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俊
一线教师常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太忙,没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教师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一是由于教师对从事教育研究的不当认识所引起的,正是这种不当认识导致了教师对研究产生了种种误解;二是基于传统认识所造成的,仅仅把教师局限在狭隘的“教书”角色上,使广大教师望“研究”却步,同时也使许多教师有了推卸“研究”责任的借口。
确实,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课务安排紧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研,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的教研之道,也许会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基点:把“草根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
“草根研究”其寓意指教师教学研究是一种“行动——感悟式”的研究,是根植于教学“田野”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研究,如《让“弱势群体”与老师合作学习》《上海高考“怪题”对高中数学教育的两点启示》等论文便是我对当前教育现象挖掘或剖析的思考。想自己的教学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思自己的教学之道,就是将探究意识渗透到自己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活之中。
教师面对的是生动的、鲜活的、动态变化着的实践问题,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规范性学术文章并不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唯一呈现形式,教育经验总结、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育案例、说课方案、评课意见、考试评析、教育辩论、教育规划、校本教材、课件制作等,都是教师教育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性行为,因而都是教育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学校教学“田野”里的调查者,将“草根研究”基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做到研究内容与学校需求“零距离”,研究目标与教育场景“零位移”,研究实施与教育实践“零间距”。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的困惑中、从与同伴切磋交流中、从学生的反应中、从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中,观察并研究学校教学实施场域中那些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并真实记录在教学经历中,从而去探寻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途径。
重点:把“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
所谓“问例教学”,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参见图1)。“问例教学”研究不仅记叙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教师可以从教学行为的角度确定教学模式、教学中的提问行为、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课题材,也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确定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主题,并通过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尝试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要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课后(反思调整)”的循环方式的每一个步骤当中,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将学校变成自己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境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亮点:把“微型课题”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的范畴,是教师为解决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总结经验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应用性质的研究(参见图2)。它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微型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从教学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贴近教学,贴近现实。教师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写实文章。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集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一线教师时常对“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研究课题”产生困惑。确定课题是研究的起点,像我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反思》《吃瓜子的启示》《“跳蚤实验”的联想》等论文便是我在研究“教情问题”背景下选题而写作的。我的感悟是教师要重视“微型课题”论题的选择。
“课题”就是一个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它要求一线老师从教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课题”就是一个主题。不少教师每天都有写教育案例、教育日记的习惯,但常常感觉所记内容比较凌乱、随意。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反思内容相对集中起来并提炼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研究主题才能集中,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
与此同时,教师要走出“微型课题”选择的误区。
“课题”选择要避免“度”的泛滥。一是“课题”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课题材越具体,研究越容易开展,越有利于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从局部中考虑,从细微处入手,在实践中落实。二是“课题”要“基于问题”。问题必须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不是专家、学者的问题,也不是报刊、杂志中的问题。三是“课题”要“真研化”。不能将教科研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或晋职评优的敲门砖,而是为研究而研究。
“课题”研究要避免实践与理论脱节。一是“课题”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支撑。课题材选择不是作秀,更不是孤芳自赏,一个好的课题材选择应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会有相应的发展,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必然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矛盾的地方,存在许多争议点,甚至会有空白点。这就为教师选题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二是课题材要有实践的检验。当前“书斋化”的课题材研究往往注重“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略了实施过程的历练,这种研究得来的成效只是“皇帝的新衣”。为此,教师要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科学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课题”实施要避免泛教学化。教师教科研课题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课题材是“教学中研究”,但是“研究不仅仅是教学”。课题材研究作为一种行动研究,不仅仅是对教学的一般性思考和感想,而是系统地收集资料、反思行动研究的过程,它需要经历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环节。
热点:把“教学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
所谓“教学随笔”,是指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师反思记录方式。教师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也可以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靠感觉和悟性,而感觉和悟性又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对教学闪光点和教育机智的瞬间捕捉。因此,校长要倡导教师每天将这些捕捉用文字一点一滴地进行总结,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一行行坚实的脚印。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不必过分追求所谓学术论文的“规范”,而应选择教学后记、教案反思、教育博客等随笔类“自由”文体风格。
教学后记—— 一种教师自我成长的反思记录方式。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并阶段性地与同行教师共同交流,分析成败得失,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教案反思—— 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的教师反思记录方式。这是教师用以改进教学行动方案的有效途径。
教育博客—— 一种突破时空的教师反思记录方式。教育博客打开了教师心灵交流的通道,带给教师全新的震撼和激情,记录的是教师自己日常教育教学中闪光的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