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为主体的活动,但这样不意味着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用可有可无,事实上,从选择一个好课题,遵循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到最后结题,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指喜爱的情绪。它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那么兴趣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由客观生活意义和在主观情绪上引力所致。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诱因,进而产生需求,在学习上表现出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兴趣,学习才有热情,才会有动力,才有可能持久,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内在矛盾发展来激发学生探索心理。
②利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固有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③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科知识科学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接近和‘挖掘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的创造性才能或独到发现,教师要及时发现,善于引导,鼓励学生不迷信于古人、名家、老师,进行大胆探索,从而使学生尝到学习乐趣。总之,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行进状态。
二、因材施教、自主选题
如何选好课题?这是保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道关,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指导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爱好、特长,从学生实际出发,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基于这些底数,教师指导选题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主选题的原则。
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食则资以肥料,好光则复以有色之玻璃,其间种类之别,我寡之量,皆几经实验之结果,而后选定了;且随时试验,随时改良;决不敢挟成见以从事焉。”这个形象比喻生动地说明我们应该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根据其个性特征,采用种种适当方法加以引导,应力避主观臆断,感情行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所传授知识必须完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在对青年进行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上,通常没有一门学科要教到详尽无遗而且也不能做到这一点的。”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据其材、适其量、有的放矢,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宽拓深的空间,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至创造个性的形成,同时不能为了迎合所谓“自主”而忽视将其兴趣引向探求知识方面,防止出现课题操作性、无实用性、角度空泛、内容老旧。
三、授以方法,教会学生研究学习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的报告中强调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后三种学习方式都包含着社会能力培养内容,它们与学会认知一起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枝柱。法国的社会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听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综上所述,学会学习至关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鱼,则终生受用无穷。”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一切认识活动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学生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主体有目的、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的作用于客体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诱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应当是确定的,同时又应当是可变的、不确定的,因此教师要相机而行,因势利导,要借劲儿使劲儿,要随时鼓励诱发学生积极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思善想,深入钻研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先人做法,要大胆设疑。实践证明,这样做常常是会获得意久的收获的。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动是绝对的,人的认识,人对知识的把握等只能在动中进行。离开人脑兴奋波的冲动,离开人的感知器官的运动和大脑加工系统的开动,就无法“研究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资料。主要方式:①社会调查,传统教学是封闭式的教学,教学远离生活,隔绝社会,忽视课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几乎没有社会的能力培养内容,造成学生视野狭窄,思路闭塞,缺乏灵活应变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善于向社会寻求帮助。②查阅材料,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来源也不断丰富,现在,学生不但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获取材料,还可以通过电视、上网方式获取资料。
(3)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分析——创新能力。知识和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博学并不一定使人智慧。”占有大量资料并不是目的,如果仅仅只让学生人云亦云,充其量他们只能是知识的“复印机”,这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强调要实现学生系统的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强调学生在研究学习中要发挥能动作用,开动大脑思考,狠下一番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功夫。学生自主研究并独到思考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渐学会了搜集与筛选有关信息,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特点和规律,并能在这基础上,重组材料,综合分析,有机使用。
当然,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很多,如果教师不授予学生正确方法会直接导致整个研究学习的失败。正如恩格斯指出:“方法正确,我们就可以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
四、建章立制,竞赛的学习情境
竞赛可以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有人说,竞赛会给人造成压力,这是事实,但我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有颠簸、有压力方能砥砺人的思想意志。中学生的情感都很丰富,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求胜欲,教师应适时组织“优秀小论文”评选活动,举行论文交流会、研讨会,还可以通过校刊出版小论文专集。及时表彰先进,推广经验,但要讲究分寸,看准时候,抓住时机,严防“过”与“不及”,通过小论文交流,把每个同学知识变成全体同学共同知识。除此之外,还可培养学生反省认知的能力(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能力),将获得的知识转回到实践中去加以应用并得到检验,使学生的终身研究、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形成一种“无意识行为”。
总之,研究性学习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推动学生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全面成长,教师为达到这个目的,只应而且只能起“舵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