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不如积极地生活

2009-05-22 11:31杨秉辉
大众医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慢生活生活节奏心脑血管病

作者简介

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j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近40年来主要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主攻肝癌的早期发现。是我国肝癌筛查工作的主要创导者之一。近年积极推进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为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成了,人人关心的话题,自然是好事。不过,如何获得健康却是个科学的问题,需要用科学的原理来指导。时下,心脑血管病最是影响人们的健康,那么心脑血管病如何预防?癌症诊断出来,常已晚期,那么癌症如何早期发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这“老慢支”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固然有许多人关心,但这些关于疾病的问题,还不是健康的全部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所以人们关心的应该是全面的身心健康以及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健康呢?那就见仁见智了。有说要吃维生素的,有说要服膏方的;有的强调运动,有的主张静养;有的认为都是酸性体质惹的祸:有的认为压力过大乃是亚健康的根源……在众说纷纭之中,近来有提倡“慢生活”一说,颇令人瞩目。据倡此说者谓: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来自社会的压力下,身心疲惫,疾病丛生,所以应该提倡“慢生活”:放慢速度,自然换来健康。

按照如今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确会影响到人的健康。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是好事,而欲达此目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也是势在必然。压力必定是有的。其实,哪个时代没有压力?难道原始社会没有压力?三天没打到野兔了,饥肠辘辘,没有压力吗?农耕社会没有压力?久旱未逢甘霖,眼看颗粒无收,能没有压力?问题在于如何应对这种压力:打不着野兔可以采野果,天不下雨可以开渠引水……人要适应社会,应该将压力视为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智能和体能才能适应压力,适应了也就不是压力了。

当然,或许可以说慢生活是指慢慢地生活,并不包括工作。不过虽然所谓“慢生活”的定义不是很明确,但显然是泛指一切生活行为的。因为吃饭是可以细嚼慢咽的,走路也可以慢一点,但是电视节目就不能慢慢地看了,睡觉也不能慢慢地睡。一天24小时,工作之外能慢到哪里去呢l

休息日,带着家人到郊外的草地上无所事事地躺一躺,享受日光浴:午饭之后喝杯咖啡,看着窗外的景色发会儿呆;或是三五知己沏上一壶清茶,纵论天下事也都未尝不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谓“劳逸结合”,应是有益健康之事。但是,总不能以偏概全,提倡个“慢”字,而且把它看成是对生活应有的态度。

健康是自己的,但人是社会的。一个进步的社会,必定应该提倡进取的、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健康也应该提倡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念。事实上,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关于“健康基石”的说法: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要做到这些,首先还得与自己的不良生活行为、与维系这些行为的习惯作斗争。这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指向,而不应只指望吃药、吃保健品,静养乃至“慢生活”带来健康。

猜你喜欢
慢生活生活节奏心脑血管病
透气感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可爱的黏土小蜗牛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改善失眠,从“吃”开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慢生活”,从慢饮食开始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大学生群体“慢生活”态度及其塑造研究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