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
(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TU984 D621.4F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32-03
摘要:广州与佛山两市地脉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正式提出广佛同城化第一人。他提出在“大广州”背景下的广佛同城化理念对现代广佛两市深化合作下的广佛同城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广佛同城化理念与广佛两地的历史渊源,为现代广佛同城化建设提供一些模式借鉴。
关键词:孙中山;民国时期;广佛同城化
自秦汉设置番禺郡,两千多年来,两地间贸易往来无阻,人员定居自由,相互婚嫁,生活饮食文化一致,即使是思想精神上的祭祀等宗教活动也无差别。历史上广州与佛山两地长期是一个整体,相互紧密联系的,甚至到元、明、清时期,佛山也归属于广州路和广州府。广州与佛山两市地脉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虽然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过广佛同城的构想,但都仅限于两地的交流往来,或者只是有识之士自己的一些简单想法,直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才提出了有明确的城市规划,明确的创建措施,明确的建城目标的广佛同城化的理念构想。孙中山先生的广佛同城化构想实质上是创建“大广州”的蓝图,即使九十年后的今天,当广州与佛山两市要进行广佛同城化建设时,这一伟大的蓝图依然发挥着它重要的影响。
一、广州与佛山的历史渊源
广州、佛山两市同属珠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自然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连为一体,没有任何的山岭或者大江大河阻隔,不少河段如广州与南海之间的珠江段等更是跨越两市地域或直接相连,部分河道如芳村水道、佛山水道等相互连通。如果不是由于历史原因进行的行政区域划分,把这块地域人为的一分为二,广州、佛山两市就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共同区域。
考察广州早期的人类历史,或者考察佛山早期的人类历史就不得不提到西樵山文化遗址。西樵山是考古界公认的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场所,这里发现有一个很著名的距今大概有六千多年的古代石器的制造场。在追溯广州、佛山两市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或者历史时,两市都把西樵山文化遗址作为溯源地。此外,佛山还有河宕遗址,广州也还有其他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在南沙开发区发现有大概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古遗址,古遗址里有一个保存较好的南沙人骨架,这也被考古界认为是广佛两地共同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当然,南沙古遗址的年代远远晚于西樵山遗址。西樵山文化遗址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广州与佛山两地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可见,广州与佛山两地有着共同的人类祖先,两市同根同种,血脉相传。
广州建城于公元前214年,至今有2200多年,而佛山则比广州晚很多,直到628年,唐贞观二年才有佛山的名称。表面的行政划分或者城市名称的设置,不能抹盖广州与佛山几千年来共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联系。
在先秦时期,古代广州和佛山都属百越之地,这里生活着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文化交流方式虽然简单,但却是作为一个没有分割的整体存在。直到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用兵岭南,征服了这里的先民,设立南海郡,南海郡郡址就在番禺,广州城才得以建立起来。古广州城一边是番禺县,当时番禺县的地域就包括现在的广州和佛山地区,一边是南海县,广州古城主要都是在现在的越秀区,分别为番禺县和南海县辖管。而古代南海县的地域包括了现在广州的荔湾、白云部分,还有佛山的南海、禅城部分。现“南海”则为佛山的一个城区。由此可见,广州和佛山在历史上联系非常深远。换言之,在古代的广州与佛山两地,都归属于共同的行政区域,如上所见,现在看起来很多分割开的区域,以前也是相互交错归属的,“南(海)番(禺)顺(德)”的传统叫法,表明了两地的整体性。
自秦汉设置番禺郡,两千多年来,两地间贸易往来无阻,人员定居自由,相互婚嫁,生活饮食文化一致,即使是思想精神上的祭祀等宗教活动也无差别。历史上广州与佛山两地长期是一个整体,相互紧密联系的,甚至到元、明、清时期,佛山也归属于广州路和广州府。广州与佛山真正意义上的分开是民国时期,南海县的县政府从广州迁到了佛山,这也就标志着广州与佛山的完全分离。以下是佛山的历史沿革,由此可简单明了地看出广州与佛山的历史渊源:
先秦:百越之地。
秦汉:南海郡番禺县属地。
三国:番禺县属地。
唐宋:南海属地。
元代:广州路 南海县属地。
明清:广州府 南海县属地。
民国:南海县署从广州迁至佛山。佛山为南海属地。
1949年10月设佛山市县级。
1950年,佛山升为地级市,后又成立佛山专区。
1983年原佛山地区与佛山市合并为佛山市。
由上面看出,广州与佛山历史上同为一家,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是由于后来行政区域的分割加上按行政区划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才人为地割断了两地的横向联系,广佛两地才逐渐分开。广州、佛山是广东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活跃地区,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岭南文化底蕴厚实。广州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都是珠三角及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度还做过南越王的都城。佛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和岭南文化重镇,历来受广州的辐射影响较大,并依靠广州发展壮大。从文化上来讲,广州与佛山两地都是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广佛地区地脉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在珠三角的所有城市里,只有广州和佛山是最亲近、最相似的,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
