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褚仁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眼科学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褚仁远教授是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的开拓者之一。对各种眼病诊治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屈光不正(近视眼防治,医学验光和医学配镜,隐形眼镜验配等),斜弱视、视疲劳及眼遗传病的诊治。
特需门诊:周一全天,周二上午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州将开展一项名为“小学生屈光不正自然病程”的追踪调查。其中的一项课题,就是让2000名一年级小学生每天戴一个小时的老花镜(300度),追踪观察3年,看该方法是否能够治疗近视。
戴老花镜真能治疗近视吗?带着疑惑,本刊记者在第一时间拨通了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褚仁远教授的电话。当记者说明情况之后,正在山东出差的褚教授当即表示:这项研究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就曾开展过类似的研究,让10万个孩子戴150度的老花镜,随访观察4年。但遗憾的是,研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导致了一个新问题——不少孩子非但没有避免“近视”,反而变成了“外斜视”。
作为一名在近视眼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47年的老教授,褚仁远主任对我国近视眼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非常忧虑,更对各种误导近视眼患者的虚假消息、商业炒作义愤填膺,非常希望作为医学科普“领头羊”的《大众医学》,能加强对百姓的宣传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近视眼的本质,不要让各种陈旧观念、美丽谎言所蒙蔽。
2007年,国务院发布7号文件。提出通过5年时间,实现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明显下降的目标。2008年9月4日,教育部为了落实7号文件,印发了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请各省、自治区,辖市教育厅(教委)执行。应该说,国家对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遗憾的是,虽然距离“5年目标”的提出,已经过去了近2年,但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逐渐上升。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居世界第二,人数居世界第一,且渐趋低龄化。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53.8%(城市60.7%,农村30.7%),在某些特殊人群(如高中以上学生)已高达70%以上。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不降反升,原因何在?褚教授列举了当前我国近视眼防治的6大怪象,并分别给出“医治良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怪现象1:该戴眼镜的人不戴眼镜
不少家长不愿意过早给近视的孩子戴眼镜,认为戴眼镜会使近视度数加深,一旦戴上眼镜,就再也摘不下来了,能不戴尽量不戴。
点评:近视眼患者若不合理配戴眼镜,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容易出现视疲劳,影响学习;二是患者为了让视力更清晰,常被迫眯眼看东西,上下眼睑长期压迫眼球,会拉长眼球前后径,促使近视度数增加。可以说,戴眼镜非但不会加深近视,反而有减缓近视加深的作用。部分孩子之所以会在配镜后出现近视度数加深现象,主要与其不注意用眼卫生、阅读习惯不良有关,与戴眼镜并无直接关联。
对策:对有一定近视度数的青少年患者而言,适时配戴合适的眼镜是减轻视疲劳、减缓近视度数加深的有效手段。此外,患者还应在注意用眼卫生、改善阅读习惯方面,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怪现象2:不该戴眼镜的人却戴上了眼镜
一名3岁儿童在幼儿园查视力,老师发现他的视力仅为0.6,便通知家长,说孩子可能是弱视,快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经过散瞳验光,发现孩子是200度的远视眼,便给孩子配了一副200度的远视眼镜……
点评:人出生后,眼球会随着身体各器官成比例地长大。刚出生时,眼球的横径与成人相差不大,但纵径(眼轴)却很短。新生儿的眼轴只有16毫米,3周岁幼儿的眼轴为19.5毫米,直到18岁,才达到正常成人的眼轴长度(23毫米)。也就是说,儿童都是远视眼(眼轴短,外界物体的影像聚焦在眼底黄斑的后面)。随着年龄增加,眼轴逐渐加长,屈光状态逐渐向正视眼方向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验光师,甚至许多医院的眼科专业人员并不了解这些知识,盲目地给视力正常的孩子配眼镜。殊不知,3岁孩子本来就,应该是200度远视,明明是正常的眼球,却戴了远视镜,这么做岂不是把孩子往近视眼的方向推?
