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

2009-05-21 07:41柳永清汤曙光
神剑 2009年2期
关键词:红安董必武

柳永清 汤曙光 江 河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别山腹地,有一片红色土地——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因春秋时属古黄国,为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故名黄安。红安是全国著名的老苏区县之一,1927年“黄麻起义”发生于此,此后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52年9月1日,为了褒奖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的巨大贡献,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红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她,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开辟并坚守了一片厚实的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出了五支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是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和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黄麻农民武装起义的胜利,影响深远。是她,组织了广大群众拥军参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加红军的有65000人。“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歌谣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县人民万众一心跟党走,齐心协力干革命的真实写照。是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中有两人任过国家主席,3人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5人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有1 2 位中共中央委员( 其中5 名中央政治局委员,4位中顾委委员,3位中纪委委员),还有10人任过中央或国家机关的正副部长,7人任过大军区司令员或政委,17人任过大军区和军兵种的副司令或副政委,有24位兵团级干部,130多位省军级干部。他们中有8位上将、10位中将、43位少将,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将军县。如此众多的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级干部出自一个县,全国绝无仅有。还是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22551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也正是这片圣洁的土地,在坚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磨砺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为中国人民贡献了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精神、在波澜壮阔的建设事业中“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的品格,就是共产党员本色的形象写照。

让我们放下浮躁,轻轻地走进红安,静静地翻开历史的档案,循着先辈的足迹,重温一下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他们又是怎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吧!

一 舍生取义 立党为公

立党为公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正因为这样,作为党的每一个成员,自然而然地要以艰苦奋斗为政治本色,以无私奉献为无上光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毕生追求。

董必武是中国最后的一代秀才,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代共产党员。

1921年7月,董必武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 9 2 2年到1 9 2 3年间,董必武三次回到故乡黄安,步行千余里,深入到县城、七里、永河、高桥、八里等地,走村串户,向农民、手工业者、青年学生宣讲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1 9 2 3年冬,在董必武的亲自指导下,共产党黄安工作组在武汉中学成立。1925年10月,在黄安县城成立了共产党黄安特别支部。1927年4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黄安县委。

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回到了故乡红安。一批又一批农民觉醒了。他们怀着满腔热血、立党为公的理想信念、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演绎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立党为公人生的传奇。

革命从我做起

赵赐吾1906年出生于黄安紫云区许家冲一个地主家庭,1924年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奉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牢记老师的教导:点火人就要先火烧自己,首先在自己家里展开了一场革命。父亲病逝后,他做通母亲的工作,当众把自家的大门贴上封条,郑重地向群众宣布:“我家的房屋、田地、财产全部交给农会,分给穷人,大家所欠的债务全部免除。”然后在家门口烧起一堆柴火,将家里所有的地契烧了个精光。全家老小搬到村里一间破柴房,和穷人一样过上了自食其力的日子。

红四方面军成立时,赵赐吾任第十一团团长。1932年春,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吴焕先1 9 0 7年出生于黄安紫云区四角曹门村,1923年考入麻城职业学校,1925年入党。他是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军政委,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等职。

1925年吴焕先毕业回家,父亲吴维棣喜不自禁。儿子学的是蚕桑专业,自可大有作为。吴家有一百多亩田地,还有一间店铺。三叔吴维桢也说:“我早知道侄儿聪明能干,我们吴家很快就可以办丝绸厂啦,不愁发不了家业。”吴焕先却没有按父辈的希望去做,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先是跑到七里坪找到表哥戴克敏、戴继伦,秘密加入了七里区党组织。接着,脱下了长袍,解掉了围巾,剪去了乌黑油亮的长发,换上粗布衣衫,赤脚穿双草鞋,深入到穷苦百姓中,组织农友成立了农会。

吴焕先多才多艺,为了宣传革命,他时常把自己打扮成走村串户的说书人,手里拿面三角形小旗,拎把胡琴。可他说唱的不是传统的内容,而是自编的《反帝歌》、《国耻歌》、《农夫诉苦歌》。有一天他从自家店铺前路过,被父亲发现了。父亲一把抓住他,抢过胡琴摔在地上,用脚踩得粉碎,破口大骂:“我看你的书读到牛屁眼里去了,快2 0岁的人了,还整天不务正业,瞎胡闹。你整天唱的什么曲呀?真是丢人现眼啊!”父亲骂着抓过一竹篮烟丝,栽到吴焕先的手里,“你有劲到处唱,就有劲到处给我卖烟,今天不把这几斤烟卖了就莫想吃饭。”吴焕先没有和父亲争辩,而是将计就计以卖烟作掩护,继续宣传发动群众。

1926年秋的一天,吴焕先趁父亲不在家,把母亲和两个哥哥找到一起,细说革命道理,讲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母亲和两个哥哥被他说得直点头。吴焕先趁热打铁,立即把家里的几户佃户和债主请到家里,拿出契约和借据,说:“各位父老乡亲,你们都是我家的佃户和债主,这些年来我家刮了你们不少的血汗,我先向你们赔不是!从今以后,你们谁租我家的田地就归谁所有,按共产党的主张办事。你们谁欠我家的租子、债款,再也不要还了,连本带利一笔勾销!空口无凭,今天就当着各位的面做个了断。”说着举起十几张契约和借据,划了一根火柴,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相公,我给你磕头谢恩啊!”年逾花甲的佃户吴行义扑通一声跪在吴焕先的面前。吴焕先连忙扶起老人说:“老爹,今天立下的这些规矩都是共产党的主张,要谢就谢共产党吧。那二亩地从今以后就是你的,不用交租子,农忙时也不用来我家帮短工了。我是共产党,说话做事算数。”

勤扒苦做挣下的家业就这样被儿子“毁”了,父亲回家气得大骂他大逆不道,败家毁业,

病倒在床。后来在吴焕先的耐心劝说下,他也渐渐理解儿子所做的事了。

这年秋旱严重,大部分田地颗粒无收。吴焕先一方面组织党员帮助群众渡难关,一方面组织群众开展声势浩荡的清算大地主大恶霸吴惠存、方晓亭的活动,勒令废除对农民的一切租、债、捐、税的剥削。

