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平 董福明
初夏之际,万物葱郁。我们慕名来到江西省乐安县西部边远山村——湖坪乡参陂村,紧抓眼球的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往村里,公路两旁一片连一片的桑林,一望无际,满眼绿茵,满心青翠,宛如置身于浩瀚桑海,碧波荡漾,和风掠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古桥下溪水潺潺,林木间鸟虫啾啾,绿荫掩映下的一排排新农舍,坐落有致,一棵棵古香樟尽情舒展肢臂,像是站岗的士兵在守护着这方土地,桑田里不时传来采桑女甜美的歌声,迎风飘扬,爽心悦耳,好一幅“桑海人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参陂村是湖坪乡一个偏僻小山村,有村民258户924人,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制约,该村以前十分落后,村民生活异常贫寒。“2002年,我村列为省定贫困村,新一轮扶贫开发像一股强劲春风吹进村里,像是吹皱一潭死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村群众的艰苦努力,我们村正在实现由落后贫困村向生态富裕村跨越”,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刘友才娓娓道出他们的治贫经。
一、治偏为民开启驱贫窗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参陂村贫困重要因子。为打开山门,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定把修路作为改变村里面貌的突破口。修一条长6.7公里,宽5米的出村水泥路需投入240多万元,在2002年对一个村委会来说,是件天方夜谭的事,村民们用异样的目光审视着他们的“当家人”。面对重重困难,怀揣改变落后面貌梦想的村党支部没退却,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带领村民开山道、修涵洞,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捐资金、出劳力,经过两个月战斗,一条出村羊肠小道变成了一条平坦的沙石路,参陂人修路的干劲和毅力感动了各级领导,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村干部借款赊物、承包人垫资等多种形式运作下,全县第一条村级水泥路于2002年底顺利通车,圆了参陂人祖祖辈辈的修路梦。为破解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难题,村支书刘友才多次奔波于电信和文化部门,为村民安装了程控电话,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接收站,参陂是乐安县第一个边远山村实现“村村通”的行政村。冷水坑、元内是参陂村两个最边远最落后的自然村,海拔500多米,山高水冷、土地贫瘠,不通路、不通电,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村党支部积极争取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把两个村整体搬出深山,在山下路边建起了新村。如今两个村35户172人结束了原始闭塞的生活,摆脱了穷山恶水的困扰,顺利地融入了山下农民生活圈和产业圈,与外界联系更紧密了,一扇驱赶贫寒的大窗正向参陂人开启。
二、治愚为民点燃希望灯
治贫先治愚。该村把加强基础教育,着力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作为治愚重要内容。2003年,多方筹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600平方米教学大楼,并添置了许多教学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全村100多名儿童再也不用在夏漏雨冬漏风的土坯教室里上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还建立了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每年举办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12期以上,使每一户农民都至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每个青壮劳力至少掌握1项外出务工技能,90%以上的文盲或半文盲都脱了盲。通过开展“树文明新风,创五好家庭”活动,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也逐渐被文明开放的意识所取代,挑战贫困的力量强了,我要脱贫的信心足了,全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好现象:投入生产发展经济的人多了,闲散无聊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参加培训学习科技的人多了,聚众赌博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的人多了,安于现状怨天尤人的人少了。村民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全村“文明信用户”和“五好家庭户”占80%以上,村里开辟了村民科技夜校、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移风易俗协会、民事调解小组、劳务输出信息交流中心、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政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丰富了文化生活,端正了村风民风,促使了社会进步。如今,求知求富求美求新的春光,正照射着每户农家,在村民心底点燃了一盏盏希望之灯。
三、治穷为民筑就致富路
种粮、养猪两个传统产业是参陂人维持生计的主要源泉。如何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增加经济收入?该村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打破思维定势,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经过反复论证,认为该村一是个江南丘陵山区,土质比较好,大部分属于肥沃的沙性土壤,旱地、荒山、滩涂面积多,非常适宜种植桑树;二是该村有一定种桑养蚕基础。早在1991年村里就有人开始种桑养蚕,至1995年该村发展桑园面积120亩,有60户农户有种桑养蚕经验和技术。但由于受市场、桑蚕品种、养蚕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参陂村桑园面积日益萎缩,至2002年仅剩30亩。为使蚕桑生产尽快“复苏”,该村引进四川客商来村里种桑养蚕,进行示范生产;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种桑养蚕,做给群众看;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村里建立小蚕共育室,一至三龄小蚕由村委会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孵养,三龄后再分发到蚕农饲养,以提高大蚕的成活率和产茧率。同时,该村聘请技术人员负责上户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指导蚕农进行种桑养蚕。为解决蚕农销售的后顾之忧,村委会与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乐安县广信茧丝有限公司联系,与农户签订了蚕茧最低保护价格长期稳固的收购合同,让蚕农吃下定心丸,使蚕农大大增强了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引志等切实有效措施,该村打破传统耕作模式,桑蚕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桑园面积现已达6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0%,是全县最大的蚕桑基地,2008年在遭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蚕桑产业仍给村民带给收入达120万多元,已成为村民经济收入重要来源。村民包桂发承包桑园35亩,2008年已卖茧70担,收益7万多元。全村有118户农户种桑养蚕,户均蚕桑年收1万多元,该村已有28户贫困户靠种桑养蚕摘掉贫困户帽子,走向了幸福生活。
在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该村还引导村民开发荒山荒地,栽种各种果树,套种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和改善村里生态环境,发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敞。
四、治差为民建设新农村
日子逐步富起来的参陂人,发奋图强,富而思进,把目标定得更远。近年来,该村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本地桑园绿果树香古建筑多且又与本县著名旅游景点相近的资源优势,着力规划治理村容村貌,全力打造“桑海人家”,朝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新村迈进。为实施“桑海人家”生态旅游工程,该村正在重点建设千亩桑园基地,融“桑树种植、桑叶桑椹采摘、小蚕共育、大蚕养殖、蚕茧收购、蚕茧加工”产业链为一体,集“生产、科研、教育、观光”多功能为一处,切实改造通往桑园基地的观光公路和桑田的排灌水利设施。强力推进“三清三改”(清垃圾、清阴沟、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规划建设新村区,整顿治理老村区,保护古樟树和四古建筑(古戏台、古寺庙、古桥、古书院),开辟“三条溪流”(梨树溪、李树溪、桃树溪)游步道,打造“五树果园”(梨树园、李树园、桃树园、枣树园、桔树园)休闲地,使山丘、桑海、果园、溪流、古树、民居交相辉映,喷涌出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一个活力四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化蛹成蝶。
离开参陂,回首环顾,村口那桐油浸透过的木制项目规划图,在夕阳照射下,熠熠生辉。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怀着喜悦的心情正陆续回家,一阵阵青黛色的炊烟,和着微风薄雾而四处飘逸,像是披上轻曼面纱,给参陂村增添了不少神秘和韵味。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初步过上幸福生活的参陂人正在筹划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美丽清新、宁谧祥和的“桑海人家”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