对策:鉴于目前我国验光师的资质良莠不齐,不少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视光学知识,为避免发生错误配镜、危害视力的情况,家长们不妨带孩子去综合实力强,医疗质量过硬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
怪现象3:“近视”了,才想到“预防”
现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要么无目标地搞全民预防,要么等发现孩子已经变成近视了,再想到要预防。在门诊,不少家长对医生抱怨说:“医生,我们孩子的视力一直很好,为什么突然近视了?”
点评:近视并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的近视“后知后觉”,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定期带孩子去医院作眼科检查的意识,以至于无法早期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对策:请家长们为孩子建立一份屈光发育档案。具体方法是从3岁儿童开始,每6个月去医院眼科进行散瞳验光和眼部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身高、体重等数值记录下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有三大好处:一能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如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二能及早发现婴幼儿是否有眼疾:三能在视力正常的儿童中,筛选出近视眼”坯子”。比如,8岁儿童应该有125~150度远视,视力是1.0。若检查发现一名8岁儿童的屈光状态是75度远视或正视眼,说明这名儿童今后变成近视眼的概率较大,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温馨提示:由于儿童的眼调节力较强。故均需散瞳验光。不少家长对散瞳验光心存疑虑,怕药物会伤害孩子娇嫩的眼睛。实际上,散瞳验光所用的药物对眼睛并无伤害,部分甚至是治疗近视的药物。
怪现象4:配镜图省事,验光“毛估估”
近视眼镜要配得浅些,远视眼镜要配得深些:电脑验光快而准,人工验光可以省:验光配镜是小事,何必去医院或正规眼镜店那么麻烦;验光略有误差,没什么关系……
点评:这些都是错误的验光配镜理念。在这些理念的误导下,许多人戴上了不合适的眼镜,不仅容易发生视疲劳,还会加速近视眼的加深与发展。
1977年,“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制成:研究人员缝合一只猴子的眼睑,部分阻断进入该眼的光线(猴子的眼睑薄,微弱光线可进入眼内)。6个月以后,打开缝合的眼睑,该眼发生近视,而对照眼正常。1983年,“光学离焦性”近视眼动物模型制成:研究人员给猴子的一只眼戴上500度的近视镜片,使进入该眼的形觉焦点后移,另一只眼作对照。半年以后,戴镜片的眼睛变成了480度近
视,与所戴镜片的度数相似,而对照眼正常。验光配镜不正确,会使外界物体不能在眼底黄斑区形成清晰的物像,就像上述两种动物模型一样,相当于人为“制造”近视眼。
对策:大力推行医学验光。众所周知,验光主要是检查单眼的屈光状态。而戴上眼镜,则是双眼看同一个物体,必须获得最佳的双眼单视功能。因此,镜片的度数并不等于验光的数据,必须根据眼位状态、调节功能强弱、散光轴向等双眼的医学表现,进行正确的处方。这就是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的本质区别。具体内容包括:查“主导”眼、检查眼位、测量调节力、调整镜片度数、核对散光轴向。比如,同样是300度近视,医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出300度,325度或275度的处方。总之,医学验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患者戴眼镜以后,不仅要看得清楚,还要看得舒服。
温馨提示:许多人误认为到医院验光就是医学验光。实际上,许多医院只是挂其名而未行其实。大家可以根据以下5个检查是否落实,来初步判断医学验光是否“货真价实”:验光;查眼位:测调节力;做调节平衡试验;核对散光轴向。
怪现象5:误会近视眼的“本质”
人们普遍认为,近视眼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过强,因此只要放松睫状肌,就能防止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
点评:近30年的研究发现,调节力过强的近视眼很少,即使在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中(青少年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较强),调节功能过强者也不到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95%以上)近视眼患者眼睫状肌的功能状态是迟缓或不灵活的,而非过强。目前市场上许多宣称能防治近视眼的产品和措施都是针对让睫状肌放松而设计的。在应用前,又不测定应用者的睫状肌功能(过强还是不足)。殊不知,这些产品仅对5%不到的调节过强者有效,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么做不仅无效,还可能“帮倒忙”,促使他们更快变成近视眼,或者让近视度数快点加深!
