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历史天空的师魂

2009-05-21 10:09武莹莹
中国教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老师教师学生

武莹莹 刘 瑾

极端境遇中的抉择

谁知道纯净的世界会突然日月无光,谁知道温馨的时刻会突然扭曲变形,谁知道映照教师形象的背景,突然会变得如此惨烈、间不容发!但是这些平时奉献青春、奉献才华的教师,在巨大的灾难降临时,没有任何迟疑,奉献了唯一可以奉献的血肉之躯。

不必重复那一串串揪心的数字,不必回顾那些惊心动魄的具体场景。只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淡忘,在那个山崩地裂的瞬间,没有人组织,更没有人命令,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无视死亡的吞噬,本能一般,用自己的躯体为周围的学生支撑起生的希望:

——谭千秋,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张开双臂趴在桌上,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身下护着的学生却安然无恙;

——张米亚,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师,跪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依然存活的学生,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

——汤鸿,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教师,两只胳膊下各夹着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她的身体冰冷了,但被她护住的几个孩子幸运地活了下来;

——杜正香,平武县南坝小学教师,她趴在塌下的一根横梁下的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一手拉着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

那一刻,身躯是他们的唯一。

那一刻,他们断然决定了不再传授知识。

那一刻,仍然拷问着我们的记忆。

那一刻,让我们背负起新的寻找和反思。

在那样的时刻,人的第一反应根本无法依照什么道德标准进行判断,也容不得任何犹豫,任何的盘算、谋划都来不及,我们的教师,甚至连他们挚爱的亲人和孩子也许只是在心里一闪就过去了,而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唯一指令,让他们舍身取义——说不尽的教职之大义。

真的,在大地震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生命个体与自然大灾难的抗争甚至微不足道;但是不论什么时候,人类思想的天空都可以是广阔的,人类精神的拼搏都可以是高贵的。于是,当夺命的混凝土楼板、横梁和墙体无情地向着正在上课的师生砸落时,教师们共同的姿势——伸展双臂,尽可能用身体护住学生——迅速定格为中华民族师德的一个图腾,也震撼着人类的历史。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殉难的教师们,就像曾经翱翔于青青校园的大天使,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停止了自己的飞翔,而把生的希望,送给了自己谆谆教导过的小天使。

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从此永远闪耀在校园的上空,也让我们历史的天空闪耀起新的人性光辉。

而活着的教师们面对着从未想到过的家破人亡,同样作出了伟大、令人荡气回肠的抉择。他们纷纷忍住自己丧失至亲的巨大悲恸,轻轻拭去学生脸颊的泪水,鼓励受伤的学生笑对人生和未来,而个人汇成江河的血泪,却只能在心底无声奔流。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比把个人的一切伤恸埋在心底、转而用微笑安慰别人更坚强的人?这该是一种怎样深入骨髓的坚韧和顽强、智慧和勇敢!

走过汶川、北川、青川,走过什邡、绵竹、彭州等极重灾区,这样的教师太多,这样的英雄太多。人们汇流成河的每一颗晶莹泪水里,都闪耀着一位教师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和感动。

或许一切都是因为,只要学生们还在,我们民族就仍然保有传承的血脉;只要教育在继续前进,我们民族就仍然前途光明!

天使身后的清贫

在我们的传统中,教师这个职业向来都是清贫的代名词,无庸讳言,到今天这个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作为西部山区的教师,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很多遇难教师更可以被称为清贫的典型。生前,他们的收入不高,却往往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在一心一意教书的同时,要承受沉重的物质生活的压力。而在他们身后,其家庭境况又能如何?让我们看看震区两个普通的例子。

聚源中学的刘林秀老师在地震来临时指挥班上的学生逃生,自己默默留在了最后。但是她身后的故事却让活着的同事无不为之落泪。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刘林秀每月只有八百多元的工资,却一个月拿出600元钱养活父母、妹妹一家四口人,并且骗他们说自己每月收入1200元,自己留一半。

据与刘林秀住在一起的高二年级女同学回忆说,她们经常在宿舍看见刘老师吃饭,只有饭,没有菜,有时候会有一点豆腐乳,刘老师总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同学们说,她们问过刘老师一次,她说她喜欢豆腐乳,很香的,还让她们尝尝。

