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民
城乡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劳动就业工作直接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城乡就业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提高滨州市城乡人民的收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城乡零就业问题。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区委党校一行三人深入到滨城区各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企业,围绕解决城乡零就业问题进行了十余天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真正赋闲在家的剩余劳动力不多
自2007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效已经显现出来,作为优势产业的服务业、家纺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周边乡镇办事处3.4万劳动力打零工。延长纺织产业链条,催生了173家小型纺织加工厂遍布乡村,有1.6万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22个城市社区,较为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通过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拉动,每年帮助500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劳动力的就业趋向主动性增强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求职者的市场就业、自主择业的意识增强,由原来的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变为我想干啥,我就干啥。跳槽、换单位成为家常便饭,表现明显的是周边干零工的劳动力,干一天既能拿到现钱,农忙时还能照顾好家里的庄稼,减少了打工成本,据调查,打零工每天至少挣50元,吃住在家,原来单纯男劳力占据的劳务市场,现在女劳力占了相当的比重。外环以内的村居劳动力大多从事经商和服务业,距离城区较远的乡镇劳动力年轻的大多到城区企业上班,年龄大的一部分到乡镇内附近村办的企业上班。
(三)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
全区16-50岁的劳动力15.7万人,从事种植业的5.9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8.1%,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劳动力会逐步过剩,过剩的一产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是今后我区就业工作的难点、重点。
(四)劳动力技能状况和培训模式有待转化
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技能,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不仅缺乏技能,而且学习技能的热情不高,这样,为技能培训工作增加了难度,促使培训工作,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培训工作新形式,按照受训者的意愿和接受水平能力,并根据当地产业优势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渠道,保证受训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开展送技术下乡,送技能上门服务,促使培训在提高收入的作用尽快显现。
二、影响城乡零就业的难点及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1.劳动力数量大,供过于求
目前滨城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劳动适龄者的数量大,城乡就业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巨大压力;劳动力过剩,超过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随着农业走向高投入、高产出、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的路子,要求工业部门提供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投入;因此农业将出现越来越强烈的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增加,由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化,更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口的压力。城乡就业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巨大压力,这一矛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2.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初步形成,人们头脑中的“统包统配”、“国有身份”和“所有制界限”等传统就业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观念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开始树立起来。但从总体上来说,旧的传统就业观念在许多地方和一些人的头脑中并没有消除,它仍然是影响新的就业机制形成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一些劳动者的择业上,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工资收入比较高的行业或企业的职工子女,把父母所在的单位作为就业标准,非好工作不就业。在就业去向上,只愿到牌子响的国有大企业,不愿到集体或私营企业,更不愿干个体。在岗位的选择上,有些人只愿意干舒适、轻松、收入高的工作,不愿意干脏、累、工种差的工作,如从事理发、修鞋等服务性工作大多是南方人来干。
3.劳动力人口素质低,不适应就业的要求
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综合情况。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适龄人口素质的高低,间接影响合理就业的程度。我区15岁及15岁以上的受过初中文化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64.6%,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35.4%,其中大专以上仅占11.3%,这种状况对改善就业结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4.对就业者的培训不足
大部分企业职工在就业前和就业后所受到的培训不足,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乡镇企业更是不足。城区中那些经营较差,或者缺乏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培训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差,这种情况,一方面影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和推广,另一方面,也影响劳动力的就业。
(二)经济因素
1. 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巨大障碍
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就越能为就业开辟更广阔的领域和提供更多的物质技术条件,就业率就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安置了城市新增加劳动力,而且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得益于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我们滨城区的实际情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比兄弟县、市如邹平、博兴低,与发达地区如江浙相比,差距更大。温州之所以没有人到市政府要工作、去上访,就是因为他们有发达的市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他们不仅解决了本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纳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到此谋生。所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只能是发展我们滨城区的经济,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别无他途。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
2.经济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从而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城乡就业。现代经验表明,发达地区服务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超过一、二产业,并且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力的70%以上,可以说,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我们国家方兴未艾,我们滨城区的服务业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层次,发展的都还远远不够,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区劳动力的就业。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是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管理因素
劳动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离不开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发达、完善的劳动力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我们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就业服务场所不健全,就业服务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为用工单位提供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为劳动者提供用工信息,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为零就业家庭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促进劳动力和合理有序的走向就业大市场。
三、解决家庭零就业的途径
(一)搞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就业能力
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协调机制,在培训形式、方法等方面作到合理有序。做好培训政策落实,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增强就业竞争能力。通过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电视讲座、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手工制作、加工、商贸等实用技术培训。因地制宜,灵活的采取职业学校、技术训练班、技校、专业补习班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要求,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建筑、制造、维修、加工、服务等技能培训。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企业创办、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培训。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和扩大就业创造条件。
(二)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空间
首先,努力发展壮大工业企业,增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吸纳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全力提升骨干企业、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档次。重点抓好亚光、环宇、愉悦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其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以隆达食品、六和饲料为龙头的樱桃谷鸭养殖基地建设和以正元畜牧、中旺食品为龙头的肉食兔养殖基地建设,逐步将5.98万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按照大型企业向终端产品延伸,初级产品加工向农村及小企业延伸的思路,努力延长纺织、纸制品、化工、机械配件、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通过发挥亚光纺织集团、滨印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实施工业强乡镇办、工业强村居战略,帮助引导农村劳动力不出家门就成为产业工人。
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商贸服务业相结合,培植就业增长点。按照中间抓商贸、周边搞开发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村居开发,加快东区、老城区、西区三大商贸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突破现代服务业,依托滨港铁路客运站、货运站,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完成31个投资过千万元的商贸项目,服务业从业人员由现在的9.78万人突破12万人,成为就业的增长点。
第四,与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相结合,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广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活动,充分发挥我区城市社区在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重要作用,政府出资,依托学校、医院、市区机关单位大力开发保洁、绿化、家政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排本辖区困难人员就业。
(三)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措施是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挥整体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办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LD99”就业信息网络,把劳动力就业状况全部输入微机,实施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健全完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用工需求信息库,提高服务质量,免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劳务输出、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代理、接续社会保险等服务,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实行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好处,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农村,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切实解决他们的务工难问题,从根本上为进城务工人员消除后顾之忧。
总之,我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督导,狠抓落实,真正关心群众的冷暖,努力解决群众的疾苦。从细微处做起,把困难想到前头,工作做在前头,问题解决在前头,把工作做细、做实,扎扎实实做好城乡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为富民强区、加快和谐滨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