弄清这个道理以后,大家是否已经明白“戴远视眼镜无法防治近视”的道理了呢?实际上,戴远视眼镜相当于人为制造“前离焦”(使进入眼内的形觉焦点前移、不能形成清晰物像)和放松睫状肌。“焦点模糊”已被证实会导致近视的发生,“放松睫状肌”则促使大多数人“快步”走向近视。
对策:与其花钱买产品,不如天天做“对眼”。上世纪60年代,莫斯科Helmhortz眼科研究所所长Avitisov教授曾经做过一项试验:让5万名5岁儿童,每天早到学校5分钟,练习“对眼”(中指放在两眼前方,渐渐向鼻子靠拢,双眼始终紧盯手指);另外5万名儿童作对照。10年以后,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不练习“对眼”的孩子,其近视发生率是练习“对眼”孩子的10倍!由此,Avitisov教授得出了“近视眼不是睫状肌调节过强,而是功能紊乱、不足所致”的观点。此后,欧美国家的一些试验也相继证实了这一观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其目的是锻炼眼睫状肌的调节灵活度,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温馨提示:不少家长怕孩子经常练“对眼”,会变成“斗鸡眼”。其实这种担心并无必要,“斗鸡眼”(医学上称内斜视)并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支配眼球运动的肌肉和神经本身的问题所造成的。
怪现象6:迷信“防近”产品,忽视“环境”改善
不少近视眼患儿的家长非常希望能找到一种能快速,轻松治愈近视眼的方法或药物。目前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近视眼防治产品,正是迎合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点评:世上真有能治愈近视眼的灵丹妙药吗7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导致近视眼的原因很复杂,必须采用综合措施来防治,没有捷径可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被证实能治愈近视眼。
现代医学证明:遗传、围产期保健和不良环境因素是导致近视眼发病的三大因素。就现实可操作性而言,后两项,特别是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干预,将有助于阻止或延缓近视眼的发生发展。遗憾的是,如今不少家长宁愿花重金购买各种营养品,治疗仪,却不懂得为孩子的眼睛“减负”,不注重改善容易危害视力的各种不良环境因素,本末倒置。
对策:预防近视,从改善环境因素做起。具体措施包括:①妈妈多运动,给宝宝一副健康的眼球。如今不少准妈妈在怀孕以后,立即“晋升”为“国宝大熊猫”,家务不干了,有的甚至连班都不上了,每天除了睡,就是吃。殊不知,妈妈运动少会影响宝宝的眼球发育,容易导致宝宝眼球不圆(散光)、眼球组织不够强韧(易膨大、近视)等问题。②别让婴儿过早,过度用眼,因为婴儿的眼球壁较薄弱,过早,过度用眼会促使眼球过度膨大,眼轴提早拉长,为近视埋下隐患。③不要让孩子在强光,暗室或晃动的车厢里看书,学校进行教室灯光、桌椅改造。④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头正身直,眼距离书本30厘米,指尖距笔尖2厘米,不要躺在床上、趴在桌上看书。⑤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1节体育课。◎避免长时间疲劳用眼,持续工作或使用电脑1小时,应休息10~1 5分钟。⑦不要乱点眼药水,以免其中所含的防腐剂危害眼睛。
温馨提示:握笔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近视。
采访过程中,褚教授对记者的握笔姿势提出了批评,并断言虽然记者没戴框架眼镜,但一定是个近视眼!记者对褚教授的“料事如神”感到非常惊讶,连忙追问原因。原来,褚教授曾经在2003年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握笔姿势不正确(拇指与食指相碰或交叉)易诱发近视(手指挡住视线,迫使头部向左倾斜,拉近了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发病机会),且随着写字姿势不正确程度的加重,屈光度数不断加深。
正确的握笔姿势应是握笔处离笔尖2厘米,拇指,食指和中指以笔杆为圆周,分别间隔120度,拇指与食指不相碰,以保证视线不被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