这年腊月的一天,吴惠存、方晓亭勾结当地土匪头子袁英,组成以方家“红枪会”为主的反动武装势力,杀气腾腾地直扑吴家。吴焕先不在家,父亲吴维棣见势不妙,慌忙领着一家人向后山跑,却被土匪迎头截住了。吴焕先的大哥吴尚先、二哥吴奉先当场被乱枪打死。父亲领着老四吴书先、老五吴济先无路可逃,被迫跳入寒冰刺骨的水塘中。方晓亭命人将他们捞起来,剥光他们的衣服,用大刀长矛乱捅乱砍。三人血肉飞溅,尸骨无全。吴焕先的大嫂躲藏在树林里,怀里抱着不满周岁还在吃奶的婴儿,目睹惨祸,肝肠寸断,自知生存无望,抱着孩子一头扎进水塘里,自溺而死。藏在夹墙中的母亲幸免于难。

惊天动地、惨不忍睹的大血案,激愤了山村的农协会会员,誓死要与敌人拼个鱼死网破。吴焕先强压心中的怒火,说服大家不能蛮干,既然敌人用“红枪会”对付我们,我们也要组织一个革命的“红枪会”来对付敌人。很快在吴焕先的领导下,当地农协会成立了“三堂红学会”。他们早上练武,白天生产,晚上进行革命活动。这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有力地保障了农协活动的开展,保卫了农民的生命安全。

是非分明 大义灭亲

王秀松1902年出生于黄安桃花栗林嘴村一个地主家庭,1923年考入武汉中学,1925年入党,1926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回乡领导农民运动。他参与发动了黄麻起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1928年3月,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党组织决定王秀松留守黄安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为了打击敌人的凶残气焰,树立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王秀松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工作,党活动的根据地不断坚固,也不断扩大。但是,他的父亲王建禄却是一个仇视革命的反动民团的团总。王秀松一直对父亲的反动立场和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也无数次劝阻,晓以大义,劝其改邪归正,不要与人民为敌。但王建禄不思悔改。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他对共产党更加痛恨,反动行为变本加厉。特别是敌十二军入侵后,王建禄为敌军通风报信,大肆捕杀共产党和进步农民。这种儿子革命老子反动的状况给党的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王秀松考虑非解决不可了。

1929年4月13日深夜,王秀松带领五名游击队员悄悄地回到家里,出于父子关系,他再次规劝父亲,不要再与人民为敌。父亲大骂:“我花那么多钱送你去读书,指望你光宗耀祖,没想到你翻这么大的花,去当共匪。”王秀松义正词严地答道:“这个花还要翻天那大,任何人也阻挡不了!”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保护群众的利益,为了维护党的生死存亡,王秀松果断地下达命令,立即处决了父亲王建禄。

1 9 2 9年秋,刚刚从战火中诞生的鄂东军在柴山堡地区休整,有同志向党代表戴克敏检举他在部队任司务长的老表私自把部队的钱借给亲戚做生意。戴克敏听到这个情况非常气愤,立即令人押来老表,亲自审问。老表承认借出了2 0块大洋,表示亲戚很快就可以还回来。戴克敏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吼道:“谁给你的权力?你知道这是什么钱?是我们军队用来革命用来打敌人的本钱!许多同志为革命牺牲了,你还有心思去救济你的亲戚做生意?活你一家,富你一族。拉下去,听候军法处理。”老表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慌忙跪地求饶。有同志见状也求起情来。戴克敏严肃地说:“党有党规,军有军纪。他这一次就足够杀头了。我要是饶了他,我就是在党和人民面前犯了大罪啊!”戴克敏在理智与情感、在法与情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他立即向徐向前请示,要求按军法处置。当老表被执行枪决时,他把自己关在房里,泪流满面,深深地自责:不是我无情,是军法无情啊!只怪我放松了对亲戚的管理和教育啊!

戴克敏1905年出生于黄安七里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入党,参加并领导了黄麻起义,是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家14人相继参加了革命,其中11人英勇献身,2人病故,唯一幸存的是他的胞妹—— 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戴觉敏。

忠贞不渝的巾帼英雄

程训宣1911年生于黄安七里坪程维德村,7岁入私塾。她聪明好学,相貌俊俏,大胆泼辣。1 9 2 5年在二哥程启光(1 9 5 5年授衔少将)的影响下参加童子团,她是村里第一个放足的女子。黄麻起义前,她积极组织儿童团、救护队和运输队,筹备起义的后勤保障工作。1 9 2 8年入党。1929年参加红军,当年冬天与徐向前在程维德村结婚。

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打响了。徐向前带领部队在雾仙山阻击敌人,程训宣却被保卫局抓去了。程训宣被关押后,保卫局的人对她用尽了酷刑,威逼她承认自己是“改组派”,并供认徐向前是“改组派”。程训宣认为自己赤胆忠心闹革命没有错,不是“改组派”,心爱的丈夫更不是。张国焘没有得到她的口供,下令将程训宣处死。1933年秋,徐向前尚在前方浴血奋战,程训宣却在后方被杀害。

晏春山是黄陂人,原在武汉纱厂做工。1927年随丈夫回到黄安箭厂河的潘湾,担任潘湾党支部副书记。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晏春山任村党支部书记。按照上级指示,一方面保存实力,一方面组织群众配合游击队坚持革命斗争。当时她的丈夫潘家年已随大部队转移,家中上有年过八旬的婆婆,下有三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晏春山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经常化装成卖油条、卖香烟的小贩,往来奔走于七里坪一带,散发传单,搜集情报,购买药品和粮食,帮助游击队照看伤员。

1933年5月,晏春山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威逼她说出党的组织和游击队的藏身之地。这位坚强的女性忍受着极度的痛苦,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两天后,敌人逼她带路去找游击队。她把敌人带到了远离游击队驻地的鸡公寨大花台的岩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万丈悬崖,壮烈牺牲。

