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改粉
〔关键词〕 教学方法;科学素养;激活;巧设;利用;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8(A)—0054—02
一、激活科学课堂,培养科学素养
1. 细心研读教材,激发学习兴趣。《科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一定要细心研究教材、教参,确定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流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大米、米饭和淀粉的特征进行了观察。然后在四年级下册学习《食物》的时候,教材又试图通过“吃”的问题,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其先通过观察静态的食物,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的均衡搭配,再通过对生、熟食物的比较,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直至发霉变质的过程,研究怎样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最后再研究如何理解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这几个环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吃”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对于学生来说,吃东西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所以探究热情非常高,尤其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吃剩的食物还会发霉变质时,更是情绪高涨,会争抢着发言。
2. 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自主探究。《科学》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编排的不同,采用自主学习、点拨引导、合作交流、实验演示、室外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动口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吃什么和还吃什么》一课中,我以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能告诉大家吗?学生各抒己见,学习兴趣大增。接着我又让学生讨论膳食搭配的问题,研究怎样吃才比较科学,而且营养丰富。学生通过动口说、动脑想,很好地合作完成了三餐的科学搭配问题。
3. 开放科学时空,培养创新能力。一堂民主、和谐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拓展思维。不过,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和物质材料,并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农村小学相对资源不足,因此,教师应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实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分组实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或材料短缺而放弃实验,更不能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失误而责备学生,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去室外实地观察,亲自获取信息和材料。
二、巧设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中的多数内容都能通过小实验、小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学《电》这一章时,我首先让学生调查了解家电的使用情况,并收集有关电的知识。接着从“点亮我的小灯泡”入手,让学生“用一根电线和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当学生们一次次使自己的小灯泡亮起来的时候,我又提出新的挑战:怎样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后续的学习:如何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然后再由学生合作完成点亮两个小灯泡的实验,并要求他们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有几种连接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连接?两个灯泡都亮了吗?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结果发现,要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就必须有更多的电线、更多的灯泡,而且,为使灯泡稳定,还必须要有一个灯座。学生通过亲自经历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活动,激发了他们对电学知识的兴趣,树立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利用网络信息,培养科学素养
随着远程教育网络的普及,农村小学的科学课亦可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以解决科学课中创设情境难的问题,丰富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我提前制作了课件,下载了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了解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再通过观看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使他们能逐渐指出地图上的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信息的热情。
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一些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素材,这样做,不但可以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满足他们的科学需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教学《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等章节前,可以让学生在野外找几朵油菜花,或收集各种各样的花带到科学课上。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花,再结合教材的讲解,使其了解和掌握花的特点,从而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的结构不同,最后分清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概念。又如教学《蚯蚓的选择》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捉几条蚯蚓,准备几个纸盒,以及一些干土和湿土。课堂上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布置一组学生把蚯蚓放入一个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另一组则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最后,我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确动物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助其了解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认识到很多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科学知识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将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本校的科学资源,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品质。
由于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懂科学,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因此,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情境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各种实验与活动,通过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方式,使学生既能学会知识与技能,又能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