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文
夜深就寝之际,习惯性地拿过案头一本书,希望能消解一天的心神劳累,轻松入眠。这是英国教育家罗素在八十多年前写的《教育与美好生活》。随手翻开一页,有这样一段文字:“敏感发展的下一个理想阶段是同情。世界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需要扩充两种同情,其一是即使当遭难者并非自己特殊的情爱对象时,也会同情;其二是当所发生的苦难仅为耳闻,并非身临其境去感受时,也感到同情。”我不能再静静地躺着,不单因为睡意在瞬间杳无踪影,深深的感动让情绪昂奋起来,而且,一种灵魂舒然欲立的感觉隐隐而至。
自此,我一直相信,有些书是不能躺着读的。
书,因其自身价值与品位的不同,因人的需要和追求不同,可以躺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随便翻翻、即时消遣,可以案头必备、韦编三绝,可以边走边看、匆匆涉猎,可以静影沉壁、精神远旅。而从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理念来看,尤其从教师的精神满足和职业需要来看,读书还是应该具有一种基本的姿态,那就是带有几分虔诚的仰视或平视,始终置自己于水平线之下。
说起来让人贻笑大方,我得知“蝴蝶效应”还是不久之前的事。那是在去外地参观学习的大巴车上,捡到一份被人丢弃的《参考消息》,报道说“蝴蝶效应”提出者辞世。原来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1963年在阐述混沌理论时这样描述:“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改变了空气的持续流动方式,一个月后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小影响能导致大变化。这个科学概念虽然源于气象学,但已经被借用于很多领域。如把“蝴蝶效应”引入教育范畴,其意义也应非同寻常,哪位老师不想从教育的美好愿望出发,以少胜多,以静制动,用小动作去导致大变化呢?于是,对相关教育和教学的各类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我便特别关注起来。
光顾教育书店,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在这部专论中,刘德儒等几位学者全面阐述了64个心理效应,如超限效应、马太效应、登门槛效应、鲶鱼效应、留面子效应、霍桑效应、高原现象、互悦机制、互惠原则,等等。那些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无不令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捧着这本书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谁知过了没几天,到另外一所学校听评“有效课堂”优质课,在人家图书室里看到一本《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介绍了包括光环效应、成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群体效应、乡村维纳斯效应等在内的68个心理学概念。该书早在1990年就出版了,虽然与前书所列概念名称有很大不同,阐述不是十分全面,但同样给我以许多联想和启示。
知识本身千姿百态,又处于不断更新、扩充和发展的过程中,纵使知识传播的媒介再多,人们学习的时间再多,读书的效率再高,谁又敢说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呢?我们不抱着真诚和悦纳的态度去阅读,又怎能保持学习的乐趣和习惯,获得更多的新知?
一位教师在《不跪着教书》中阐述,教育学生不能人云亦云、墨守成规,而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读书和学习其实也应该如此。我想,读书还应有一种姿态,那就是拓荒者挥镢开垦和挖煤工奋力掘进的姿态。
中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策略,相信谁都会对其正确性深信不疑,但如果作为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恐怕就会遇到种种质疑和责难。一些学校年复一年地标榜升学率,大肆渲染多少人上了名校、上了重点,而对从它这里辍学了多少学生,造成了多少差生却讳莫如深、缄口不言。一些家长不理性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或者宠爱有加、放任纵容,或者自设轨道、盲目强制,使本来可以良好发展的孩子,变成了没有教育好的学生,结果反而不能尽如人意。
为了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教育命题,我利用课余时间,再次查阅《“三理”教育读本》《父母必读》《儿童教育心理学》《人的教育》《名人教育思想研究》,翻阅了《教育文摘周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妇女生活•现代家长》等报刊,还阅读了一线教师的教育叙事和学生们的日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与感悟,从去年二月开始,每天笔耕不辍,历时五个多月,拟就了一篇不到二十万字的文稿。我期望从教育者的胸怀、学生的心理品格,以及后进生教育等角度,探讨“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同行们提供借鉴和参考。于是我联系了一家出版社,没想到文稿很快被安排印刷出版,而且得到了出版社的肯定:“你说你是农村学校的,但你文稿的质量并不低,比得上城市学校的老师,甚至可以和高等学校的学术著作相比。”这话当然是对后学者的勉励,但并不能消除我内心的惶恐。我倒是从中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带着发现、探究的内心需求,以挖煤工掘进般的姿态去阅读,尽管有的已经读过并曾经做过剪贴,重新阅读却能产生新鲜的感悟和特别的启示,甚至产生一种全新的思想。
这件小事使我认识到,读书的确需要一种适当的姿态,姿态正确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和收益。虽然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待遇并不优厚,作为农村教师,甚至有时还会感觉到些许难以名状的卑微,但是,从读书中获得教育的智慧和精神的涵养,从塑造心灵的事业中获得乐趣与幸福,我们又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灵魂并不屈尊。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