戴醒群是戴克敏的胞妹,生于1917年,幼年读私塾,冰雪聪明。15岁参加农民运动,1930年参加红军,任鄂豫皖红军总医院医务主任。1935年入党。1938年与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队长张体学结婚。

1939年9月,戴醒群在夏家山突围中不幸被捕。敌人知道她是张体学的妻子,先是利诱她发表与张体学脱离关系的声明。她根本不吃敌人的这一套,痛骂敌人:“你们这些卖国贼,不打日寇,专门残害抗日的新四军!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还是中国人吗?”敌人见软的不行,又用酷刑。戴醒群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凶残的敌人对她

使用了最野蛮、最无耻的分尸酷刑。敌人把她绑在大崎山贾庙的一棵大树上,当着所有被俘战友的面,剥光了她的衣服,先用小刀一刀一刀地割下她的两个乳房,然后用大刀剁去她的四肢,最后才砍下她的首级。

人民军队的铁纪军魂

吴光浩是黄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他是黄麻起义的副总指挥。黄安县城失守后,他率领鄂东军主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七军属黄安县委领导,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

第七军制定了严明的军纪。木兰山是佛教名山,进香朝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军部要求全体官兵未经和尚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佛殿,不准违反庙堂规矩,不得毁坏神像。规定与老百姓打交道时,一定要公卖公买,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派一桌饭要付一块大洋,借一床被子要给三个铜钱。吴光浩始终牢记对官兵的思想教育,他常说:我们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关心人民疾苦的军队,必须做到公廉爱民,丝粟不取。不管是谁,违反规定必须军法处置。

1928年10月,第七军被敌人围困在王家大湾冲里的一座山上,一连三天战士们水米未沾,饥饿和干渴使一部分战士昏倒。这时有战士发现山腰有块红苕地,土埂上有的红苕露出了头,却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扒红苕吃,都舔着干烈的嘴唇,望梅止渴。这是老百姓的度命粮,不能动,也不敢违反军纪。第四天晚上,吴光浩决定突围。为了突围的胜利,不可能让战士们拖着饥渴交加的身体去打仗,他允许每名战士扒两个红苕充饥。战士们都愣住了,不相信军长下这样的命令,都以为军长是在考验他们。吴军长自己先动手扒了两个红苕,边吃边说: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立即行动,吃完准备突围。吃了老百姓的粮食,军部自有处理办法。当战士们都去扒红苕吃时,吴军长用一块小布包了五块银元,还找来张纸写了首顺口溜:“夜战高山饿断肠,红军错占百姓粮;五块银元表歉意,胜利之日来补偿。”他把这些包好,埋在苕埂里。然后,他带领战士们胜利地突围下山。

二 艰苦奋斗 廉洁奉公

艰苦奋斗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升华。上古时期就有“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格言,汉唐以来又有“后世贤,师吾俭”和“历览前圣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感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把它与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和政治信念结合起来,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

楷模董必武

董必武1 8 8 6年3月5日出生在黄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唯以清贫自守、朴诚相传”家风的教育和影响,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恪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的优良传统,身体力行。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亲笔题写横幅:“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朴素诚实、勇敢刚毅,是他自幼养成的美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他终生不渝的追求;热爱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是他一生的情怀。

1914年1月,董必武赴日本求学,母亲要他把家里唯一的毛毯带去。董必武看到体弱多病的两位老人,执意不要毛毯。母亲又执意要他带走。没有办法,他只好剪下半块带在身边。从此,这半块毛毯伴随他东渡日本,留学苏联,从长征到陕北,在国统区工作到全国解放。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董必武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湖北省党部常委、湖北省农工厅长,也是国民革命中心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国民党的右派代表人物蒋介石想控制武汉,他却十分惧怕这位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又是共产党创始人,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内都极具人格威望的秀才先生。他极力拉拢董必武,亲自登门拜访,送大洋一千元。董必武早就识破蒋介石的不良居心,毅然回绝贿银。蒋介石并不死心,趁年关巡视武汉之机,他再次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相片、高档衣服和一大笔钱去拜访董必武。董必武只收下信件和相片,其他一概退回,严正地说:“你回去报告蒋总司令,只要总司令革命,我董必武是会拥护他的。我们为的是革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地位。”

1 9 3 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董必武在武汉、重庆进行统战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并且经常出席各种会议或与国民党高层人士会晤,没有手表很难掌握时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买块手表。董必武坚持不买。最后在秘书的一再劝说下,董必武才同意买块最便宜的怀表。这种怀表走时不准,而且噪音大,人们戏称“火车表”。董必武却很满足地说:“有一块表已经很不错了。有约会,表快了,我晚点去;表慢了,我就早点去。这样不就准时了啊!”

1945年4月,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 联合国制宪大会”。在美国期间,董必武积极从事统战工作,在爱国华侨中宣传国内形势,介绍我党的抗日主张,赢得了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支持,并接受了五万多元美金的捐赠。董必武对每一项开支都精打细算,生活上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回国时,董必武没有为自己和亲人买一件礼物,他把节省下来的钱为《新华日报》社购买了一套印刷设备,还向《华侨日报》捐款一万美金。他亲笔在两张毛边纸上记下了在美国的每一笔收入和开支,哪怕是一分钱。这两张记账单现珍藏在董必武纪念馆。

从南湖的木船一直走到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董必武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对自己和亲属要求更加严格。进入北京不久,有亲戚来信要求安排工作,有的人请求批供物资,有的侄女要求进京读书,有的请求调动工作等等。董必武都耐心说服教育,十分明确告诉这些亲戚:“我们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啊。”鉴于这类要求太多,董必武干脆写了一封通函,打印出来,分别寄给家人和亲友,教育他们自力更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是1933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在最高法院工作期间,组织上按政策要给她加工资,名单送到院长董必武那里审批。董必武却拿笔划掉了何莲芝的名字,说:“现在国家困难,有点儿利益应该先让群众受益。”董必武的女儿大学毕业时,学校征求他的意见。董必武说:“一切由学校负责决定,不要想到是我的女儿就特殊照顾。我没有任何要求,按一般平民学生一样分工。”董必武的小儿子出生晚,正准备考大学时,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董必武没有像有的人那样把儿子送到部队,而是送到河北的一个贫困县的农村去锻炼。

