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特性及对文化刨造的影响

2009-05-21 05:31王金华肖淑华
魅力中国 2009年9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文化创新

王金华 肖淑华

中图分类号:B8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68—02

摘要:中国传统思维特性。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直觉式、灵感式和体悟式特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考察发现,以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照与思考,往往显现出笼统性、零碎性以及模糊性的特点。因而不利于科学发现,同时也使得国民整体素质偏低,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民族思维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关键词:直觉思维;文化创新;发展教育

一、中国文化的思维特性

文化遗存体现着文化特性,其背后隐藏着的则是民族思维特性。泰纳、勃兰兑斯等文化历史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民族文化的三因素,其中又特别突出种族因素,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性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

泰纳言之有理。因为在三个“因素”中,唯有“种族”具有主体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文化属于“自然的人化”,也即“主体的外化”,离了主体就谈不上文化创造,当然主体的特性就决定了文化的特性。这里需进一步指出,泰纳所言之“天赋”,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或思维特性。所有文化遗存,无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可看作是该民族思维的“化石”。古希腊的神庙、澳洲土著的独木舟、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制、中国的宗法制等,无不如此。确立上述观点,为我们解开文化类型之迷提供了一把钥匙。

那么,中国文化的创造又是基于怎样的思维特性呢?

对于中国传统思维特性,我国学术界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直觉式、灵感式和体悟式特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考察发现,以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照与思考。往往显现出笼统性、零碎性以及模糊性的特点。这明显区别于西方那种逻辑的、系统的、清晰的思维方式。不言而喻,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这种反映的质。究其根本,就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世界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太极”、“理”、“气”、“心”、“性”等,是一些既不能用概念分析,也不能用语言作出清晰描述,而只能靠直觉与体悟才能把握的概念。中国先哲们提出的“体认”、“诚明之知”、“湛然之知”、“藏识”、“禅定”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表达着直觉的含义。人们喜欢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言近而旨远”,来形容中国式表达的“高妙”。而对这“言”,也只能通过“妙悟”来把握。这在审美领域,比方对于语言类的艺术来说,也许是优点,可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就只能算是缺陷了。所以林语堂说“中国人的头脑近乎女性的神经机构,充满着‘普通的感性”。“常用拟想的具体化来代替抽象的术语之地位”。这种灵感式,具象化的思维,正是女性思维特性。因而世界上不乏女诗人、女作家,可是女科学家和女哲学家却极少。在中国文化遗存中,诗文的成就远高于科学成就,这也正说明中国人长于感性描摹而拙于抽象推理。

爱因斯坦在总结西方文化成就时曾说:西方科学的成就应归功于两大因素,即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和近代兴起的科学实验活动。这位科学泰斗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二、中国人仍未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桎梏

既然思维方式特性决定了文化创造的特性,那么中国的文化遗存正可印证这一点。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中国人思维的凝结,特性很鲜明,那就是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较差,而具象性、灵感性、笼统性特征明显,儒、道、法都是如此。

《道德经》五千言,全文八十一章,全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将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人生论、运动观、为政论、经济论杂为一体。这种零碎的只言片语式的表达表现出思维局部的有序而整体的混乱。而这种表述却被认为是“文约义丰”,又被称为“哲理诗”。这正反映了对事物认识的笼统性和模糊性。这种表达,不足以反映世界本身那严密、逻辑和系统的特性。比方说到宇宙的生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概括,而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推论出具体的生化过程。更产生不了“原生论”。这反映老子的思维,能“洞见”,但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用现代辩证逻辑的术语来讲就是没有将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论语》同样如此。整个是语录体。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缺少推理,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真理的“点”,而非逻辑的链条。这正是直觉思维的典型特征。这种思维方式用于科学研究是断不能完成使命的。因而中国古代有关于政治的论述形不成“政治学”;有关于伦理的学说,但没有“伦理学”;有《九章算术》,但不是数学;有对花草虫鱼的描述但没有“植物学”。这与同时期的西方文化典籍形成鲜明对比。它们呈现出抽象性高、逻辑性强、系统化的特点。

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思维特性也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未做深入合理地分析,用某种空想性质的命题来指导社会运行,结果给国家带来历史性的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首先是从实践上回到了历史的逻辑轨迹,而理论上“一头雾水”。否则就不会有“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了。小平南巡讲话时说的“不争论”的话,一方面表明了政治家的务实精神,另一方面不也表明了理论的缺位吗?声称遵循某种“主义”,却又不能从理论上搞清其实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维现状的尴尬。今天。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其中就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法。试想,倘若不从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又如何使全体国民坚守这些“价值”呢?这无疑又是对中国理论工作者思维水平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三、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思维特性

通过对思维特性的审视,我们就可以理清一些长期迷惑不解的文化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经济长期落后;为什么科技落后;专制王权为什么延续那么久。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不属于科学思维,因而认识客观世界十分有限,科技水平自然落后。有一观点,说中国在近代以前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笔者对此说法一直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得不到事实的支持。考察中国历史,无论从学科建树,发明制造,还是农业,都看不出先进。中国直到近些年才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古代留下的建筑,从地面看,汉以前的没有。后来的建筑物,基本都是木架构,虽然精美,但本质上属于“构木为巢”的思路。

思维方式的普遍落后是中国社会组织形态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取决于人的平均思维水平,那么人与人的关系性质则取决于人与人的思维水平对比。政治类型无非两种:多数人统治与少数人统治,前者为民主政治,后者为专制型政治;前者为平等的人际关系,后者为奴役型的人际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乃是人与人的实力对比。如果是强弱失衡,乃至悬殊,那必是压迫型;如果是实力均衡,那必然是契约型。比较狮子与虎的关系,和狮子与牛羊的关系,两者肯定会是不同性质。中国近代学者严复就看到了中国之所以实行不了民主,乃是因为“民智未开”。梁启超就指出,中国过去受教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妇女不读书,去其半矣。农工商兵不知学,去其十之八九矣。……故号为受教育者四万万人,而究其实能有几人……”而同时,统治者却在极尽弱化、愚化百姓之能事。不办学,却大建寺庙,唐代仅大型寺庙就有4600多所,中小寺庙达4万多所。他们是把佛教作为宣传绝对服从、乐天安命、温驯、奴化性格最有效的思想工具。正是这一切,造就了一代代“麻木”的、被鲁迅称为“看客”的中国人。鲁迅对中国人的这种状态深恶痛绝。他说:“我一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从《药》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显然人民并不明白夏瑜们在干什么,因而根本谈不上支持。因而,即便有极少数有识之士振聋发聩的指出民主途径时,竟得不到民众的响应。不是这些人士脱离民众,而是民众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跟不上时代。在一本被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政治学教科书中这样写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知道如何去参与政治……教育程度不高和家境不好的人在做这些事时,就缺乏知识和自信。”正是由于教育的落后,中国民众至今未摆脱愚昧。因而在政治生活方面,缺少激情与能力。

今天,中国人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经济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却问题很多。公平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人际和谐问题,犯罪猖獗且低龄化问题等。说到底全可归结为人的素质问题。核心是思维水平问题。要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个明显的“进化”,就要更加重视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话:让更多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减少犯罪。人自身的文明比物质的文明更重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才能不断地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建立和谐和型社会。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文化创新
直觉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培养及应用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