从文化、历史、地域,甚至从血脉关系来考究,广州与佛山都是如此的同源,因此,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过广州与佛山应永久成为一个整体,即是建立共同的城市发展。明朝佛山有一个人叫李待问的人,曾经当过明朝户部尚书,他很早就有了广佛同城的思想[1]。他认为佛山要发展,一定要跟广州相联,为此他专门修了联通广州的桥和路。当然,李待问广佛同城的思想,只是非常简单的建立或者依靠一个城市而已,没有任何实质的举措。虽然后来也不乏有识之士提出过广佛同城,但与李待问的思想大同小异,直到民国时期,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才突破了这些简单的广佛同城萌芽思想,从兴国兴邦的政治经济层面提出广佛同城化的理念构想,第一次把广佛同城化提高到民族兴盛的高度,并为此制定了具体的同城化措施方案,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英年早逝,加上当时中国历史的复杂情况,这一构想一直无法得到实现。
二、孙中山民国时期广佛同城化理念的构想
广州与佛山两市地脉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虽然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过广佛同城的构想,但都仅限于两地的交流往来,或者只是有识之士自己的一些简单想法,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或者统治阶层的兴趣,也不具备实现广佛同城的任何现实条件。直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后,广佛同城化构想的实现才离国人如此的近。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大广州屹立在祖国的南方。
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之初,孙中山先生就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独立、文明、富强的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一直致力于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探索,他在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借鉴了国外许多的成功建国强国模式,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发展中国经济的六大计划。这六大计划也是孙中山先生强国兴邦的最重要构想。《建国方略》一书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其中《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第三项计划是建设“南方大港”[2]。
建立南方大港是孙中山先生广佛同城化理念构想的一大精髓。“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车歪炮台(位于荔湾区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面的沙洲岛上)及沙面水路。此水以东一段地方,应发展之以为商业地段;其西一段,则以为工厂地段。此工厂一区,又应开小运河以与花地及佛山水道通连,则每一工厂均可得有廉价运送之便利也。”从这段原文字材料可见,孙中山先生要建的南方大港实质上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海港。这个世界级的大海港的位置选在黄埔深水湾一带,规划建设一个由黄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内的新广州市。而新广州市的商业区规划在河南岛(今海珠区),工业区分布在花地至佛山之间,码头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建设。“跨有黄埔与佛山”,其实就是广佛同城化,换言之,就是新创建的广州市,是包括广州市与佛山市在内的大广州。从后面的言论也可以看出,“其西一段,则以为工厂地段。此工厂一区,又应开小运河以与花地及佛山水道通连”,由此可见,构想中的新广州把工业区建在车歪炮台及沙面水路以西,花地至佛山之间,如果不是广佛同城化,这一构想是无法实现的[3]。很显然,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新建之广州市”,是包括广州、佛山两城在内的“大广州市”。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建立南方大港,新建广州市,实质上就是广佛同城化后的“大广州”。“大广州”的商业区、工业区等等,孙中山先生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划,而这些规划的出发点都是以广佛两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同时对“大广州”下的南方大港,也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计划与整治航道措施。
孙中山先生在改良“大广州”水路系统方面主张:“广州港面水界应至第一闩洲为止。由此处起,港面应循甘布列治水道(乌涌与大吉沙之间),经长洲、黄埔两岛之间,以入亚美利根水道(深井与白头之间)。于是凿土华、小洲之间,开一新路,以达于河南岛之南端,复循依里阿水道(沥滘、下滘之间),以至大尾岛(三山对面)。于是循佛山旧水道,更凿一新水道,直向西南方,与潭州水道会流。如是,由第一闩洲起以达潭州水道,成一新水路矣,其长当有二十五英里。此水路将为北江之主要出口,又以与西江相通连。一面又作为广州港面,以北江水量全部及西江水量一部,经此水路以注于海。故其水流之强,将必足以刷洗此港面,令有四十英尺以上之深也。”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中也可以看出,他已经把广州与佛山当作一个整体了,佛山水道和潭州水道都在佛山范围内,而他所说的广州却包括这些水道,如果不是广佛同城化,又怎能超越广州范围,在佛山水道与潭州水道之间开凿新水道[4]?