1 9 6 2年,董必武回故乡红安视察。午饭是按董必武的要求安排的,稀饭、青菜豆腐和绿豆粑,非常简单。董必武十分高兴地吃着家乡的绿豆粑,喝着稀饭。他很爱吃这种绿豆粑,工作人员提醒他只能吃一个,不好消化,他却想吃两个。第二个只吃了一半时吃不下了,他对秘书说:“这半块吃不完,你给我包好,晚饭时热给我吃。”县里的陪同人员说:“董老爱吃绿豆

粑,晚上再做点,不要吃剩下的了。”董必武坚决地说:“不行!我吃剩的我自己吃,别人吃不卫生,扔掉可惜。你们都是基层领导,知道农民种田艰辛,一粒粮食一滴汗嘛。”吃晚饭时,他一定要厨师把他中午吃剩的半块粑热给他吃。

董必武经常教育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从节约一分钱、一厘钱着手,去为中国苦难人民的事业作贡献。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我党我军是靠艰苦奋斗干起来的。”他对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不许以他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不许接受礼物。

以史为镜 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红安前辈们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就是一面面镜子,值得后人拿来对照自身,见贤思齐。

镜头一:伟大的女性

红2 5军重组后,吴焕先任军长。面对敌人的封锁和围剿,部队生存十分艰难。以乞讨为生的母亲听说了部队的情况, 把乞讨来的一袋大米背到了军部。大家都极力劝说军长留下老母,好赡养老人。在两难之下,吴焕先才说留母亲住几天。深明大义的母亲怕影响儿子,半夜悄然无声地走了。几天后,他的妻子曹干仙听婆婆说部队又断粮好几天了,赶紧把自己乞讨积存下来的十几斤大米和几个鸡蛋送到了部队。曹干仙还悄悄告诉吴焕先,她已经怀有四个月的身孕啦。吴焕先又惊又喜,可他同样不能把妻子留在部队。他只能安慰她几句,鼓励她坚强地生活。曹干仙含泪离开了部队,她心里想着赶紧去为部队讨粮。吴军长把母亲和妻子送来的粮食都分给了大家,可他哪里会想到半月后,母亲饿死在家中的夹墙里,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饿死在乞讨的路上。

镜头二:淡泊名利

陈锡联1915年1月出生于黄安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开始给地主放牛耕地。1 9 2 9年参加革命,1 9 3 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为一代功勋卓著的战将,陈锡联从不居功自傲,他视名利淡如水。战争年代,他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红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但他从不宣扬自己,总是把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革命烈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很多单位请他写回忆文章,介绍个人的历史功绩,都被他婉言谢绝。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红安县委决定为红安籍老将军立传,派县委党史办的同志采访他,他说:不要写我了,要写就写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的光荣事迹,写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写董老和先念同志,我个人又有什么呢,只不过是带着部队打了十几年的仗。

镜头三:近水楼台不得月

上将周纯全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后勤战线,管钱管物,有职有权,可谓近水楼台。但他一贯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不谋私利,不搞特权,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祖国人民向朝鲜前线捐赠了大量物资,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各地的名优特产,有人暗示或是直接向他开口要,他都严词拒绝。他自己从不利用职务之便截留自享军需物资,更不会拿军需物资送人情。战争时期,他的衣食住行,和其他官兵没有两样。和平建设年代,他也总是一身粗布衣服、旧布鞋,每餐一两个菜,从不攀比讲究。机关干部、工作人员都说:周部长为我们树立了艰苦朴素的榜样。

镜头四:我只是普通一兵

郭天民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入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红安将军中唯一的正规科班出身。

几十年的艰苦生活和党性锻炼,他养成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他不争名利,不计待遇,吃苦在前,不讲享受。下部队不讲排场,不要特殊招待,同大家一起住帐篷、吃大灶。有次拉肚子,吃的也是和战士一样的病号饭。他总是说:“我的官当得再大,在革命队伍里也只是普通的一兵,凭什么搞特殊化呢?”朱德赞扬郭天民将军是一个“有功不居的人”。

镜头五:三不准

王建安上将南征北战, 是人民的有功之臣,他却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的本色。他不仅严格自律,对家人、亲戚也是从严管教。他要求夫人牛玉清不要乘坐自己的车,说那是办公用的。经常教育子女不要有“父贵子荣”的思想。在他任中央军委顾问时,儿子请求调回北京,他断然拒绝说:“我没有这个权力。”王建安当时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按理说可以留一个孩子在身边照顾自己, 可他的孩子天各一方,没有一个在身边。他还总是坚持把孩子送到最基层去锻炼。他常对子女说:“艰苦一些不是坏事,玉不琢不成器。”

王建安带过的部队都知道将军的“ 三不准”:不准前呼后拥;不准层层迎送;不准在生活上搞特殊。检查工作他从不事先通知部队,吃饭也总是到大食堂与战士们同桌。

镜头六:克己厚人

詹才芳1924年到武汉中学做校工,在董必武的引导下投身革命。李先念、陈锡联、王近山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参加革命。

1955年部队授衔时,詹才芳被授予中将军衔,军中很多人为他鸣不平。一次一个老下级来看他,说:“老政委,这次授衔你太亏啦!像你这样老资格全军有几个?你红军时期就是正军级,至少也应授个上将啊!”詹才芳听后仰面而笑,说:“大家都想评得高一点,这很自然,但总得有个限制吧!如果说我的评得低,还有很多同志评得比我还低,他们该怎么办?难道不革命了?不要眼睛只看到评得高的嘛!我很满足了。革命战争中死了多少人?比起革命烈士来,我们这些人真是太幸运了。按你的说法,他们不更亏了吗?为了革命,个人吃点亏没什么!现在还有不少老红军在乡村当农民,不少西路军官兵还流落在大西北!与他们相比,我们应该很满足才是!”

