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亮
[摘 要]我国在2007年至2008年的两年期间内,消费价格指数CPI经历了从快速上涨到迅速回落的一个波动过程。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防止CPI指数出现剧烈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应对当前宏观经济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调控,并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消费价格指数CPI 宏观调控 改革
本项研究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08A21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葛亮(1986-),男, 吉林省长春市人,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在2007年至2008年的两年期间内,消费价格指数CPI经历了从快速上涨到迅速回落的一个波动过程。CPI指数从2007年4月开始不断上涨,涨幅先后突破6%和7%,并且在2008年2月达到了历史相对最高值8,7%。在维持了三个月的高指数之后,CPI指数开始掉头向下,迅速回落。200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1,6%,连续第十个月回落,并且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国这两年来的CPI指数波动如此之剧烈,主要是受到国内和国际多重因素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国内食品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加之不确定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了国内总供需关系的失衡,进而引发CPI指数的大幅度波动。另一方面,国际粮油价格的波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传导至国内,导致我国经济中的风险因素不断地累积,进而对CPI指数的波动产生影响。综合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来看,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防止CPI指数出现剧烈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主要应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改革或调控。
一、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改革,保持金融行业稳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由于国际国内的金融与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近一阶段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行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冲击,加之我国的金融行业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导致近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商业银行对经济的预期趋于悲观,担心出现更多的不良贷款进而导致惜贷,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由于外汇储备管理落后,美元储备过多而黄金储备不足;外汇管理部门过多参与向海外的投资,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措施乏力;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国内储蓄过度,消费不足,导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双困境问题等。
针对我国当前金融行业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应具体实施如下手段或方法:
第一,国家各部门要在政策方面加强协调沟通,并将其长期化、制度化。各项重大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应由国务院统筹决定,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加快构建稳健、高效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杜绝调控部门各自为政甚至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通过完善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协调机制,来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增强政策调控效果。通过外贸、财政和金融政策配合推动金融深化,巩固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内在机制。另外,国家应实行严谨的资本项目管理,控制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动,控制长期外债出现短期化或短期化改造;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并予以合理干预。
第二,建立严格的风险测量体系,建全反应迅速、科学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风险信息报告系统,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以量化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由于目前国内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风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化解。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资本的收益,加强对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经营指导和创新监管,防止出现巨额投资风险及连锁反应,将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建立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组织机制,使深化改革、理顺决策机制与制定合理政策相结合。
二、立足于扩大内需,推动消费需求升级。努力提高国内最终消费水平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总需求在实际投资增速下滑和外需增速下滑的引领下迅速回落,总需求不足带动了CPI指数持续下滑,导致国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同程度的对经济失去信心。因而,总需求的变动将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为此,国家应该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努力提高国内最终消费水平,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是要增加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融资环境,注重利率与信贷的调整对消费的导向作用。目前国家启动的 4 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是必需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家在提高内需总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结构调整,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促进内需型结构调整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继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即期消费。
另一方面,由于外需增速下滑,国家应合理降低我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减轻国际收支对国内流动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压力。在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出口退税税率,进一步减轻国内企业的税负负担。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业和行业中去。在目前我国的利率政策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制约的情况下,应当对国外流入到我国的短期资本征收一定的资本利得税。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进一步对人民币的资本项目管理进行改革,鼓励私人资本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同时完善人民币的汇率机制,通过本币汇率的稳步提升逐步减少国民财富的流失。最终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三、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保持就业局势和经济态势的稳定
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下行、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国内消费需求低迷、企业经营困难,并出现了民工返乡潮,失业率升高,全社会就业机会相对萎缩的情况。从多种不利因素来看,失业率有持续向上攀升的趋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而要保证经济继续平稳健康发展,防止CPI指数出现过大幅度的波动,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扩大就业。
首先,面对国内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国家应做到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强化政府的扶持力度,实施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尽全力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其次,国家应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全力扶持农民创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创业。进一步放宽农民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对阻碍农民创业的行业性、区域性、经营性壁垒加快清理消除。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民创业服务,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创业本领,促进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引导农村创业者集中经营、集聚发展。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用工招聘活动,引导企业和农民现场洽谈、有效对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业。
四、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收入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目前我国总供需关系失衡,CPI指数持续下跌,而造成内需长期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一方面初次分配时我国压低了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导致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再次分配时由于我国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因此,当前要有效刺激消费,防止CPI指数进一步下跌,就应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首先,要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提高居民部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缓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失衡的局面。在稳定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大力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明确财产的所有权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合法的受益权。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因为初次分配是最基本的分配关系,一旦初次分配出现严重失衡,再分配时就很难进行平衡调整。因此要重视初次分配,积极促进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一个居民工资合理、正常的增长机制,缓解我国居民工资收入过低的问题,同时控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扩大政府转移支付水平,适当减少资本所有者的回报。
其次,要缩小国民内部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在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合理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允许的,但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所得下降、企业和政府所得大幅上升中,造成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下降。因此,应当适度改变我国现行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税起点,健全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增加工资占企业利润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等。
五、落实三农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的CPI指数的波动影响较大,近一阶段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是国际农产品需求减少以及国际能源价格剧跌导致农产品转化能源需求的减少造成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将对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到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国家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国家应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面对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的需求减少,我国农业发展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要加强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服务、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强度和支持力度。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给予有效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农产品价格。
第二,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2003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已超过2.1万亿元。尽管如此,“三农”投入特别是农业投入依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为此,国家应把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逐步建立完善财政支持引导与社会主动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的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国家要把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中之重。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应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带动农民增加就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要求、经济适用的产品,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
第四,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国家应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建设长效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等。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国家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控层次、政策功能、政策工具、政策时效等多方面综合协调配合。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推进金融行业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立足于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就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障农产品供给等一系列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从而达到抑制CPI指数剧烈波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学敏,中国价格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刘树成,张连城,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
[3]刘扬,中国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8
[4]唐毅亭,熊明渊,当前我国CPI走势分析和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2008(12),30-33,
[5]谭本艳,柳剑平,我国CPI波动的长期驱动力与短期驱动力基于CPI分类指数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9(1),50-55
[6]高铁梅,刘玉红,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6),73-84
[7]张海宏,对当前CPI走高成因的若干思考[J],知识经济,2007(12),49
[8]赵涛,缓解通胀压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J],当代经济,2007(12),8-9
[9]杨娜,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CPI[J],商业经济,2006(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