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属性的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研究

2009-05-21 08:53罗正清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3期

摘要:知识创造已经成为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先提出了描述组织知识的三个属性,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并进一步分析了这几个知识属性对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宽度;知识深度;知识强度;技术创新能力

一、引言

知识是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也从过去强调R&D;管理和创新战略发展到重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Nonka认为,“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创造,创新的潜力依赖于创造知识、并将其在组织中传播,以及将其融入到新产品、服务以及过程的能力”。基于知识的视角,很多学者探讨了知识获取、知识基础、知识类型、知识网络和知识属性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如Annick Castiaux(2007)认为通过企业之间知识的“捕食一被捕食”关系,取得根本性创新企业是知识的“捕食”者,强调了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获取;Asheim(2005)认为企业的创新过程受到自身特有知识基础的强烈影响。对不同地区创新系统的分析要放在经济系统中不同行业的实际知识基础情境下进行;Silvio Popadiuka(2006)认为知识和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知识类型的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创新类型|Kieron Meagher(2004)探讨了知识网络密度对R&D;的溢出影响;Jaideep C等(2005)以并购企业为分析对象,提出了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相似性的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在借鉴Jaideep C等(2005)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大量知识视角下的创新研究,提出了描述组织知识的三个属性维度,即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并进一步的探讨了这三个属性对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

二、组织知识属性维度: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

先对组织知识做一个定义。组织知识是贡献于组织目标的组织内个体知识的综合。

Silvio Popadiuk,Chun Wei Choo(2006)认为创新是知识创造和应用的结果,技术创新就是将元件知识、元件的联结知识、方法知识、过程知识和技术知识运用到产品或服务当中。可见,组织的技术创新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需要不断地将组织内部的知识进行传播、碰撞和联结,从而使得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出现新的知识结合,实现知识的创造从而达到创新目标。而组织的知识创造必然脱离不开其固有的知识基础。组织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也就需要对自身的知识存量进行测定。如前所述,对组织知识的测度有基于知识价值量的测度方法和基于知识属性的测度方法两种,由于知识的创造更需要了解知识的属性和分布状况,因此面向组织创新的知识测度也更应从组织知识的属性着手。

深度和宽度这两个词汇被一些学者用来描述知识,Jaideep C等(2005)认为知识深度是公司在某个领域内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多少,知识宽度是公司知识所覆盖的领域范围。类似地,Andrea Prencipe(2000)用深度和宽度来对组织的技术能力进行测度,认为技术深度包括两个子维度,一个是技术知识所处的不同阶段(如发动机的概念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另一个子维度则是技术知识究竟是结构知识(即将各个构件组合到一起的知识)还是成分知识(即单个构件的知识);而技术宽度是公司当前覆盖的能运用的技术领域数量(如控制系统和燃烧仓技术)。

Jaideep C等(2005)描述组织知识的属性除了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外,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知识的相似性。为了促进对新知识的吸收,先前的知识基础应该和新知识紧密相关,因此并购方和目标企业知识的相似程度对于并购方吸收目标企业知识并利用其进行创新具有关键作用。但是Jaideep C等人考虑的只是组织间的知识相似情况,而实际上组织内部的知识相似程度也会对组织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例如以受教育程度作为知识深度测度。专业领域作为知识宽度测度,有这么两个组织,员工数都是10人,其中一个组织有化学博士和物理学博士各一名,化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各4名,另一个组织有化学博士和物理学博士各5名。显然,这两个组织的知识基础所覆盖的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是一样的,但是知识的分布情况不一样,导致了知识相似程度上的差异,从而使得这两个组织的知识基础具有明显的不同,直觉上人们通常会认为它们的创新能力有所不同。

组织知识的相似性反映了组织内各种知识的分布密度,而知识在组织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知识网络特性。组织知识网络的不同特性决定了组织知识能否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知识网络通过知识共享实现对组织知识增长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Robin Cowan等(2004)认为知识的转移受到知识主体间连接结构的影响,Kieron Meagller(2004)认为R&D;的溢出依赖于知识网络密度,邢小强、仝允桓(2004)认为“推动网络各单元之间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知识的交换,充分挖掘知识网络内部所有知识的利用潜力,对于新知识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有学者认为,关系能力强的企业能将组织间的关系看作其自身知识基础的扩展。即组织间的知识网络扩大了组织的知识基础。

知识网络包括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和资源三个基本要素,作为行为主体的知识型员工。是组织知识网络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是组织知识网络中的节点,各个员工的知识各不相同,这种知识势差导致了知识的流动。当然,与液体在连通器的流动不同的是,知识的流动在增加另一方知识量的同时。流出方的知识并没有减少,因而这种知识的流动扩大了组织的知识存量;另一方面,人类大脑是知识创造的最主要工具,当知识网络内的知识进行流动的同时,知识型员工不断的进行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大脑生产知识的能力受到主体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大脑对知识的关联能力以及从知识网络中获取他人知识的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首先。通过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创造知识的能力。其次,即使知识基础完全一样,有的人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人习惯于抽象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对知识的关联能力也会产生差异。由于这种关联能力的差异,增加组织中掌握各类知识的人数在改变组织内部的知识分布的同时,也增加了组织中知识进行关联的多样性,有利于组织知识的创造。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见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布情况是影响组织知识创造的重要因素。再者,知识具有有机性(和金生、罗正清,2007),知识的创造需要不断的获取知识资源作为营养成分,但是个人的知识储量比较有限,经常需要从知识网络中通过知识共享以获取知识资源。处在组织知识网络结点上的知识型员工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需要与其他异质知识建立广泛且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网络是否体现为通畅的多边连接结构、

