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北 吴保记
在珠宝界,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只身闯荡,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凭自身才华,良好信誉和不懈奋斗,在珠宝界占得一席之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珠宝专家”。
在豫商界,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做人厚道,处事公道,人皆礼敬。有情,急公好义,乐于助人;有义,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兄弟两肋插刀。
在文学界,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刻苦钻研,努力探索,自学成才。诗,自成一体,厚重豪放;字,别具一格,飘逸潇洒。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才情并重。
他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是一位可以合作的伙伴;他重情重义,待人热情,是一位可深交的朋友;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是一位可以敬重的良师益友。他就是云南省河南商会副会长、昆明华威翠苑珠宝行董事长一一李学中先生。
初涉商海瑞丽创基业
南阳,李学中的家乡。这个在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及“谋圣”姜子牙的风水宝地,盛产着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阳玉,又称“独山玉”或“南玉”。独山玉雕,历史悠久,李学中所在的村子自古就从事玉石加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玉器加工手艺的李学中在同龄人当中已稍有名气。高中毕业后,李学中并没有从事玉石工作,而是在工商局上班,日子过得安然而舒适。虽然挣钱不多,但也基本上够生活,毕竟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能抓住一个“铁饭碗”,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
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开放,李学中所在村子有300多人外出做玉石生意,主要分布在云南、福建、广东等边疆沿海省份。他们回家后,不仅带来了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而且还致了富,家家都盖起了小楼房,成为当时的万元户。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同样拨动了李学中那颗隐藏多时的不安于现状、勇于创新的心弦。他从别人口中得知,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在外地市场很好。敏锐的李学中似乎发现了新的商机,决定辞职下海。“当时觉得有市场,就想把南阳玉推出去。云南瑞丽地靠缅甸,是当时最活跃的翡翠玉石市场,就决定去闯一下。”李学中告诉记者。
198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学中怀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与梦想,告别多年机关生涯,决心商海击流,带着几千件自己加工的南阳独山玉来到云南瑞丽。这年他33岁。
诚实守信闯出新天地瑞丽珠宝交易市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形成。但由于国家迟迟没有放开珠宝玉石经营市场,所以那时瑞丽的珠宝交易都是以地下交易的方式进行,一直比较零散混乱,没能像瑞丽其他边境小额贸易一样形成气候。
刚到瑞丽的李学中,举目无亲,异常艰难。他先找个便宜的小旅店住下,然后每天他提着大包小包的玉石在珠宝街摆地摊,不厌其烦地向来来往往的客人推销,还要随时提防工商人员的盘查。“受左思想的影响,当时还不准卖玉器。”谈起当年的情景,李学中至今救灾记忆犹新。
“90年代初。眼看着一味地查处不但难以禁绝珠宝地下交易,而且越来越不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瑞丽市委、市政府决定放开市场,允许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珠宝玉石,并划出一条街,委托瑞丽市工商局投资兴建专门的珠宝玉石交易市场。”
珠宝玉石交易市场建设好后,李学中又陆续从家乡带去了100多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繁荣了当地的珠宝玉石市场,形成了一定规模。看到现在整洁规范的店铺,李学中感慨说:“刚到瑞丽还是打了几年的游击,从独山玉到翡翠,从地摊到铺面,历尽千辛万苦,但我们还是靠品质过硬、诚信经营站住了脚。”
