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军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厚重的历史性、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实践性、科学的创新性和广博的开放性,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基本特性
中图分类号:D616文章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4-001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命题和新概括,是理论上的一个显著亮点和突出特点,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刻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强烈的时代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地反映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的新课题。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国际条件下提出和形成的。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这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呼声,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其次,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几十年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国内条件下提出和形成的,反映和适应了当代历史发展大趋势。
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变革实践,新的变革实践必然有新的经验教训,新的经验教训必然需要新一代领导人来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新的理论概括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科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责任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学概念。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这符合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这一理论体系基础所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初级阶段”、“加快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等,这些新概念,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色。
二、厚重的历史性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总结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未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发现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以指示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基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总结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发现历史规律,提升历史智慧。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历程。此后,列宁、毛泽东为找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付出了毕生精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初步解决了20世纪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历史使命的实践。这项伟大的历史实践,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浓郁的民族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提供的是一般原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能机械照搬;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能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适应,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扎根于当代中国大地,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主要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并采用赎买政策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可以逾越,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却不可逾越。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共产党领导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阶段,其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一穷二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比一般国家困难得多、艰巨得多、复杂得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
此,执政党必须制定适应这个特定阶段的方针政策,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精神,从中华民族文化这一博大而深厚的母体之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是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使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得到更新和升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极进取、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骨,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利民富民的价值观,德治法治的思想资源,以及“中庸”、“和合”的哲学方法论,等等,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中都有新的运用和阐释。此外,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哲学的民族风格;强调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承继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用我国传统的“小康”概念并赋予新的内涵,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都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鲜明的实践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就无法实现。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吸取和集中人民的智慧,善于把改革开放中许多由群众提倡的主张或积累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提升,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基本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都是立足于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升华,反过来又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令世人惊叹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敢于突破前人、敢于突破禁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并不断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科学的理论成果。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五、科学的创新性
从思想和理论的来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原则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党的文献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的评价,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发展”的关键词。继承就是坚持和一脉相承,就是不丢“老祖宗”,就是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说出“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就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预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拿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方案。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初步的宝贵探索,但因过早逝世而未能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更未来得及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但由于“左”的思想干扰以及其他种种复杂的原因,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严重挫折。这就是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实际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还初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不仅创造性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而且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六、广博的开放性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提法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开放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活着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财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探索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我们党曾经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初创立时的成果,但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进程时刻都在产生出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一个个阶段性特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肩负起了既坚持这个理论、更顺应客观实际的变化创新发展这个理论的历史责任。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这样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千万不要把目前获得的理论认识绝对化、凝固化,而要把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实践脉搏同节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在现实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庄严历史使命。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是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概括地说,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还需要继续努力,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勇于并善于取人之长,为我所用。质言之,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机活力,就必须保持开放性思维,作到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