一选题,精心策划,持续报道了3个月。报道深刻揭示了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并通过成立专家团,为近2000对母子进行专业辅导。

国际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在传媒那里,而不是在传统的学校或教会。楚才命题如同媒体的议程设置,追求的是传媒、公众、政府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如果命题能让这三个方面都引起关注,进而达成共识并引起社会共鸣,这个命题的议程设置就是成功的。对每一篇优秀楚才作文的评判,不仅靠语文老师,也不是专家学者,而是社会公众。在报纸上刊登的楚才特等奖作文,通过媒体的放大和加速,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绝非课堂作文所能企及。因此,在楚才命题时,命题的内涵和深度与媒体价值取向能否形成互动,这也是检验楚才作文命题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

二、楚才作文命题内涵的时代特征

第一阶段:第1届(1985年)至第8届(1992年)。

关注生活、关注校园、关注身边小事,从楚才作文开赛第一天起,关注就成为命题的关键词。这个阶段以全命题作文为主,主要目的是结合课堂作文教学,将学生的审题思维从小小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例如“在上学路上”“树梢又绿了”,以发散性思维引导考生更多地关注社会与自然;又如“书包的秘密”从另一个角度激活考生的思维,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置,从而能使文章出彩;“我给自己揭短”,能使考生很自然地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来构思谋篇,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情节设置。

这一阶段赛题的不足之处在于小学中、高两个年级段的赛题区分不太明显;也就是说,六年级赛题过于直白,缺乏艺术含量以及审题的内蕴力,即便是放在三年级也不为过。其二,小学高年级赛题整体上显现平淡,几乎可以说是课堂作文命题的翻版,因而失却了竞赛作文题要在艺术的最大化方面高于课堂作文命题的原则。最后是命题形式单一,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至初高中年级赛题,几乎全部是全命题形式,从而缺少了在赛场上激活考生审题思维的推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人为地限制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指初高中)与中考高考的作文考试命题形式严重地脱节。

第二阶段:第9届(1993年)至第15届(2000年)。

这一阶段继续关注生活关注校园,审题空间业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以全命题为主,但命题中的关键词更富有想象的空间,更具有与社会生活接轨的现实意义,并且关键词的嵌入形式及整体上的视觉冲击更为活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走进互联网”等命题,能将思维的触觉伸入到探寻大人们的内心世界、探究互联网的秘密中去。又如“人间自有真情在”“笑好还是哭好”,前者能激发考生思考学校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真善美的具体而微的细节,并加以提炼,构筑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体验的故事情节;后者给出的是一个悖反的情态,同样能激活考生在生活积累与体验的基础之上编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与前一阶段相比,本阶段的命题鲜活,激活与释放的空间较为广阔,就像蝉蜕一般,脱去了一些幼稚,获得的是成长。但命题整体上还显得稚嫩,还未脱出课堂作文的命题套路;题目缺乏诗意想象与联想,因而较难激活考生的现场审题思维。

第三阶段:第16届(2001年)到第22届(2006年)。

更关注社会生活,更凸显人本的思想。这个阶段楚才的命题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命题形式广泛,题目逐渐具有了美学思考并富有一定的诗意。例如“种太阳的孩子”“制作美丽”“风雨敲窗”“滩头夕照”等等,这种题目在课堂上很难见到,但是它又并不具备多大程度上的难度,反而体现出一种美学思考的意境,能激活考生运用所积累的文学修养来进行巧妙构思。如“话题作文,题目自拟:妈妈说,人生的过程比目的更重要,而爸爸却说不在乎过程,我只想知道结果。你觉得呢?”这类话题作文的好处在于:首先是紧密贴近中考高考实际,给考生一个演练的机会;其次是题目本身的叙述方式看似一般,但其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需要考生利用平日里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来进行审题——感性的观察、理性的思考,这样就能引导考生进行深入挖掘,从而碰撞出情感的、理性的或故事情节的火花。此外还有“远离伤害”“郁金香情思”“评说一部电视剧”(题目自拟)等等,均能能诱发考生的想象空间,诱发对过往生活的体验、回顾和感悟。