镜头七:身正为范

刘飞中将战功显赫,京剧《沙家浜》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他就是郭建光的原型。

1955年,军队实行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制,并实行精简整编。军区的工作难度很大,刘飞首先拿妻子朱一“开刀”。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的曾希圣认为朱一有文化、有才干、工作出色,根据文件精神完全可以留部队或转业到地方工作,但刘飞坚决让朱一复员回家。革命20多年的朱一从此失去了工作,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连党费都是刘飞替她交的。她带头复员,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应,军区许多女同志正确地解决了各自的去留问题。

镜头八:责任和义务

1 9 7 8年,秦基伟亲自把儿子秦卫江送回故乡红安,语重心长地说:“你应该在这里扎根锻炼,家乡虽然解放这么多年,可是仍然还很贫困。这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忘本!要有帮助这里的乡亲脱贫致富的决心,还要有帮助全国的乡亲脱贫致富的雄心。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啊!”秦卫江毅然扎根在山乡,和老百姓一起摸

爬滚打,修路建校,劳动生产。秦罗庄有两户孤寡老人,他们每年都会收到两代将军寄出的生活费,连续10年,直到两位老人安详离世。

镜头九:公私分明

刘昌毅中将戎马一生,13次负伤,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战功卓著。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到后方疗养,他都谢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昌毅工作的几个地方大多是旅游胜地,经常有一些老战友、老同事和亲戚朋友来度假。因此,他家里接待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舰队和军区后勤部的同志按内部的有关规定,可以接待部分客人,对他说:“你的工资不高,家里人还要生活,以后来了客给我们说一声,由我们来安排吧。”刘昌毅听后满脸的不高兴,严肃地说:“公是公,私是私,我私人请客要公家出钱,那成了什么体统啊?”

三 执政为民 廉政勤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奠定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政治基础,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过枪林弹雨也好,经历过雪山草地也好,经历九死一生也好,他们能生存下来就是一种奇迹。郑位三将军一首诗说得好:“胜利勿忘烈士功,请将遗志记心中,终极目标共产制,大家努力莫放松。”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献身精神,永远被后人景仰。

我是国家主席,不是红安的主席

李先念1909年出生于黄安高桥李家大屋。黄麻起义时,他是高桥义勇队的队长。在起义的筹备阶段,他听说区农会领导号召大家聚钱积力扩大武装,立即把木匠师傅给他结婚的钱送去。负责人说:“不能要你的钱,听说这钱是你师傅给你办喜事用的,你快回去交给家里。”李先念笑着说:“娶个媳妇可以简单办,不花钱媳妇也是要到家里来的。打仗没有武器可能死人啦。快收下,算是我交的党费吧。”

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后,李先念率部突破黄河天险,血战河西走廊。当西路军惨遭失败时,李先念受命于危难之际,率领余部翻越祁连山,在冰天雪地中行军20多天。这一路弹尽粮绝,可他不以领导人自居,找到一口水,先让战士喝,弄到一点儿粮食先让战士充饥。经历九死一生,他终于带出了4 2 0 名西路军战士。当时有人问他:你打算去苏联还是回延安?他坚定地选择了回延安。

李先念回到延安后,被安排去学习。可学习结束后,却安排他去任营教导员。这一下连降了六级。西路军的干部战士都为他鸣不平,他风趣地说:“管他呢,就是叫我去当伙夫、当马夫,也要在我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我不在乎当什么,而在乎干什么。”不久,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安排他回中原组建新五师。他和郑位三领导的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李先念主持湖北党、政、军全面工作。新解放的湖北百孔千疮,万事待兴。李先念日理万机,一方面剿匪反霸,一方面发展生产,开展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大兴水利建设,建设了新中国第一座最大的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1954年,中央调李先念进京工作,毛主席找他谈话,要他当财政部长。他没有思想准备,说:“我是外行,干不了,还是请别人来干吧。”毛主席风趣地说:“你干不了,不想干,我只好把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从台湾请回来,让他干好了。”李先念笑着说:“那还了得!主席还是别请宋子文吧,一定要我干我就试试看!”这样,李先念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他到任后,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积极研究在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情况,奋力在经济领域里探索前进。他的工作得到了“师傅”陈云的高度评价。

“文革”时期,李先念遭到沉重的打击和批判,他不顾个人的得失,极力抵制极“左”思潮,千方百计地保护各部门的干部。在全国各地党政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的情况下,他全力协助周恩来总理保持全国铁路畅通,维持工业生产,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生产,使全国的经济生活不致中断。当“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难关头,李先念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华国锋、叶剑英等同志一起,坚决地粉碎了“四人帮”的阴谋。他力举邓小平“官复原职”,拨乱反正,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世纪7 0年代初,李先念的侄儿去北京找他,想给队里要台拖拉机。李先念笑着说:“拖拉机我有,但不能给!我是国家的副总理,不是红安的副总理嘛。”他的侄儿碰了钉子,又去找秘书帮忙。秘书知道总理的原则,没有总理批示,他也毫无办法。侄儿只得再去找他叔。李先念这次沉下了脸,说:“全国有多少生产队?每一个队给一台要多少台啊?”不管侄儿如何苦求,他坚决不给。他还严厉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谁要是给了他,我开除谁的党籍!”他又让侄儿带信给大队小队的干部,今后不准任何人找他要东西,否则一律不见。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为大多数人民谋福利的坚强党性和高度政治觉悟。

1 9 8 3 年6 月, 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出任国家主席不久,他的小老乡、老战友胡奇才中将从故乡回京,专程去看望他。胡奇才向李主席汇报了家乡人民生活的艰苦现状,请他给予一些照顾。李主席听后婉转地拒绝了,说:“中央不是拨了一些专款,专门救济贫困县吗?”胡奇才试探着进一步求情说:“可是那点儿钱不够啊!”李先念说:“我是国家主席,不是红安的主席!怎么能对红安搞特殊照顾呢?”