经商之道“诚”为根,做人之道“善”为本。这是李学中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为人处事原则。玉石行业里,假货一直是困扰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宝街部分珠宝经营者商业道德素质差,销售假冒伪劣品坑、蒙消费者,尤其是一些境外珠宝经营者与导游联手骗取游客信任,大量销售假冒伪劣珠宝,并通过付给导游高额回扣搞恶性竞争,结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毁坏了珠宝街的名声,致使珠宝街曾一度陷入低迷。为了规范珠宝市场,李学中协同工商部门组织成立了行业协会。协会号召所有商户只准卖A货,不准卖B货、C货,对于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李学中也年年被当地政府部门评为“诚信经营先进个人”。
1999年,李学中将经营重心转移到昆明。迁入到海内外驰名的“昆明景星花鸟珠宝世界”,以“华民翡翠”为品牌,办起了“昆明华威翠苑珠宝行”。李学中也被市场同仁推举为珠宝行业组织负责人。并为打造“中国珠宝行业放心购物示范市场”和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做了大量工作。李学中因此被云南省珠宝协会评为“最具影响力的珠宝先进个人”、“为云南珠宝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云南珠宝产业卓有成效的十位专家、学者”之一。
宽厚待人树豫商典范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呈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发生在河南的关于谦让、宽厚待人的历史典故。李学中常以它来告诫自己,无论是在经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认识李学中的人都不称呼他为“李总”或“李会长”,都叫他“李大哥”。“这大哥也不是随便能当的,这是大家对他的尊称,也是他几十年为人做事的所取得的荣誉。”了解他的人这样告诉记者。“南阳商人最有文化底蕴,从骨子里透着憨厚、朴实。南阳人牢记祖辈的教训:一指没有四指近,远亲不如近邻。”世人对南阳商人如此评价,事实上也是这样。
1998年,刚到云南的倪中正找到了李学中,想找点事做。李学中二话没说,帮着联系租摊位,配货架,并把自己的货拿出一部分给他经营。从不懂玉石到成为瑞丽有名的玉石大老板,倪中正最为感激的当然是李学中。“要不是当年李大哥拉我一把,哪有今天的成绩?”说起此事,李学中却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这有啥?大家都会有困难的时候,能帮么,自然要帮一把。”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李学中的生活中还有很多。
2004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李学中得知河南老家村子里的一条路年久失修,严重影响通行后,就积极联系姚天宏、郭甲文、邵金坤、钱国科等同乡共筹集资金10多万元,协同当地有关部门修好了这条公路。每次回村,看望孤寡老人是李学中必做的事情。送点米面,钱虽不多,但是他的心意。
热心的李学中在同乡、同仁当中有很高的威望,谁家不管有什么事都会叫到他。而他也总是很乐意地去帮助。“大家出门在外都不容易,靠都是老乡、朋友的帮助。以前我也受过别人的帮助,你帮我,我帮你,才会共同致富、共同进步。”有时为了帮朋友的忙,他连自己的生意都都撂下了,爱人为此还给他闹意见,“没办法呀,谁让大家伙信任咱呢?”李学中笑着说。
孟子曾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把真诚和爱心带给大家的人,必将得到大家永远的热爱和尊敬。
研习诗词书精彩人生工作之余,李学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其代表作品有《翡翠随笔》《南阳之歌》《翡翠歌》《小平颂》等,先后在《珠宝商情》《边疆文学》《作家与读者》《香港文学报》等报刊书籍发表。他最拿手的还是写藏头诗,至今已编写500多首,或送领导、或赠朋友,总之是有求必应。
去年,李学中耗时两年编著的《认识些中国历史名人》出版了。书中收录了中国历史上100多位历史人物。不同于历史课本上的是,书中每位人物都有参考的肖像画,而释义则是李学中编撰的格律诗。有关专家曾这样评价此书:《认识些中国历史名人》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好书,仿佛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中国的历史名人寥寥数语精炼地概括,使读者在轻快的氛围中迅速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全貌。
谈到创作此书的初衷,李学中说:“出于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吧。国家民族的历史,是每一位国人都必须了解的。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历史这门功课。我以诗歌的形式把它整理出来,让大家能够更容易了解和记忆。”正是处于这种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出版了这本书,并把它赠送给需要它的人。
去年,云南省河南商会成立,李学中被推选为副会长。“职务就是责任”,李学中说,“既然老乡选你当副会长,你就要为老乡办实事。成立商会的目的就是要团结带领广大云岭豫商,发扬踏实、能吃苦、能干、不张扬、为人忠厚、不怕吃亏的河南人精神,做强作大商会会员企业,为滇、豫两省的社会、经济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透过质朴的话语,我们看到这位从“商圣”故乡走出来的豫南大汉,正演绎着云岭新豫商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