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义:打造中国第一个“琴的王国”

2009-05-17 01:45胡赛标
名人传记 2009年10期
关键词:胡先生鼓浪屿钢琴

胡赛标

2003年11月初,受澳大利亚广播电视公司ABC的委托,乔娜·帕克女士跨越重洋,到厦门鼓浪屿为钢琴家胡友义先生拍摄人物纪录片。这是ABC第一次为华人做纪录片。作为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世界知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倾资创建中国第一个、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和国际音乐界、艺术品收藏界不断升温、备受世人关注的名字。2003年,胡友义成为“感动厦门十位人物”之一,并被授予“厦门荣誉市民”称号。

祖籍中川 根植琴岛

胡友义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承启楼,1936年11月15日诞生在“音乐之岛”、“钢琴之乡”鼓浪屿。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把钢琴带进了鼓浪屿,先是在教会学校、医院演奏,后来习琴者越来越多;到20世纪中叶,全岛钢琴拥有量达五百多架,居全国之首。胡友义就是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长大的。

胡友义的父亲胡德开爱好音乐,当时上一节钢琴课学费昂贵,要五美元,但他很支持儿子学琴,还经常带胡友义到“三一堂”听钢琴演奏;母亲林碧玉是台北茶叶巨商的爱女,从小饱读诗书又诚奉基督教,喜欢唱歌、弹琴,出嫁时娘家就陪送了风琴。耳濡目染,胡友义从小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父亲为他买来一架钢琴,请名师洪永铭、庐宗奕、杨心斐教他弹奏。十多岁时,又送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就读,师从钢琴教育家李嘉禄、大提琴家陈鼎新教授等名师。20世纪60年代开始,胡友义到香港教授钢琴和演出。1965年,他获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赴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主修管风琴和钢琴演奏艺术。

游学欧洲 追琴澳洲

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各国游学、执教多年,对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其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搜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西文化艺术品,包括中国的古董、古家具,西方名家的绘画及其他艺术品,尤其对钢琴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钢琴是乐器之王。在一台台钢琴身上,都有不同时代文化艺术、工业技术的烙印,闪烁着设计师和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火花。

有一次,胡友义在一家英国博物馆,看到一台产于18世纪的立式钢琴,这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成果和艺术成就,而且标志着钢琴本身的革命成果——立式钢琴的诞生。“对,收藏古钢琴,用于将来对钢琴史的研究。”他一面翻阅历史,一面游历各地。他发现了近百年来钢琴“洋流”的走向:从意大利到德国、英国,再到北美、澳洲,而后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他意识到欧洲大陆是钢琴的故乡,但由于一战、二战炮火的威胁,许多历史名琴随着主人的脚步落户到澳洲。

要给钢琴安个舒适的家,否则,那些富有的人家是不会把“钢琴千金”下嫁的。胡友义、黄玉莲夫妇决定建一个钢琴博物馆,他们好不容易找到墨尔本的一座山,他们动用祖上留下的遗产,把整座山头买了下来。这里有原始森林,有山顶瀑布,而气候又较为干燥,正是珍藏钢琴的好地方。胡友义夫妇在这里建起了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俱全的“胡氏山庄”,成为他们的钢琴珍品王国。

求索珍品 爱琴如子

胡友义把对钢琴的收藏视作生命的一部分,而每台钢琴的收藏,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74年,胡友义在一个拍卖会上,收购到第一台古钢琴,并因此结识了一批修理钢琴的专家,为他后来收藏古钢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契机。古钢琴大都为孤品、绝品,而胡友义还要求是“善品”、“极品”,即保存完好,宛如新品;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没有瑕疵,音色丰满。这就难之又难了,其天价难估,有时并非有钱就能买到。

有一台1866年美国制作的齐克领钢琴,是世界上最大、音量最响的四角钢琴,当年美国总统林肯所使用的钢琴,就是这种品牌。由于体积过大,不适合家庭使用,1880年之后,这种钢琴就不再生产,仅存的琴就成为稀世珍宝了。恰巧,澳大利亚一位有英国贵族血统的富人,拥有一台齐克领钢琴。他去世之后无人继承财产,这台钢琴被拿到拍卖会拍卖。胡友义先生以相当于一栋二百平方米的房子外加一座花园的代价,把这台钢琴买了下来。

20世纪70年代初,胡友义从朋友口中得知有人藏有一架产于1875年的“斯坦威”演奏琴,曾任波兰总理的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在澳洲开演奏会时弹奏过此琴。胡友义费尽口舌,依然无法说动该琴的主人放弃他的心爱之物,万般无奈只好作罢。二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淡忘了此事。琴的主人不幸病故时,钢琴也将被拿去拍卖。而第一个将此消息告诉胡友义的人就是当年的那位朋友。胡友义激动不已,连夜乘飞机赶去,完成了他魂牵梦萦二十年的夙愿。