“旋风”将军的“怒吼”

韩先楚1913年1月30日出生于黄安二程区吴易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母。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1 9 2 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韩先楚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他所指挥的部队,从东北战场一直打到海南岛,一路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有“旋风”将军的美名。

1 9 3 5 年7 月, 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陕根据地,继续长征,出秦岭,过渭河,翻越六盘山,驰骋于陇南、陇东,打乱了敌西北军堵截红一方面军的部署。担任军后卫的二二五团的三营在合水县板桥镇遭到敌骑兵团的突然袭击,副军长徐海东从前卫赶到后卫,指挥二营投入战斗,掩护三营突围。但由于敌众我寡,二营也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在这危险时刻,担任二二五团一营营长的韩先楚手枪一挥,大吼一声:“跟我来!”带领全营迅速抢占了临近的一座山头,以猛烈的火力顽强地阻击敌骑兵的冲击,掩护徐海东副军长和二营、三营冲出了重围。

1 9 5 0 年3 月5 日, 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打响了。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渡海作战,韩先楚克服重重困难,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坚信用木船也能解放海南岛。他亲自到灯楼角起渡点为第一支偷渡部队送行,把一面绣有“ 渡海先锋营” 的红旗授予首批渡海的8 0 0勇士。他厉声问道:“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勇士的吼声如雷。韩先楚站立岸边,

昂首举目,注视着船队起航出征。先后两批四次的偷渡成功。岛上接应兵力约一个师,韩先楚决定主力渡海作战。4月16日晚,韩先楚亲自登上指挥船,率领四十军主力起航渡海。先头部队尚未完全控制滩头阵地,指挥船接近岸边时,韩先楚大吼一声就跳下了船,率领战士们趟着齐胸的海水,直扑滩头地。只用半个小时就突破了敌人的立体防御体系,主力部队成功登陆。四十军和四十三军分东西两线,雷霆万钧,以疾风扫秋叶之势,于4月26日基本解放了全岛。

1 9 8 1 年隆冬的一天, 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将军回到久别的故乡。将军是满怀喜悦地回家,可看到家乡却没有多大的变化,房子还是那样破旧,村里也没有多少生气,心情渐渐沉重起来。他想起战争年代为了解决部队的粮食,自己经手借了乡亲吴海洲四斗谷,还打有欠条。这几十年的往事久怀于心,人民支援了革命,共产党的军人不应该忘记,他决定先去看望这位乡亲。吴海洲家的房子更是破乱,屋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叫将军吃惊的是乡亲们衣衫单薄,在这寒冬里大部分人连棉袄都没有的穿。将军问吴海洲:“解放这么多年了, 为么事还是这个穷样子啊? ” 吴海洲回答说: “ 这个话应当是我问你们这些当官的呀。”将军热泪盈眶,他紧紧地握着吴海洲的手。他心里有愧,愧对家乡父老。

韩先楚将军立即转身去镇上,要通了兰州军区的电话,命令立即向红安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当秘书询问司令员这笔钱从哪里支出时,将军激动地把拐杖一挥,吼道:“从我的工资里扣,我死了再扣我儿子我孙子的!”

“旋风”将军的怒吼,吼出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忠诚,吼出了将军无私无畏的精神,吼出了一个革命者执政为民的情怀。心情沉重的将军要走了,乡亲们冒雪送行,把他的车子围得严严实实,抢着去和他握手。从兰州调运的旧军大衣正在路上,乡亲们仿佛已经穿到了身上,心里暖融融的。

韩先楚这次还走访五个老区县,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走访红军老战士和烈军属。他不仅向湖北省的主要领导汇报了考察情况,回京后还向中央呈送了一份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并且在政治局会议上作了详细汇报。他说:关心老区群众生活,支持老区建设不仅是个感情问题,而且还是个政治问题。

拓荒者

程悦长少将出生在黄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1年入党,1949年率部进入新疆,从此在新疆扎根。

面对广阔而荒芜的土地, 程悦长的心里就有了目标。他一家人挤住一间房,家具只有最简单的桌椅和床。棉被破乱不堪,供给部多次要换新的都被他拒绝。他的专用吉普车很少坐,常和士兵同坐大卡车。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带领部队踏冰卧雪,追剿土匪,屯垦开荒,兴修水利,兴建农场,安定市场,发展经济。

他白天和战士们一样劳动,晚上又要开会研讨发展大计。他日夜操劳,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人在病床上,心里却还是想着新疆的生产和建设,建设一个美丽、富裕、民族大团结的新疆是他的目标。他的病越来越重,新疆的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劝他出疆治疗,他却不走。后来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他才进京治病。在北京,毛泽东、罗荣桓、王震等亲自到医院看望他,赞扬他的革命精神,叮嘱他安心养病。他却总是那句话:“我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成啊!”

将军树

在红安丰富的山林里,生长着一种火松,可红安人都亲切地叫它“将军树”。

1 9 5 7年冬,少将级别、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曾昭科带着400多名省直机关下放干部,来到故乡红安,计划开辟建设新林场。临行前,他的老旅长、省长张体学亲自为他送行,同时下达任务:“当年,我们在那里打仗,被敌人搞了三光。现在,我们要还上这个债啦。红安的山不绿,你就莫回来!”

十年树木。一棵树苗种下去到长大成材,需要长期的管理,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曾昭科了解到火松是速生树种,5年能长到10米高,而红安本地的松树长这么高要4 0 年。他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托人从前苏联买回1 0箱火松种子。他高兴地计划着下种育苗,种子还没下地,他就被打成了“右派”,领队的职也被撤了,连育苗种树的权力也没有了。他整天不是关在小屋里反省检讨,就是被拉出去批斗。那1 0箱火松种子,和他的军功章一起,藏在小屋的床下。

在后来漫长的14年中,曾昭科就守着这10箱火松种子艰难度日。火松的种子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甜美。曾昭科靠稀粥菜汤果腹时,也没有吃过一粒种子。1961年的春节,他的小儿子偷偷地打开箱子,装了一帽子火松种子,下山去换麦芽糖吃。曾昭科发现后追下山,一把抢回种子。他生气地扬起粗糙的大手,当看到儿子瘦黄的小脸时,却打不下去。他一手抱着种子,一手牵着儿子,快步走到小摊子前,脱下身上的毛衣,换了半斤麦芽糖给儿子吃。

这10箱种子是曾昭科的理想和希望啊!

