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美国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减缓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速回落,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有效拉动内需,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内外需失衡的这一矛盾入手,提出了必须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并在深入分析当前内外需失衡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政策措施。
【关键词】内需;民生;经济增长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较高,外部经济的走势对我国经济和进出口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和涉外经济冲突也与日俱增等。由于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在欧美陷入危机、其消费和进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必然会通过出口链条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如此,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也恰是中国经济自身处于宏观调控两难抉择的微妙时刻。始于四年前的宏观调控,意在紧缩经济,为过热的经济增长降温,特别是降低投资冲动,控制通胀,从而使经济进入平稳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奠定现实基础。国内、国外两种力量叠加,通过外部需求的锐减和对国内投资需求的压缩,进而引致总需求不足,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冲击。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第四季度我国GDP的增长率已经下降到6.8%,2008年全年增长速度则下降为9%,比去年同期下降近3个百分点。面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的第三次转型,并且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大力开拓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和投资推动向国内需求拉动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语境下必然选择。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我们买什么,什么贵”。①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总量而言,外需增长将不再是无限的,即外需增长的速度很难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投入品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不断上涨,中国出口增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制约。靠外需支撑的经济增长经不起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只有以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经济运行的安全。事实上,内需不足的问题早已有之。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就提出扩大内需,但是10年过去了,我国的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那么内需不足的根源何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话语。
1.现阶段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公众的劳动性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过低,这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报酬是目前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收入最关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②但这只是从绝对量而言的,从相对量,即从社会公众的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近几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1989年,我国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例为16%,而到了200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2%。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工资收入所占的比重则高得多。另外从工资占企业成本比重来看,我国是2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是50%到6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从1994年的不到12%上升到2008年的20%左右。笔者并非想以此否认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抑或是否认保持国家财政收入适度增长的必要性,而是为了表明社会公众的收入增长速度并没有与GDP的增长或者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性,这是目前影响和制约经济主体消费需求的根本原因。
1.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影响消费需求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财产终身收入假说,个人在工作期所取得的全部收入要在个人或者家庭的生命周期内进行平均分摊,以保持终身的消费水平维持不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社会公众出于安全和平滑终身消费的需要,必然会推迟现期的消费更多地进行储蓄以应付未来的“不虞之需”。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实现了住房货币化、医疗社会化、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使得原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水平虽低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化为乌有。近几年以来的改革我们虽然致力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旧有的制度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之际,必然会出现一些“制度真空”,影响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影响老百姓的即期消费需求。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在2009年两会之前开展的“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表明,反腐倡廉、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司法公正位居网友关注度前十位。③其中有8项涉及社会保障体系问题。面对压在社会公众头上的医疗、教育、住房这“新三座大山”,消费者只能将已有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强制性储蓄”:经济主体储蓄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增值,而是为了应付未来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即使利率再低,也无法有效地撬动消费。1997—2002年,在中国经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陷入长达五年的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尽管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98%,同时还加征20%的利息税,依然没能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便是明证。
1.3 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悬殊,使得中低收入阶层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经济学中所讲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占人口极少数的高收入阶层有着强大的支付能力,但购买欲望有限;即使有,更多地则是通过国外进口高档奢侈品来实现,难以实现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推动;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支付能力,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富人拥有金融资金的66.4%,而20%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3%,从消费零售额看,2007年县和县以下10亿人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仅占GDP总量11.7%,而县以上城市3亿人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占GDP总量的25.5%,按人均计算,相差10倍左右。④除了城乡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巨大收入分配差距,一般竞争性行业与国有资产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目前中国基尼系数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2008年我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而且在人均GDP水平不到30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出现如此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还会造成低收入阶层甚至连自己最起码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因而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有可能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1.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过程中,以及消费环境的不安全也是影响目前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的过程中:从1980年代千元级的“老三件”,到上世纪90年代万元级的“新三件”,再转向目前几十万、甚至百万元级的住房、汽车。在社会公众的收入还没有达到新的消费水平的过程中,城乡居民必然会将手中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积累,从而推迟了即期的消费需求。此外,近些年,各大媒体先后曝光的一系列诸如劣质奶粉、劣质粉丝、假酒中毒致死事件,以及影响极其恶劣的红心鸭蛋事件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2002-2008年6年中经媒体曝光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食品安全事件高达17起。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出我们还能吃什么的疑问。事实上,食品安全事件仅仅只是中国目前消费环境的一个缩影而已。不安全的消费环境增加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风险,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打击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影响消费需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扩大消费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下转第43页)(上接第38页)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促进消费需求,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防止产生新的贫困人口,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通过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扩大农村低保覆盖率和保障水平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巩固和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完全有能力实行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发展战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及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和经济发展前景,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应当而且有能力实行以国内需求为主的长期发展战略。当然,以扩大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不要外需,而要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释:
①沈明高.弱外需 强内需的政策选择[J].热点,2008.20.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zxfw.gov.cn/07/02/19126.html.
③石国胜.八大民生 反腐倡廉最受关注[N].人民日报,2009-2-25(13).
④任玉岭.中国收入差距太悬殊导致内需难启动[EB/OL]. http://money.163.com/09/0316/06/54GNOLCS00251OB6.html.
参考文献
[1]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 三联书店,1995.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5]林毅夫.中国奇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闻潜.中国经济运行与宏观调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欧阳蕾(1979—),女,湖南郴州人,现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专业07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