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的意义

2009-05-18 02:41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迈克尔

罗 璇

摘要:笔者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混杂概念,分析亚裔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名作《英国病人》中的混杂现象:以作者本身及作品中人文化身份的混杂性,最终探讨出作品中混杂现象的文化意义,作者将自身具备的混杂身份投注到作品中人物身上,以身份的混杂投射文化的混杂,继而颠覆后殖民文化的统治地位,体现出其对后殖民文化的反抗态度与策略,其作《英国病人》对现代混杂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霍米·巴巴;混杂;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55-02

一、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

混杂性(Hybridity),也称为杂合性、杂交性或杂糅性。“杂合”(Hybrid)一词源于生物学,后被引用到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它指具有了发生交流双方的特点,但又是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了双方不可比拟的优点。混杂性理论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不可缺的一个概念,也是霍米·巴巴的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混杂性策。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对“混杂性”作出的界定是“在同一种语言的限度内所表达的两种话语的混杂,是时代、社会差别和一些其它因素分割开来,在同一种表述中相遇的两种不同的语言意识”。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巴赫金的阐释有相通之处。巴巴将巴赫金强调的内容总结为一种发声空间。在这一空间中。话语的双重性(而不是二元性或二元对立)的协商导致了一种新言语行为的产生。巴巴混杂性理论的核心就是“从中枢进行的海姆利克式施压。也即是说,从殖民话语的内部对其实行压迫,使之带有杂质进而变得不纯,最后其防御机制-彻底崩溃,对殖民主义霸权的批判和颠覆也就得以实现。”因此巴巴的混杂性理论相当于巴赫金思想在后殖民话语研究中的运用,即主张通过殖民双方的杂交协商出的新言语行为来进行颠覆行为,最终达到疏离权威基础的目的。再次借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即是在这种话语的混杂中,本地语言、文化不断地揭露殖民主义权力话语的片面性。殖民权利的后果被混杂化,殖民权利也即随之瓦解。

二、《英国病人》中的混杂现象

1、作者文化身份的混杂。

《英国病人》是亚裔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作者有着与霍米·巴巴同样复杂的混杂身份。翁达杰1943年出生在英国殖民地锡兰(1948年独立,1972年改称斯里兰卡)。在那里度过了十年的童年时光。斯里兰卡的殖民地属性必然性地印入了小翁达杰的人生记忆。11岁时他随母亲去了英国伦敦。并上完了中小学。1962年,他到达了日后的居住地加拿大,先后在天主教大学、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人多伦多约克大学格兰登学院教授英语文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两次荣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

据翁达杰自称,他既是亚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他的祖先是印度人、荷兰人和英国人。若以血统而沦,他更是多元的混合,完全符合一些评论家对于典型的后殖民作家的界定:“(他)是一个超国界的,而不只限于一个民族。他出生在过去的殖民地,文化兴趣在‘第三世界,在其他方面则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在写作主题和在政治上。又保持与某个民族主义文化背景的联系。”

因此,尽管翁达杰在加拿大生活了很久,他的思想仍然深深地植根于南亚次大陆的文化之中,对故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慷。这种地域上以及文化上的侨居实际上是后殖民文学经验的内核。翁达杰本人有很强的反殖民主义意识。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说:“大多数历史著作将那场战争描写为白人之间的战争,有意忽视亚洲人的贡献。我对此很反感。实际上。在那场战争中。印度次大陆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非常高兴基普·辛格(《英国病人》主角之一)的出现,在他身上有着我的经历。”

2、主人公文化身份的混杂。

虽然作品以“英国病人”命名,但实际上·那个遍体鳞伤的“病人”在作品中只是一种神秘象征的意象存在。他的激情、背叛、逃亡的记忆虽如炽热的闪电,烘托出了全书最华丽的高潮,但实际上,正如前文作者所言,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基普才是作者将自己安插于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育。在《英国病人》中,主人公原名基帕尔·辛格。基普是工兵的绰号,“这个名字与他密不可分,真是奇怪。”并且,正是这个名字,使“年轻的基普从此被人当成是一条英国的咸鱼。”(基普儿在英文中与腌鲑鱼谐音)。他是医院四个主人公之一,身份是信奉锡文教的印度工兵。在英军服役多年,并曾经师从一位英国专家,学习排雷技术。作为协同英军作战的排雷专家,他不得不出生人死为英军排雷。“虽然他是一个亚洲人,但在战争的最后几年,他已认英国人为父,像一个尽孝的儿子遵守英国人的规矩。”一度,基普甚至认为现代文明就是自人创造的。