1 9 7 5年夏天,曾昭科同志去世了。他什么遗产也没有留下,却给故乡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礼物。那经过漫长等待的10箱火松种子,终于发芽,扎根了,成树,成林,成为一片风景。

四 心如莲花 风清气正

常言道:言廉是虚,行廉是实,身廉是标,心廉才是本。只有心如莲花般纯洁高尚的人才能做到心廉。只有心廉才能做到身廉,只有身廉才能做到行廉。

一粒粮食一颗心

1947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在黄安北部山区休整,并指示地方党组织,千方百计为大军筹粮。

当时粮食十分珍贵,老百姓度日如年。黄安地方党组织一方面发动群众捐粮卖粮,一方面向粮行买粮借粮。黄安的老百姓听说大军要打过长江,纷纷把最后的一把米,仅剩的一抔麦,都捐献了出来。短短的几天时间,黄安为大军筹粮125302斤。

1 9 6 0年,全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来到红安,走了几个乡村,看到饥饿的人民,他流下了眼泪。他回武汉立即要通了李先念副总理的专线电话:“李副总理,我刚从红安回来,老百姓没法活了,已经饿死了人。你就是砍我的脑壳,也要给我两亿斤粮食!”

李先念沉默不语,好半天才说:“老张啊,全国都是一个样。你就是砍了我的脑壳,我也拿不出两亿斤粮食给你啊!”

红安人民很快听说了这件事,他们感谢张省长的关心,也没抱怨家乡人李副总理。相反,红安县委庄重地作出决议:上交1000万斤大米,支援重灾区。这批大米是当时42万红安人留给自己的口粮,此举红安人民将陷入更加深重的饥荒之中。当这个决议在红安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时,300多位红安人民代表一起投了赞成票。

一粒粮食一颗心啊!

兰桂珍大妈

兰桂珍1 9 0 4年出生于黄安箭厂河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5岁时到枟树岗乡程维德湾当童养媳。1921年与程启忠结婚,后生育两个儿子。兰桂珍言语不多,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1 9 3 0

年,兰桂珍积极投身根据地的苏维埃运动,任乡妇救会宣传委员。她四乡八里地组织动员妇女筹军粮、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被县苏维埃政府誉为“支前模范”。在“扩红”运动中,她动员丈夫参加红军,亲自把丈夫送到红军招募处。

1933年秋的一天,兰桂珍带着大儿子刚收割完田里的稻谷,突然来了一群民团的人。他们二话不说,动手去抢稻谷。母子俩上前阻拦,惨遭毒打,大儿子金林被活活打死。兰桂珍被迫领着婆婆和小儿子四处乞讨流浪,途中小儿子也饿死了。

1935年,丈夫程启忠在龙王山战斗中光荣牺牲。抗日战争期间,她动员程家六弟程启远参加了抗日部队。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她又动员五弟程启家参加了解放战争。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兰桂珍全家11口人,先后失去了10人。有的是被敌人活活打死的,其中有三位革命烈士。她没有一个骨肉亲人了,但她早已把自己与革命融为一体,共产党、红军就是她的亲人。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为了支持红军作战,她把家里仅有的两亩地换了20斗大米送给红军,自己却以乞讨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兰桂珍带头参加农业合作化,参加集体生产。她虽是孤寡老人,却谢绝组织的照顾,把政府给的救济钱、粮都送给了别的困难户。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兰大妈”。1973年至1977年,她连续五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88年8月,兰桂珍大妈因病逝世。

道是无情却有情

那时少将谢正荣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当他听到侄子贪污了2 0元党费的消息时,非常生气,立即给刚上任不久的红安县委副书记林惠基打电话。

“我是谢正荣。”

“您好,谢副司令。”林惠基马上意识到这位大军区的副司令将要谈的事了。在他身后的档案柜里,放着他的侄儿贪污20元党费的卷宗。

果然不出所料,谢正荣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谈谈对我侄儿的处理意见。”林惠基还没有摸清他的真实意图,是要为侄儿求情,还是有别的指示?没等他开口,谢正荣又问,“请问你们准备如何处理他?”

林惠基试探性地说:“如果我们给他一个严重警告处分,首长有什么意见吗?”

“我有意见!”谢正荣大声说,“应该开除他的党籍。”

林惠基震惊了。他讷讷地说:“首长,毕竟只是20元钱,开除党籍太重了吧?”

“还重?在战争年代搞这种名堂,老子就要杀他的头!为了20块钱就可以出卖自己党的人,也就可以像在菜场卖鸡一样把战友卖了啊!”

放下电话,这位县领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将军的告诫使他意识到:在纪检这个特殊战线上的工作,捍卫的不仅是当代,而且还有老一代的事业。

大海一样的胸怀

刘福胜将军是红安华河刘方冲村人,离休后经常往家乡跑,成了村里的编外干部。村前有条小河,一直没有桥,村里进出都是趟水而过,他带头捐资1 5 0 0元,领头修建了一座水泥桥。看到村里吃水很不方便,他又带头出资,引山泉铺水管,让乡亲们用上了自来水。他还为村里拉来了电线,让大家用上了电。他发现村小学是危房,不仅拿出自己的离休金,还四处筹集资金,建起了新学校。1 9 9 4年1 2月2 0日,刘福胜将军来到新建的学校,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室,看到兴高采烈的孩子,他十分高兴,心脏病突发,倒在校园里。

