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山区教师压力的原因分析和缓解策略

2009-05-21 10:09李孝川
中国教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农村

李孝川

当前,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贫困山区的教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本研究以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压力原因分析和缓解策略为突破口,试图寻求一种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探求农村贫困山区教师应对压力的心理机制,为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教师压力的原因分析

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为,导致教师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中,社会提供的教师待遇与地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等造成教师的职业压力;学校因素中,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的评定和要求、学生的品行与学习情况、学校的人际关系都对教师造成职业压力;教师个人因素中,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是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内部因素。[1]

1.从社会层面分析教师压力

(1)恶劣的生态环境与边缘的教师。农村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村落分散,山大箐深,教学点分散,交通不便,这给教学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高山、峡谷、河流把村寨分隔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彼此间“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贫困制约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活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贫困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特殊困境,规定了其发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务实而又不乏创新的精神,探索农村贫困山区学校教育综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是这些山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发挥[2],使这些山区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2)社会期望与无奈的教师。多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存在着用理想代替现实、用道德代替法制的倾向。强调教师社会责任较多,对教师自身的社会需求重视不够。而这种不正常的“红烛”文化在世俗世界里自然而然地把教师“塑造”成一种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形象,这种形象促使教师承担着一些超出自身职责的社会责任,这给教师以极大的社会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家庭“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农村教师被赋予除教学任务外更多的社会教养责任,甚至是监护人角色。调查时发现,“不少教师都骄傲地告诉我们,说他和村长一起走路,很多碰面的老乡都首先和他而不是和村长打招呼”[3]。对于许多农村家长来说,教师是改变孩子甚至是整个农村家庭命运的全部依赖。但是,农村教师对自己的一份投入期盼着一份回报,对自己的劳动收入一样充满企盼,为可能节省的每一分钱不得不斤斤计较。社会对农村教师崇高的职业期望与教师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反差,让农村教师生活处境尴尬。

2.从学校层面分析教师压力

(1)师资培训模式和无助的教师。就终身学习的意义而言,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不断地接受在职培训。大量研究表明,新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经验造成的,实地经历和在经验中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新教师所要求的是分享专业教师的经验,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和校外专家持续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职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实践、防止新教师的流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实际上,贫困农村山区的教师培训模式尤其是新教师培训模式忽视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培训模式陈旧,培训方式单一,而且多是学科培训,这些很难适应新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在效果上难尽人意。大多数学校由于公用经费不足,根本无力考虑教师培训进修与知识更新,再加上农村教师工资偏低,甚至长期被拖欠,教师本人无力承担在职培训和学习的费用,导致农村山区教师培训基本上处于无计划状态。农村山区教师所处学校普遍严重缺乏学习资源,又长期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导致他们产生压力感。

(2)评定方式和焦虑的教师。在贫困山区学校,有些教学管理已经具体规定到一周内必须考试多少次,批改作业多少次,备课必须写满几张纸,等等。管理者认为量化管理越彻底、越全面越好,认为这种管理简便易行,可以轻而易举达到管理教师的目的。学校评定带有明显的功利化、机械化色彩。但教师评定也应关涉教师的精神成长、生命与情感体验,对于教师个性化特质的评价是无法用数字加以量化的。不合理的评定方式给教师的人格、尊严、自我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又僵化了教师的心灵,教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3.从教师自身层面分析教师压力

(1)权威失落与受控的教师。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角色与权威密切相连,教师权威只有在被学生承认和接受时才能有效地运用。在强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同一性”丧失的危机。一方面,社会在扩大自由的同时又带来了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意义的感受,它导致了生存的孤立。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永远处于制度框架和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意识和“此在”的冲突与崩溃,使教师在面对权威失落时越发觉得教学的无奈。

(2)职业多重化与僵化的教师。教师职业具有独立性、示范性和工作时空的相对无限性。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接受各种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自习辅导、教案的详略、听课笔记等都是学校领导要检查的内容。据调查,云南农村贫困山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八个小时,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一般都要超过十个小时。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农村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充当保安,一天24小时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工作一直是在被检查着、驱赶着、规范着进行的。这样一种缺乏亲和力与尊重感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难免使教师产生压抑感。

二、教师压力的缓解策略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缓教师的压力和不适,我们要具体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共同作出努力。

1.从社会层面缓解教师压力

(1)为教师提供建设性的支持环境。建设性的支持环境不但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顾虑,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应对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对于缓解教师的压力,推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一直对学生将来的升学心存顾虑。他们害怕在升学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一味强调新教材、新方法的使用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升学。这与国外学者切尔尼斯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切尔尼斯研究了因自己的学生没有取得成绩而产生沮丧感和无效感的教师,最终得出结论: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一定要有成效;如果没有成效,教师与其他专业群体相比,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压力。可见,尽快使升学考试评价体系与教育改革评价标准相吻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2)对教师提出恰当合理的要求,减少教师的消极情绪。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具体的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谙熟了原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确实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部分教师会感到自己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受到威胁,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要吸收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把改革的要求内化为教师改善教学的内在需要。教育改革的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应当是不断调整和转变的。

2.从学校层面缓解教师压力

(1)把师资培训落到实处,防止教师产生专业不胜任感。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构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对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宏观规划和要求,统筹管理和督导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培训。除切实推进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研修制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当地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当地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农村学校,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与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以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共同的问题与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为主要内容,规划、设计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切实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

(2)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对于减轻教师压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条件下,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4]它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不同起点和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通过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广大教师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水平,有利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理解,使他们切实成为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者和积极建设者。

3.从教师自身层面缓解其压力

(1)教师具备自我叙述能力。教师批判性反思的形成有很多方式,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叙述”来实现的。“自我叙述是凭借个体和他人所关心的故事,而对自我认同达成反思性理解。”一旦教师陈述出来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长经历甚至他的喜恶,就可以成为增进自我理解的资料;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师改进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基础。促进教师发展和成长最强烈的动机作用,就是教师对于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要让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到有过大的压力,除了通常所说的责任感外,还要让教师体会到自我认同及批判性反思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能够从同事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通过听课进行教学交流,教师能够开阔自己的思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比如,开展示范课,交流在阅读中或参加会议中获得的知识,组织某项专题的讨论小组或书籍研究小组,参加专业机构的会议,担当实习教师指导员或小组长,加入某一团体等。教师经常参加团体活动,经常与同事交流思想,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又能体验到友谊,使交往需要得到满足,彼此产生相应的肯定性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余时间讨论一些诸如焦虑、压力的问题,能够从处于同样情境中的同事那里得到有用的建议或者得到解决压力的启示,这有助于教师积极消除不良的情绪。

参考文献:

[1]鲁小彬.在自由、正义与体制、物欲间的挣扎——对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调查与分析.[EB/OL]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版网,2006-2-18.

[2]王凌,罗黎辉等.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

[3]项贤明.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2004,(10).

[4]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培训农村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