再如杨继老师,他教的班级的物理成绩不仅是聚源中学的第一,在整个都江堰市也经常排第一。他处世很低调,不争名,不争利,乐于助人,和同事的关系都非常好。杨老师平时生活很节俭,一直没有手机,也没有小灵通。他们家住在离聚源镇十几公里的乡下,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是骑他那辆破自行车到学校上班,从来不迟到;晚上下了晚自习,又打着手电筒,骑那辆破自行车回家……杨老师家里上面有老人,下面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儿子,妻子身体也不好。

“5•12”那天,杨继老师离逃生的路很近,但他坚持疏散学生,守在教室门口,把学生一个一个往外推。学生大部分都跑出来了,杨老师被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

大地震过后一个星期,杨继的父亲由他的孙子(杨继老师的儿子)陪着找到了学校。学校领导把几个主任找来商量,说不管老人提什么条件,只要做得到的,都想办法答应。刚经历丧子之痛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容黧黑,胡子拉碴,腰有些弯曲,他只站在帐篷门口,死活不肯进去。他说,他到学校只有两件事:一是他儿子杨继在学校给各位领导、同事添麻烦了,儿子脾气不好,不爱和人说话,他代表儿子给校长、老师们说声谢谢,说一声对不起。第二件事是儿子还有一辆旧自行车放在学校,不知还能不能找到,如果能找到,他想推回去,家里房倒屋塌,啥子也没得了,推回去,还可以用一下……

像这样家境困难、自强不息的教师,当然不仅在聚源中学,震区其他学校还有很多。即使没有震后的走访和统计,我们也不难想象,书声琅琅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个以培育天下英才为己任而又安于清贫和平凡的高贵灵魂。

这不由让人想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格。我们绝不能说这种人格属于封建标准,它其实穿越了时代的局限,是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一个写照,是中华民族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伟大与清贫,在英雄教师们的身上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不协调,让人无限感慨,更给人以无比激扬的精神。

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光辉

无需理论方面的探究,也无需多角度的证明,感天动地的师魂,自有现实的土壤,更有文化传统的浸润。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那是道家的性格,不是为人师者的儒家风范。自古及今,真正的儒者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追求——愿意死得“比泰山还重”!汶川大地震,像一场空前壮烈的战争,它在毁灭的同时,也在创造:它让许许多多文弱的人在刹那间变成英雄,它让千千万万平凡的人在一瞬间升华为崇高;它在毁灭很多人肉体的同时,更重塑了我们人文传承中似曾尘封的意象和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从这句痴情的诗歌问世,由于世俗地位与教书育人职责之间的巨大反差,教师就很自然地被比喻为春蚕和蜡烛。这对于普通教师来讲,并不是一个感伤的象征,而是平凡而神圣的真实写照;对于汶川大地震中的英雄教师来说,他们的行为使春蚕和蜡烛的牺牲精神达到了极致,并以此诠释了师魂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他们是春蚕,在一瞬间却吐出了生命的守护网;如果说他们是蜡烛,激燃的光芒却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孔子曾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炎黄儿女的心目中,“道”作为道德和学理的最高标准,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奉守的圭臬,更是生命内在的魂魄。在我们的历史上,为了不辱使命,由此往往不乏气贯长虹、感召日月的壮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地震中的英雄教师们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道”与师魂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最危急的关头,“道”就是实实在在的责任,哪怕要用生命来践行!从而让师魂迸发出了崭新的光辉,闪耀在了历史的天空中。

每一个感受到了这种照耀的人,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都应该延续这种光芒。

在今天,有人为了突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认知,曾经苦苦寻觅而不得。大地震用最残酷、最有力的证明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传道”,在每一个必要的时候,不论恬淡还是激越,教师就是“道”的本身。可以说,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这就是精髓;在我们的现实奋斗中,这才叫精神。正是这种“道”,延展着我们脚下的路;也正是这种“道”,明亮着我们继往开来的眼睛。

(作者单位:1.山东科技大学 2.山东交通学院)

(责任编辑:鲁亚山)

猜你喜欢
老师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