基普恰如作者本人,出生在殖民地国家,却接受着白人教育。这使得基普的身份也带有明显的混杂性。基普起初在为英军作战的时候是个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排雷英雄。从基普的角度来讲,或许我们怀疑那只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职业操守。但当基普哥哥说“有一天我会看清一切。亚洲仍然不是一个自由的大陆,他厌恶我们为英国人打仗。”的反对声一次次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以及基普亲口承认“我们一向无法认同彼此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基普并未把所有英国人都看作侵略者,也不认为殖民行为全无积极影响,尽管他的生活和家庭实际上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可此时的基普甚至已经天真地、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融入了英国军队,融入了白种人的世界。

同时,他又必然无法忘怀自己的殖民地民族身份,他带着复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信仰,他无法掩盖的天性源头。他认为自己的技能得益于锡克教教徒的天分,只是自己又不很明确肯定那种自豪感:“他说锡克教徒一向对机械有天分。‘我们有一种神秘的亲切感……那是什么?‘互相吸引。‘对,互相吸引,我们和机器互相吸引。”只是这种自豪感甚至不及他对自己英国师傅的感情那样肯定。他只是将这种民族自豪感归结为神秘的,宗教的。在过去,爱人汉娜都可以意识到“她身边的这个人是个有魔力的人。他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长大成人,所以他可以转换效忠的对象,可以弥补失落的创伤。”

“边缘人”的名称是对基普的混杂性身份最强有力的注解,基普有家乡却没有根。只是他还被自己蒙在鼓里,蒙在他自己编织的白色幻梦里。直到后来,随着1945年美军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残酷的事实才打碎了他对自人文明的迷信,他看到了欧洲文明的崩溃。他终于意识到“他们永远不会向白种人的国家投掷这样一枚炸弹”。

三、《英国病人》中混杂性的文化意义

本来。东方和西方的概念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经验和想象的混合物,即东方和西方作为地域划分当然有其具体所指,但不能由此认定东方和西方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对巴巴而言,这些固定的本质主

义是不足以帮助理解文化身份等混杂性问题的。巴巴没有依据静态僵化的二元对立的两分法来考虑文化身份,而是去关注“文化接触、侵略、融合和断裂的复杂过程的机制”,用混杂性去挑战后殖民理论中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自我和他者、宗主国中心与殖民地边缘的严格区分。

《英国病人》着力表现的也正是这种文化的混杂问题。主人公基普充满矛盾的忠诚和他所归属的双重文化,正是翁达杰说明这些跨文化、跨种族的种种关系是不能用“是非”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或简化的有力佐证。基普血气方刚的控诉,宣布了他民族意识的蜕变、成熟。实际上也是翁达杰借基普之口所发的肺腑之言。觉醒的基普实际上就是现实的作者,作者在基普身上表达了一种自我认同,一种同种族的归属感。在基普身上,我们看到了翁达杰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证的文化本质特征:一个特殊民族,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由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而携带的边缘化色彩。

同时,作者也利用“病人”来混淆人们的视线,模糊人们的感官。作品中,“病人”的伤病摧毁了他的相貌,但也仅仅因为相貌被毁以致无法辨认。这个本缠着穆斯林头巾的纯东方人,就被纳入了西方世界。他的伤病只是摧毁了他的神经而并未彻底扭转他的意识形态,他并未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可是人们还是主观地给他带上了“白色面具”。一个“东方他者”在肤色不明的情况下,因为自身的传奇魅力恰巧迎,合了“白色神话”的口味,不赀吹灰之力就可成为一个洁白超人。这是作者的一个精妙创意;一个典型的兼具东西方身份的混杂人物,他的出现如同安置于殖民主义话语内部的隐形炸弹,随着“病人”身份的逐渐明晰,“白色堡垒”也自内部逐渐瓦解。

在处理民族和殖民问题上。翁达杰无疑采取了如上的模糊手段。同霍米·巴巴理论里所指出的,混杂性是是一种矛盾又模糊的新过渡空间,是与殖民地对殖民主义的霸权地位进行颠覆的一种策略的观点不谋而合。翁达杰着力表现的就是他所熟识的混杂,他将这一切盘结于殖民主义,进而对其采取根源性的消解。错综复杂的几个生命和几个国家因缘-际会地相聚于同一部小说,在纠结过程中,殖民进程和疆域扩张遭到挑战、攻击和轰毁。《英国病人》正是这样以高超的模糊手法,嘲弄了殖民者所建立的权威,以非本质主义的混杂性颠覆了殖民话语本身。实践了巴巴的混杂性理论,证实了“一个殖民地话语的一种问题化——它逆转了殖民者的否认,于是‘被否认的知识——进入了主宰性话语并疏离了其权威的基础”。

猜你喜欢
迈克尔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蝴蝶
神秘的呼噜声
我们是兄弟
瑞典:来自一个肉丸的报答
耍赖的彼得
摄影师的怪癖
《发展受阻》:荒唐之家求生记
不死之神
人性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