这一阶段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题目缺少内蕴力和想象空间,例如:“看我的”“绿草地”等等;有一些地方仍有课堂作文的痕迹,命题上对作文范式化的限制和规避亟待加强。

第四阶段:第23届(2007年)至第24届(2008年)。

伴随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实施,楚才作文命题方向逐步引向“关注生命的发展”,着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提出了思维与表达、情感与技能并重发展的命题思路。

在命题上,遵循“激活少年的思维,释放压抑已久的激情”的原则,使竞赛题目富有诗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并能诱发他们对过往的生活的体验、回顾和感悟,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并蕴含更多启发。例如小学三年级题目“巨鼠和小猫的故事”,关键词中显现两种巨大的反差,从而能激活考生实现矛盾对立的设置,也就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的设置。又如“十字路口”,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很大,既可以写实,又能以虚写手法营造诗意氛围,从而产生审美意境。这样对热爱写作的考生来说,委实是一种高级训练过程。再比如“丢失了_________的人”“拐角处的回头”“给生命留些空隙”“渴望出色”等等题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考生的想象力并拓展思维,让考生产生诗意的联想,从而发掘其审美的内涵。

这些命题具有故事发展及情节拓展的空间,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母语的传承色彩,考察学生观察社会、描写角度的能力,激活思维,提升想象;同时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及美学思考。

三、楚才作文命题形式的全景化探索

纵观25年来楚才作文的命题,不仅提出了创新、人文、审美、悲悯的命题理念,而且在命题形式上不拘一格,采取了全景化的命题思路,诸如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情境作文等等。这种多样化的命题形式,给现场竞赛作文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助于学生现场思维,激发灵感。

譬如小学三年级的题目“一只蜗牛的幸福旅行”,看似单薄而不具备诗意,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诗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激活与释放,创造与想象。激活什么?激活因为身在考场上而滞涩了的思维;释放什么?释放他曾经有过而被压抑了的激情——他必须借助这支笔来化激情为形象,化激情为一波三折的故事。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因为题目所给于的动词与形容词的观照而产生创造新的思维和想象,从而将故事情节编织得跌宕起伏而富有可读性。

六年级题目“在__________中起舞”,这是半命题作文,它的优势在于这个填充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考生的想象并能借助这个想象来捕捉最能适合自己表述的题材。由此,尽管考生不能离开“起舞”这个关键词,但他的题材选择的自由度更大,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关注度会更高;更应当引起考生注意的是,“起舞”这个词极富诗意,那么,他的对于生活体验的回顾会更加富有情调,他的想象力也相应会更蕴含着深刻的意境。

初三题目“花落下,因为花开过”。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且又具备哲理思考的题目。出这道题的目的在于让考生不仅仅被诗意撩拨起激情,更应面对富有哲理意蕴的某一个词或某一种意识而产生人文的审美的思考。当考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达到了一定的厚度时,他选择这种题目定然会出奇制胜;而当考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还不很够时,他还有重新选择的空间,例如他还可选择“思念的颜色”、“第三只眼看_________”等等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来写。

高中题目更注重理性色彩,多采用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目的在于诱发作者的思考和辨析能力,拓展理性的广度与挖掘理性的深度,使其凸显出敏锐的感知以及深刻的思想。譬如“宁静致远”,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思考的厚度并意蕴深刻,能使考生调动生活积累来考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爱上贫穷与孤独”,低年级学生对此题目可能不能充分理解,但有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的高中生大多能被这种悖论激活厚重的思考,并能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找寻出更多的心理错位以及思想的错位,从而编织出很富有个性的能震撼人心的文章。

楚才作文命题的媒体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命题既能跳出应试教育所构建的写作程式化、模式化框框,赋予竞赛作文题更多思维拓展的空间、诗意联想的空间、审美思考的空间、理性思索的空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应试教育所要求的课堂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范式,以便能够使考生们在不脱离应试教育作文的前提下拓展思维、发挥想象、注重审美、诗意观察。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培育出楚才作文竞赛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

[作者通联:湖北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猜你喜欢
诗意命题竞赛
诗意地栖居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冬日浪漫
我看竞赛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