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09年毕业生就业的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师,加强对高等院校毕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理论导入:职业指导的理论框架及意义
1.1 职业指导的理论框架
1908年,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波士顿建立了职业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并开始实施职业指导。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从此,职业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在大学里,职业指导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其提供职业信息,并对其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实践表明,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
其中最为著名的两种职业指导理论模式为:(1)特性—因素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指导三步法: 首先,评价被指导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特性);其次,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第三,个人与职业匹配,即在了解被指导者特性与职业因素的基础上,帮助被指导者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1]。(2)职业—人格匹配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71年提出了职业—人格匹配理论。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霍兰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和其所从事的职业都可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及传统型。通过职业—人格匹配理论,帮助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以及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前瞻预测,帮助大学生分析各类职业的性质,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工作岗位[2]。这两种模式都着重在于帮助求职个体寻找与其特征一致的职业,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职业的认知,在对应的职业环境中寻找合适的职业,使职业选择的方向性更强,并且更加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2 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1.2.1 职业指导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在于最低限度减少失业。失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演变为严重的政治问题,也势必会影响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康和稳定。职业指导的过程也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等精神意识得以教化和塑造的过程,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职业指导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实际状况,对求职者的求职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调配,从而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1.2.2 职业指导利于预测职业发展方向和教育结构的调整
通过职业指导对当今的职业模式、职业结构、职业活动内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的职业环境特点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有利于求职个体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求职行为方式以适应职业环境的要求。同时,职业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职业变动及其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及其专业构成,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结构的调整,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1.2.3 职业指导有利于求职者的个体身心健康及个性的良好发展
求职者的求职行为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情绪。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求职者正确地定位自我,选择职业及获得职业。在求职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对求职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会随之消失,伴随着求职指导的逐渐深入,求职者的心理满足感和愉悦感也会随着增加,从而保持了求职者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良好发展。
2.问题呈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2.1 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错位
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设置再不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记者调查发现,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口、部分专业盲目扩招是造成就业供需关系错位的主要原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一方面,该专业就业难,包括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在内的高校学生,非官方统计的就业率仅为六成;另一方面,中国计算机行业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2007年人才缺口已突破100万人。一位IT公司负责人说:“一些大学生学的东西在公司基本用不上,公司还须花较大投入再培训。”“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差”“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是部分用人单位对当今高校毕业生的抱怨和评价。同时,用人考核与学生就业在机制设置上的不配套也放缓了毕业生的就业步伐。
2.2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素养
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素质现状欠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知识掌握不足。据调查资料:北京专职职业指导师中,只有 12.9%的人专业背景可能与就业指导相关,其中管理类的专业背景较多,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所占比例较少;二是专职职业指导师人员过少,业务比较繁忙。据调查资料:目前,国内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者之比约为1∶15万,工作非常繁忙,无法留出时间进行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据调查,美国专职职业指导师与就业者的比例仅1:200,且被社会重视的程度也高,所以自学的时间和途径要高得多;三是形势分析能力不够。职业指导师研究分析就业市场和就业政策的能力必不可少,否则无法做出与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形势相适应的咨询和指导。目前多数指导师对于市场的分析预测尚能把握趋势,但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调查研究能力薄弱。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往往没有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意识。据调查资料,42.866%的职业指导师从没有参加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多次公开发表相关论文的人只有7.14%,显示出国内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研究方面的薄弱。
2.3 学校职业指导普遍带有滞后性和矛盾性
职业指导滞后性是指学校只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能顺利就业,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同时,许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由于目标缺失,学习的动力不足,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据报载:上海各个高校相继推出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测评,测试结果显示,不少在校大学生的性格、兴趣及至价值观与所学专业并不兼容,今后从事本专业方面的工作会遭遇很大困难。职业指导矛盾性在于:一方面职业指导要求根据学生的性格、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开展相适应的职业定向教育,另一方面又因就业形势压力而进行“先就业现择业”的功利性教育,使教育行为明显存在矛盾,职业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3.路径探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完善和创新之路
3.1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完善之举
3.1.1 构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加强,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构建科学的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 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活动中,必须在大学生入学伊始便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规划教育。为此,以就业指导为目的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坚持“全程化”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各有侧重,分步实施,形成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把具体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把静态的认知变成学生能够行动的能力,增长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才干。同时,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比如可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由招生就业处对各教学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初次考核,年终进行目标考核,并通报就业综合情况。以此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开展。同时还可把各专业的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的分配挂钩,最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结、考核评比、表彰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院整体就业工作的层次,推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力发展,从而营造了人人重视就业的良好氛围。
3.1.2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职业指导师资的缺乏是制约高校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瓶颈,因此职业指导师资建设应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各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组织他们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逐步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服务,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工作队伍。提高全校教师职业指导工作意识和技能,形成全方位关注社会需求的教育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在教师队伍方面建立职业指导导师制,使职业指导全员化、专业化。
3.1.3 及时掌握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对职业状况进行分析与预测
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与各种要素市场的发展相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牵涉劳动用工制度、公务员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还要相应地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退休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否则就无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要制定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打破地区封锁的职业信息、职业介绍机构、劳动仲裁机构等。只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机构,实行了相应的法规,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实际运作起来,也只有劳动力市场正常而健全地运作起来,学生才能进入市场公平公正地竞争就业。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供求信息才可能通过学生求职和录用的实际及时反映到学校。
3.2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之路
3.2.1 性别规划法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工作。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所以男女比例也呈现失衡现象,例如机电及数信学院的男生较多,而外国语学院的女生数量较多。因此职业指导教师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性别群体进行指导规划。
3.2.2 建立人力资源群
每年从特定院校毕业的学生数量较多,学生就业的渠道也各不相同,同时所从事职业也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特定院校的人力资源群,从群中及时了解市场及各个行业的就业行情等信息,并针对具体信息及时作出一定的反馈,从而为求职群体创造一定的就业环境。
3.2.3 头脑风暴法
学院应该建立一个职业指导联盟,联盟中的成员定期举行小型的碰面会,每一位职业指导教师在会上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群体对此看法进行评论和提议,从而在深层次上改善职业指导的传统的指导模式,以此来探讨可操作性强、具有实效性的职业策略。
总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职业指导教师要肩负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和激情,倾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汗水,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使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创职业生涯,实践人生价值,描绘锦绣前程!
参考文献
[1]王卓.论世界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走向[J].教育科学,2000,(2):59-61.
[2]王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77):36-39.
作者简介:王平(1963—),男,副教授,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