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校就业指导经历了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分逐渐向市场主导的新体制转变的变迁历程。本文深入探讨浙江高校就业指导的演变和发展状况,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对于不断完善浙江各高校就业指导体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浙江高校 就业指导 改革 发展
作者简介:李燕(1965-),女,河南省平舆县人,副教授,法学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大学生素质发展研究所所长,从事青年社会学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高校就业指导也经历了几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深入探讨浙江高校就业指导的演变历程,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对于不断完善浙江各高校就业体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高校就业指导的演变进程
就业指导,也称为“求职择业指导”或“职业指导”,是指给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求职与创业,为他们与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虽然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从上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程,但对浙江高校而言其就业指导的真正出现是从建国初期,建国至今,浙江高校就业指导围绕国家在不同阶段主导利益取向的变化和相应的毕业生分配政策,经历了几十年不断变化的过程。[1]
统包统分阶段 (1950年至1985年)。在这个阶段中,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导下,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这一稀缺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浙江各高校先后实行的是政府负责、抽成分配、哪来哪去、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政策,与此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较为简单: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以牢固树立服从国家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择业观念。
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逐步过渡阶段(1986年至1999年)。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单纯的统一分配制度已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规定》,提出了改革大学生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要求,浙江高校从1986年起,开始了供需见面活动,每年20%的毕业生由学校提出建议分配计划(如在杭高校每年只允许20%的毕业生能够留杭),围绕“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浙江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选择职业的正确态度,明确所学专业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2]。199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浙江各高校开始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了一定自主权,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这一时期的浙江高校就业指导较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地区性就业政策为主的就业指导课;为毕业生和浙江企业构建信息平台。
自主择业阶段(1999年至今)。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纵深,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其中包括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00年以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倡导下,特别是扩招后的大学生开始毕业,大量的毕业生捅向社会,如2002-2008年浙江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5万人已增至21,9万人。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成几何级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即使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从政府、学校到毕业生本人,仍感到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因此,完善浙江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一时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是: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仅2003年中央出台政策就达100多项,而浙江省就出台了6项举措,之后每年省、市都有很多新的政策出台;二是各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队伍迅速壮大;三是就业指导己被学校纳入教学计划;四是就业指导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素质发展、信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诸多范畴;五是就业指导研究逐步深人,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浙江高校就业正沿着科学化、程序化、市场化、规范化的正确方向发展,逐步走向成熟。[3]
二、浙江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走在前列,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身处浙江的各高校,在领悟经济发展与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认识要比其他地区学校敏感和深刻,因此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方面也相对要灵活和切入。在同样面对与年俱增的就业压力下,浙江省2001-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率平均在91,8%左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浙江各高校就业指导在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就业指导体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1、机构设置不完善:浙江省许多学校在近几年逐渐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这些机构大多从属于学工部,且大多数机构人员配备不足[5](浙江省教育厅规定: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的配备与应届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及其大学生就业拓展功能的有效发挥;2、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由于各学校实施岗位聘任制,人员流动性大,就业指导工作通常由辅导员担任。即使个别机构有专人负责,但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咨询或心理的学术背景以及指导的专业知识,聘期一到就有可能转向其他岗位,因而导致了缺乏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为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浙江省曾先后在2007年、2008年举办两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资格培训、“两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培训,这些举措对于指导师资队伍的从业水平提高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其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完善。从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后,在浙江省各高校就逐步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到2003年已普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并把就业课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日常教学,为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知识、信息、技能和经验提供了有益平台。但是,从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现状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师资和教学问题:就业指导课教学力量不足,大多是辅导员兼职,教学的专业性、研究性不够。教材和教学内容以职业道德、求职技巧为主,缺乏丰富性和创新性;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教学管理问题:就业指导课普遍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时间、学时、学分、作业、考试等要求,教学随意性大,导致教与学都重视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第三,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和个体化不够。由于传统的中国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升学,因此浙江高校的毕业生虽然在职业意识上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要强一点,但毕业之前普遍缺乏职业意识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能力也是个不争事实,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由于体系问题,也往往只有到学生临近毕业,才以集体形式进行“浅尝辄止”的“第四年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忽略对学生个体辅导的就业指导形式,对学生而言就业依然成为问题,对学校而言表明了其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和个体化不足。近几年,浙江各高校开始注重在就业指导中引进职业生涯理念和创业教育,如浙江工业大学每年都举办“职业生涯设计DIY”比赛、创业比赛、浙江理工大学定期举办的“就业沙龙”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把职业目标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尽管这些活动对于整个指导体系的完善而言只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2005-2008年,每年有2000名浙江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6],但也表明各高校开始在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后,政府举措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可否认,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浙江省政府对促进本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很大努力,例如:实施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充分就业实施“一帮一”,等等,尤其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更是做出了浙江特色,如提出为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可“采取为高校毕业生购买就业岗位的方式”;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对到浙江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县的乡村从事为期1-2年的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除给予专项经费、生活补贴外,其服务期计算工龄,期满考核合格者,若在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优先录用,若报考研究生则适当加分;对于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建立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和人事管理等服务工作;等等。应该讲,浙江省政府的这些努力对保持浙江近几年的良好就业率不无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还不够,浙江省政府还应该努力在战略上提升企业新的发展空间,以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利用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地方资源,促进全省的就业指导工程,有效化解政府、社会、学校三者间的矛盾。
总之,浙江高校就业指导,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无到有、从思想政治化到市场化、从指导分散到逐渐系统化和全程化、从以国家为本到以学生为本等等,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体现出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发展与借鉴:构建浙江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新时期,完善和提升浙江高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关系到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以更好地就业,也关系到浙江经济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和完善浙江高校的就业指导,离不开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离不开对成功经验的借鉴。高校就业指导19世纪末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最早出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成果和经验,如机构独立;从1-4年级分阶段多次对集体和个人进行性格、心理、职业规划、研讨会、模拟面试、信息沟通等全程指导;就业指导队伍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从业人员无论专、兼职,都具有一定学历背景(如辅导学、心理学、咨询学学士、硕士或博士)与一定的工作经验,持证上岗;政府注重举措导向,如,日本健康、劳动和福利部正在推进“提高青年作为社会独立和积极成员的生存能力的全国运动”,教育、文化、体育、科学与技术部正在执行“职业开始周”的全国项目,经济、贸易和工业部通过利用民间组织资源,促进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工程[7]。发达国家的这些成果和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浙江高校乃至全国的就业指导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未来浙江高校就业指导必须朝着机构独立化、指导团队专业化、指导教育全程化和个体化等方向发展,才能构建就业指导新体系、促进并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何艾兵,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4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2
[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 (2007-6-23)[2008-07-30]http://bys,zjedu,org/admin/news/uploadpic/1184119278_321_index81,htm
[4]王斐流,浙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浙江统计,2006,6
[5]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EB/OL], ( 2007-6-23)[2008-7-24],http://bys,zjedu,org/admin/news/uploadpic/1184119278 321 index81,htm
[6]张冬素,王东, 浙江省每年两千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N], 浙江日报, 2007-05-12
[7]Ryoji Tatsuno, Career counseling in Japon:Today and in the future[C], Tokyo: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