在论及广州河汊之改良时,孙中山先生还计划“使广州、三水间水道得其改良”,使“每船一往复须行九十五英里者,忽减而为三十五英里”;延长上面提到的黄埔至潭州水道的新水道,“自潭州水道合流点起,以至三水与西江合流之处”;“开一直运河于广州与江门之间”。所有这些计划,都需要广、佛两地通力合作才能完成[5]。而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却直接明了地说这是创建新广州的方案措施,只字不提广佛两地的合作,可见,他考虑的不再是广佛两地的深化合作,而是广佛同城化以后的大广州如何发展的问题。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涉及广州、佛山两地的计划,可以说是最早的“广佛同城化”计划。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广佛同城化的理念构想,有明确的城市规划,明确的创建措施,明确的建城目标,不同于以往任何有识之士简单的广佛同城设想,孙中山先生大广州下的广佛同城化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富国兴邦的过程中的一伟大发明举措,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正如前面所讲,两地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联系和血缘关系,大广州对于广佛同城化的建设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孙中山先生不愧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许多伟大构想如今都成为现实。虽然很多构想的实现都是通过广、佛两地的合作实现的,但却为今天广佛同城化的构建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借鉴,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建设南方大港的规划比今天的广佛同城化的建设走得更远。遗憾的是,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早逝,加上当时的政治原因,这一伟大构想只能搁浅。
三、孙中山广佛同城化理念对现代广佛同城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2009年3月19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佛山市市长陈云贤在广佛交界的佛山市南海区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及两市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对接协议,这标志着广佛同城化正式启动,“广佛同城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实质性进展[6]。广佛携手的设想,从最初的“广佛经济圈”到现今的“广佛同城化”,已历时8年。如果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算起,则已经整整90年。
虽然孙中山先生广佛同城化理念与现代的广佛同城化建设有不少的出入,前者是将佛山纳入广州范围、强调大广州的概念,在大广州的背景下打造世界级的南方大港及其腹地城市;而现代的广佛同城化,则强调两个城市之间的深入合作,两个城市在经济、教育、环境等等方面携手共进,打造共同的生活圈,但是他的广佛同城化理念构想对现代广佛同城化建设所产生的积极深远的意义是无法忽视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广佛同城化建设的规划里面有很多前者的影子。
孙中山先生在广佛同城化理念的构想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把广州与佛山当作一个整体,打造大广州的概念,极大地让这种同根同宗的,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文化得到发挥。现在的广佛同城虽然也在提倡两地居民生活的同步化,但还是局限在两座城市的框架下,两套行政办公机构,行政区域的划分也是不能妥协,甚至佛山大有被广州“吃掉”的忧虑。孙中山先生的构想虽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广州设想,现在的广佛同城应该追求的是双赢互利。在建设广佛同城时,广佛两市要更多地把两地地脉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等考虑进去,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广佛同城才是真正造福两地人民、有坚固基石的同城生活圈。
孙中山先生的广佛同城化理念最终是建立一个新广州,即各行政机构组织隶属于广州市政府。把原有的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的权力废除,重新创建新的大广州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是孙中山广佛同城化思想的中心。这种模式可以使得各种社会资源在同一个政府的调动下,实现资源的最大与最优配置,当然行政效率也是最高的。现代的广佛同城虽然是两座城市的深化合作,但也应该借鉴孙中山先生这一思想,即广佛两市应该通过建立一套高效有力的行政合作机制,使得各项合作的项目能够有效地完成,在广佛同城化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不是出现责任相互推脱的现象。笔者认为,广佛同城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广佛两市政府的所建立的合作机制。只有权责分明、目标明确、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才是两市同城化成功的保证。
此外,孙中山先生打造南方大港的构想,从现在的大环境而言,已经很难实现或者没有必要去实现了,但是,南方大港的构想主张的是广佛两地相互依托,相互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规划各自的城市定位,如工业区、商业区的打造等,这为今天两地的同城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现代的广佛同城化不可能是城市功能同样化,更不可能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同样化,而应该是充分发挥城市自己的优势,相互依托,相互吸收。如广州强大的交通枢纽功能可以为佛山提供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而佛山完善的制造业又可以为广州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再如广州第三服务产业相当发达,可以为佛山的第二产业提供广泛的市场;广佛同城化下的佛山又可以极大地缓解广州城市发展的压力。这些都是需要广佛两地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地缘优势才能实现的。孙中山先生在论及广州河汊之改良时,计划“使广州、三水间水道得其改良”,延长黄埔至潭州水道的新水道,“自潭州水道合流点起,以至三水与西江合流之处”;“开一直运河于广州与江门之间”。孙中山先生在广佛同城化以后的船运交通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对今天也产生了极为积极的意义。今天广佛高速的建设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完成的。广佛同城化今后还要修建广佛同城的地铁、公交、轻轨等等,极大地拓展广佛两市瓶颈,使得广佛两地能够共享同一套交通系统。
广佛两市共同提出的广佛同城化目标:1、煤气、电力同网同价,2、公共交通无缝对接,3、两地中考统一考卷,两地高校统一招生标准,校长定期两边换,4、群众报警两市联动,5、两地医保、社保资料逐项互认,6、两地电信区号统一,7、产业布局错位发展,8、联手治理水和大气,9、社保对接无障碍,10、治安消除“三不管”,11、产学研合作对接,12、跨城转账免手续费,13、管道气同网同价,14、体育竞赛资源共享[7]。
广佛同城化的这些目标,在孙中山先生“大广州”下的广泛同城化理念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今天两市合作下的广佛同城化而言,则面临着极大的考验,需要两市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笔者相信,有孙中山先生“大广州”构想的模式在先,两地市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够凭借其聪明才智把广佛同城化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关心乡事的李待问[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2]李百浩 黄立.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J].北京:城市季风.2003.3
[3]邓辉粦.孙中山最早提出“广佛同城化”[N].广州:羊城晚报.2009.3
[4][5]同[3]
[6]曾妮.广佛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 携领珠三角城市群发展[N].广州:南方都市报.2009.3.20
[7]张潇.广佛同城化,为珠三角融合探路[N].广州:新快报.2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