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君
【摘要】教学本身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互动过程。学生应当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科学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的基本含义;合理设计教师的提问;科学引导学生的发问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k" at the head
--On the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ask" at
Guo Tianjun
【Abstract】Teaching itself is a problem-solving questions and the cycle of interactive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be under the careful guidance of teachers arou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efficient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carrier, the ability of science to develop students to seek knowledge in order to alert students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desir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mprove Stu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Key words】"Ask" the basic meaning; Rational design of teacher's questions; Science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1.“问”的基本含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些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发问与教师提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发问”,教师必须“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互动环节。教学活动成功与否,“问”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导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会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由此衍生出能够开启求知天窗的问题。这样的“问”,会很好地促进课堂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合理设计教师的提问
2.1 开门见山的问开门见山的问是直接向学生摆明教学的主题,是整堂课的主线。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等教学环节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例尺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2 创设情景的问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引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法创设提问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授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随口说一个整数,教师很快的判断出是否能被2、3、5整除,并让学生验证。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这时教师及时提出 “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吗?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你就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力,学生愿意学习,就自然地引入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中。
2.3 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深入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联系,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加强思维深度、广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②想一想,圆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是圆的直径和半径?③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④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的处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线索“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4 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是整堂课的递进。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梳理、总结,从而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科学引导学生的发问
3.1 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大家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的。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要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别的同学帮助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肯定和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3.2 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发现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知识以外的东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求知的渴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升华。如在讲授“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上问:“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如果是阴天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没有水怎么办?等等。又如在讲授退位减法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3.3 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提示学生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思考质疑的快乐。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式,“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成功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样有效的发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有讲究课堂“问”的艺术,学生才会“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把握数学课堂“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魅力的点睛之笔,是教学活动走向成功的关键,值得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材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