家乡人送别他的挽联是:为国征战为育英才呕心血将军星辉万古存,不求功名不求富贵廉洁奉公一代国殇垂青史。刘方冲小学后来改名为福胜小学。

1 9 5 3 年, 秦光远得知村里筹建小学的消息,自己掏钱亲自派车送去了木材、水泥等材料,连开学用的吊钟、口哨、粉笔也送去了。

当年与他一道参加红军的5 0名乡亲都先后牺牲了,只留下秦光远一个人。他的生存不只是为个人, 他还代表着那5 0 个乡亲。他和夫人商量, 今后每年从工资里拿出2 0 0 元钱, 资助村办小学。1 9 6 4年,秦光远晋升为少将,工资长了,他每年的捐助也增加到了500元。“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农场劳动,还是没有忘记每年的捐助。上世纪8 0年代,他每年向村小学捐赠1 0 0 0元。9 0年代,将军每年的捐赠了又长到了2 0 0 0元。学校开展普九验收时,他一次就捐赠5000元。

自从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开始,村小学的老师每到这一天,都会收到将军送给他们的100元的节日礼金。

村小学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校长、老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将军对学校深深的情和爱却始终没有改变,他先后拿出了10余万元支持建校办学。可他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将军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对从50年代开始用的沙发是补了又补。将军家住在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家里却没有空调。

秦光远常说:“为老区教育尽点儿义务,我心里愉快!”

做个好人

1 9 5 5年,军队授衔时,杨锦华被任命为某军副军长。杨锦华给朱德总司令当了多年的马夫和警卫员,为保护朱老总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接到命令后,心里却有点犯难:军长是指挥千军万马的,要挑这么重的担子恐怕不行啊。于是,他直接去找朱老总,说:“老总,副军长的命令还是收回去吧。我文化不高,只能做些实事,怕干不了副军长。再说,现在农村建设需要人,我本来就是泥腿子出身,还是放我回红安当农民吧。”朱老总面对这位心爱的部下提出的问题,也有些犹豫不决,说:“这是个大事情,你要想好啊!”

“我想好了,老总放心,我不会后悔的!”

朱老总见杨锦华去意已定,就同意了他的要求。老总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叮嘱道:“你回乡也是军长,名誉军长吧!你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

杨锦华回到了红安,谢绝一切职务安排,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农民。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个好人!

他回乡的短短几年,中国风云突变,红安和全国一样陷入天灾人祸,饥饿和愁闷的日子不得不使他想到朱老总。他心事重重,直接上北京找朱老总。

见到老首长,他一吐为快:“老总,我给中央提点意见,大食堂不能办了,再办下去要饿死人的。农村也不要大炼钢铁,这是蛮干,农民都能大炼钢铁还要工人干什么?”

朱德一脸阴云,他认真地听着老部下的诉说,他知道杨锦华在对他掏心窝子话。可他能向部下解释清楚吗?他只能安慰他:“困难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好转。”老总拍拍他的肩接着说,“锦华,你这些年也吃了不少的苦,看你穿得破衣烂衫的,我心痛!你去换身衣服,顺便带点吃的回去吧。”

一个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了一间仓库,里面堆积如山,大部分都是军需品。工作人员对他说:“老总交代了,你需要的就拿,一定满足你的要求。”他在仓库里转了半天,最后只拿了一件旧军大衣。

杨锦华住了几天就回红安了。半路上乡亲们把他团团围住,问这问那。饥饿的孩子们盯着他的包,面对一双双企盼的眼神,他把包打开。一

个包装的是那件旧军大衣,孩子们不感兴趣。一个包里装的是白面馒头,孩子们蜂拥而上。

一天晚上,杨锦华穿着北京带回的旧军大衣在野外护场,无意中摸到衣袋里有东西。拿出来一看,竟是5 0 0元钱和2 0 0斤粮票。杨锦华的眼睛湿润了,心里喊着“老总”。他把这些钱和粮票都交给了生产队,安排大家度饥荒。

杨锦华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生养他的土地。杨锦华去世后,骨灰安放在红军骨灰堂里,骨灰盒上刻着他常说的那句话:做个好人!

解甲归田的红军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方和明谢绝了去延安疗养的组织安排,解甲归田,回到了故乡红安。他拿着全部的复员费——500斤大米的条子,到县民政局兑换了大米,卖了200斤大米的钱买了些生活用品和农具。

1950年,国家第一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时,他省吃俭用,挤出5元钱买了公债。

1951年全家还是吃糠咽菜时,他不仅带头主动上交公粮,还多交了280斤。抗美援朝初期,全国开展捐献飞机大炮的群众运动,方和明跑出去打了三天短工,挣了2角4分,全部送到了乡政府。这年县民政局办理复员军人登记,问他在部队任何职时,他说红军战士。1953年,他带领4户贫农组成了全乡第一个互助组。后来又带头组建了初级合作社,他被选为社长。

1 9 5 7 年, 他出席湖北省烈军属模范代表大会。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将军看到了他,握着他的手说:“你过去当团长,在战场上是英雄。现在回乡当农民又是模范,保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人们这才知道他原来是红军团长。

1959年秋,方和明带领乡亲在李家洼修建蓄水30万立方米的水库,使村里一半以上的农田得到了自流灌溉。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个水库还在为乡亲们造福。

1 9 6 0年,他出席全国民兵先进分子代表大会,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民兵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他的事迹写进了中学课本,全国性地开展向红军团长方和明学习的活动。

他经常对人说:“有职务不当官做老爷,没有职务不卸革命重担。官职是别人安的,事情还得自己做。我只不过是一个红军战士,做着我应该做的事。不能把为国家为人民作了点贡献当功劳去换取享受。”

方和明就是这样的人,在朴素的农民形象里,却闪耀着伟大的光辉。

1 9 5 7年,红安县委大力转变干部作风,在各级干部中提倡种“ 试验田” 。1 9 5 8 年2 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向全国推广红安县的做法。2 月1 5 日, 《人民日报》就此发表了社论。1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接见了红安县委领导,毛主席说:“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岁月也许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廉洁和创新,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时间也许会冲淡记忆,但人民不会忘记,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的理想、信念、人格和情操,将超越时空永远激励着人民……

责任编辑/伍献军

供 图/作 者

猜你喜欢
红安董必武
在红安等你
董必武与6角钱“较劲”
董必武诗词中的革命精神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红安颂
董必武高风亮节
董必武舍车骑马去视察
董必武清廉为政
红安脱贫摘帽喜赋
乔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