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的内控制度

2009-05-22 11:3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张 玮

摘要:文章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薄弱的表现及其成因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做一简析,以期使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的活动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046-03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贯彻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许多企业内控制度不甚健全或由于执行力度较弱造成了失控的情况,与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来责怪某人的失职,还不如首先问一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落实是否到位,本文拟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薄弱的表现及其成因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做一简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记录准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符合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所构成的有机总体。内部控制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中,它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授权和指挥购货、销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控制、纪律控制和实物控制。

基础控制即通过基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来保证完整、准确地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及时发现处理过程和记录中出现的错误。主要包括凭证控制、账簿控制、报表控制、核对控制等内容。

纪律控制就是为保证基础控制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进行的控制,它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

实物控制是指为了保护公司商品财产的安全完整所进行的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表现

目前许多企业存在内部控制薄弱,内控效果差的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问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缺乏重视。客观地说还有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有很多误解。有的企业将内部控制片面地理解为内部成本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等,未能全面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有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观念落后,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更有甚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或股东的要求而制定的条条框框,做做样子罢了,根本没有内部控制的意识。

2.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有些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比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根本不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时也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过分流于形式。如有些企业负责人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有些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企业甚至发生了负责人携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这些企业不能说完全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有限,造成了内部控制的缺失。

三、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成因

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而更多企业是有章不循,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不管内部控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考核企业经营班子业绩的机制不够完善。长期以来,对企业经营班子业绩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有些企业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还有些主管部门为了加快本系统的经济发展,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下达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而部分企业经营者为讨好主管部门借此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指标。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很难起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上级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用的资金;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4.外部监督乏力。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机构的功能交叉、标准不统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力被人情关系弱化。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其根本动力应当来源于企业自身。所以通过上述分

析,笔者认为,对企业而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可通过优化人事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信息的流动与沟通、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来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1.设计一套科学实用并行之有效的内控原则。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以及企业经营方针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设计企业内控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因企制宜,灵活兼顾。具体应包括以下原则:

(1)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如果是经过两个以上的有相互制约力的部门(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和核查,发生错误或舞弊现象的几率就会降低。就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说,相互牵制必须考虑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个方面的制约关系。从横向关系来讲,完成某项工作需有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从纵向关系来讲,完成某项工作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只有经过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的核查和制约,才能将错误或舞弊情况减少到较低程度,或者即使发生问题,也易尽早发现,便于及时纠正和解决。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但因控制活动造成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对那些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影响力一般的控制点,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因此,内控制度应科学制定、易于操作,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3)部门(岗位)责任原则。内控制度的建设是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紧密联系的,企业按照其管理模式设置组织结构,设立工作岗位,并赋予其各部门(人员)责、权、利,规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处理程序。责任和权力是部门(岗位)责任原则中的关键因素,切忌出现部门分工或岗位责任不明确、权力不清楚的现象。部门(岗位)责任主要解决的是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部门(一个人)控制某项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以防止舞弊行为。另外,明确的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有助于让部门人员理解其各自的控制责任,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即规范操作和处理程序;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明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在内部牵制中,还应采取工作轮换制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某一人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实行定期轮换,次要的岗位可略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4)协调配合原则。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内控制度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因此要求企业行使控制监督职能的人员在思想道德上、心理素质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都要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一定要求,并在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

2.强化内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管理等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公司(部门)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及控股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交公司管理层处理,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并通过内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3.强化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应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不失控制,同时,要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2008.

[2]白万纲.集团管控之财务管控[M].2008.

[3]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2008.

[4]林钟高,徐虹.企业内部控制的价值分析.2008.

猜你喜欢
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