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的平衡

2009-05-22 09:22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评价

高 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性等观念日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感到学生自由与教师指导之间越来越难以平衡,这种失衡感在不知不觉中又加剧了他们的教学失衡行为,造成了课堂上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的分离甚至两极化的倾向。显然,这种平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有效性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不断下降。这种现象也难以避免地加剧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心理,动摇了他们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所以,科学地把握二者在课堂上的平衡,对大力推进有效教学,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以及深化新课程改革,推动基础教育良性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欲抑制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分离甚至两极化的倾向,实现二者的平衡,须做到几下几点:

真正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当前一些新兴的教学观念、模式被引入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被这些新理念、新模式五光十色的外表所吸引,而要注重对其精髓的理解、吸纳、个性内化。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实践。例如,新课程倡导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对话”,表面上这一点不难做到,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是要求教师能够抛弃居高临下的心态和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民主交流,那么教师要想在自己教学中始终如一地真正实现控制与自由的平衡,长期推进民主教学、有效教学,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最近发展区调节课堂。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这是由他们心理发展的差异所决定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控制。控制的程度和方向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要把握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建立弹性教学控制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各要素进行控制,但这种控制已经不再是自发的控制,而是教师的自觉控制,即教师在认识、改造客观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能根据包括学生在内的教学各要素的性质、特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有主导意识,还原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积极争取和努力践行一定的教学自主权。

推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机械划一的教学评价制度,只会导致师生被动地教和学,阻碍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调控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科学学习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情况、科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的结果等;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路子,尽可能多让教师、学生参与其中,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局面;在考评技术上,淡化分数和等级在评价中的地位,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努力突出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功能,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科学评价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科学拔牙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