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知识网络的属性决定了组织知识的共享程度。知识增长具有路径依赖特性。某一时点上组织知识的分布情况是前一时段组织知识通过知识网络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后一时段知识网络构建的重要基础。因此组织知识的分布情况和组织知识网络也是刻画组织知识的重要属性。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本文将之统一为知识强度这个概念。由于知识的分布主要体现在某类知识相应等级上的知识员工数量,而知识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前期知识网络特性信息,因而为简单起见,若用在某类知识相应等级上的知识员工数量来表示知识的强度,也反映了许多组织内知识网络的有关信息。

综合上述,可以对描述组织知识的三个重要属性做如下定义:

知识深度:各个学科领域知识发展所处的阶段。

知识宽度:表示组织中知识的不同种类,即组织知识所覆盖的学科领域数量。

知识强度:组织中的知识分布密度和共享的程度。知识分布密度表现为组织在某类知识及对应知识发展阶段上具有的人数,知识的共享程度表现为知识员工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由于知识的分布情况对组织知识网络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就用某类知识相应等级上的知识员工数量来表示知识强度。

三、组织知识属性与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

组织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其创新的关键驱动器。新知识并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它应该建立在先前的知识基础之上,是一种路径依赖的结果。然而知识本质上具有专业领域的特殊性,组织在特定领域内所具备的知识是可以变化的。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处于不同的知识层次上。由于在特定领域知识没有达到相应的深度。组织容易被拒于该领域的知识创造和吸收的大门之外。特别地,为了能够在新领域发展新知识,组织一定已经拥有了那个领域中的一些知识,知识进步的步伐可以加速,却难以跳跃。在关键领域发展知识的深化又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组织能够在核心产品领域创新进而获得竞争力。技术创新不但需要知识种类的基因,各类知识的进化深度也决定了技术创新能达到的先进程度。人类所使用的运输工具中。在封建社会以前。以畜力运输为主,从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汽车等动力工具不断得到广泛运用,时至今日,宇航飞船已经登上了遥远的星球。倘若没有知识的不断深化,人类断然不能享受这巨大的创新成果。在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先进性也不断得到体现,运用封建时代的动力知识显然造不出今天的宇宙飞船。可见,知识的深度对于组织开展更前沿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各个公司拥有的知识深度不一,它们拥有的知识宽度也不一样。知识宽度对创新的作用并非那么直观。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知识过宽将导致公司资源过于分散,导致公司内部分心。从而降低创新。然而大多数基于知识的研究认为知识宽度对创新是有帮助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指出了整合各个不同领域尤其是复杂技术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公司现有的知识面越宽,公司越有能力创造性地综合相关领域内的知识。此外,具有更宽的知识结构更有可能发生“快乐的意外”——即将一个领域中获得的概念意想不到地运用到其他不同领域当中。而且,公司具备的知识基础越宽,越难以出现核心僵化,从而避免被隔离于新兴技术领域之外。随着市场偏好和技术机会的变化,曾经作为竞争优势的资源也许变得不相关了(知识老化),知识面过窄的公司在知识老化问题上显得更为脆弱。更宽的知识结构使得公司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灵活,更具适应性。知识的种类是创新过程中的内生基因,组织知识领域的多样化增加了可供结合的基因种类。化工领域技术创新的成功不能脱离化学知识而出现,机械动力领域创新的成果也必然要求物理学知识的支撑,生物化工、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的出现更是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的结果,丰富的知识种类给组织知识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总之,知识结构越宽,越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多样化。

知识强度反映的是组织中各种知识的分布情况,有着比较丰富的含义。通过组织学习把企业非熟练员工训练成熟练员工,或从企业外部招募员工以增加某一类型员工的人数,都可以改变各种知识在组织成员中的分布状况。组织知识在成员中的分布状况也构成了特定的组织知识网络。组织成员是知识网络中的节点,节点间的连通情况反映了知识之间流通并发生对接的可能渠道。从知识的强度来考虑,技术创新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不是所有知识的对接都能产生创新。哪几种知识的对接、知识在什么水准上的对接能产生技术创新,这是不确定的。具备相同的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创新表现也可能迥然不同,技术创新是组织中不同的知识不断冲撞与融合的过程,组织中的个人成员是组织知识网络中具有很大活性的主体,作为组织知识网络中的一个个活跃的节点,他们的认知模式、经验技巧以及成员间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组织知识碰撞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参与对接的知识成分。参与对接的知识种类、知识水准的不同,将导致不一样的创新成果。因此,通过组织知识的传播、扩散和共享,提高知识在知识主体间的分布水平和组织知识网络连接的强度,有助于促进组织知识的碰撞,增大知识对接的可能。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组织知识存量大小可用知识存量,可以用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强度三个属性来进行描述。组织通过组织学习来进行内部的知识创新或吸收外部知识使得组织的知识得到增长,导致组织知识在宽度、深度和强度上发生变化。在相应的创新环境下,组织知识属性的变化将给组织带来不同类型的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前沿性、多样化程度以及其出现的频率又决定了组织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