胡友义、黄玉莲夫妇没有孩子,这些钢琴就是他们最宝贝的儿女。他们与钢琴朝夕相处,珍爱有加,把爱心都融进了琴里。墨尔本夏季气候炎热,白天有时气温高达四十度,可一到夜晚,骤降至只有二十三四度。急剧变化的温差,有损钢琴的声板。胡友义夫妇就像照顾初生的婴儿一样,细心地为一台台钢琴盖上毛毯保温。冬天,湿气浓重,又要整天开着暖气,以驱散湿气。胡友义夫妇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钢琴进行保养、除尘、上蜡、调音、试弹……因为担心这一架架娇嫩、庞大的钢琴在搬运过程中发生闪失,他和太太虽然已年近花甲,还是亲自监督工人进行搬运工作,甚至在箱子上面写上各种警示性标语以引起搬运工人的注意。有一个细节很是动人:一次,胡友义从澳洲带回一批钢琴烛台和油灯。他一下飞机就前往钢琴博物馆,没等人把干燥的棉布拿来,就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西服袖子擦起满是铜锈、银锈的灯盏。而钢琴们也似乎都有灵性,纷纷昭示它们的风采,突显它们的性格,展现它们傲人的美色。 “胡氏山庄”的藏品主要收集地在“世外桃源”澳洲,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琴无形中得到最好的保护;加上胡先生游历了世界各国,能以开阔的胸怀、广博的识见来取舍搜集,自然不同凡响,品位极高。这些钢琴,说一台台价值连城,并非过誉。

魂萦故土 琴归家乡

胡先生具有一世琴缘,毕生乡情。对钢琴艺术的痴情和对故乡爱的刻骨铭心,似乎是他此生的两根主弦。

1998年,胡友义夫妇与鼓浪屿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鼓浪屿出地,胡友义出琴,十年中博物馆门票收入除部分用作钢琴的保养、运输外,其他归鼓浪屿所有。十年后,全部钢琴捐献给国家。当最后一台钢琴搬出家门时,胡友义急匆匆地给在香港的老同学庄永忠打电话,略带伤感地说:“钢琴全都搬走了。这些钢琴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有时半夜也要起来弹琴诉心曲,如今,孩子们一个个都飞走了,琴去楼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2000年1月8日,中国首家、世界罕有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在风光秀丽的菽庄花园“听涛轩”开馆了。听涛轩原是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占地四百五十平方米,依山傍海,居高临下,琴声乐韵伴着海涛潮声,另有一番情趣。瞧,胡友义、黄玉莲夫妇打扮得特别漂亮,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温柔敦厚,他们在为远嫁的宝贝千金举行隆重的婚礼哩!胡友义先生声情并茂地说:“不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来自各国、各地的来宾,都看到了他那激动的泪花在阳光下闪烁。

胡先生还特别把自己的好友、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杰佛理·托萨,请到厦门举行专场钢琴演奏会,他特别演奏了胡先生亲点的两首歌曲:《鼓浪屿之波》和《我爱你,中国》。那令人回肠荡气的旋律,叩击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胡友义情不自禁地合着拍子唱了起来:“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从台北来的钢琴制造商郑伟烽先生抚着钢琴键盘,热泪盈眶,用闽南话一字一顿地说:“我们都说着同一种语言,我们都有同一个心愿,要让全世界的人羡慕我们!”

2001年1月8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建馆一周年纪念,胡友义夫妇又特地从万里之遥的澳洲飞了回来。他们同时带来三大箱五十几对钢琴烛台和四盏油灯,一下飞机,顾不得住进酒店,就马不停蹄地带着这些稀世珍宝奔到钢琴博物馆。胡友义先生首先试琴,听到一台台钢琴的音色纯正,他这才放下心。接着,他与工作人员一道,把油灯、烛台一一安装到琴台、墙柱,点燃蜡烛、油灯,古钢琴与古灯烛交相辉映,十分典雅,十分浪漫。胡先生花了几个月时间,把每盏油灯、每支烛台都用布擦得又光又亮,有的烛台一擦就是十几小时。有人建议他用机器抛光,他认为那样会失去真实感,还是自己动手用布擦好。对钢琴博物馆的事,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他才坐在地上,伤心地擦起眼泪来。因为他慈爱的妈妈前几天去世了,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出殡后的第二天,他就动身飞往厦门了。他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在他的兄弟姐妹中,母亲就相信胡友义是唯一会在节日里陪伴她的,因为他有那么多的宝贝收藏在澳大利亚。每年圣诞节,兄弟姐妹们都要和母亲一起过,谁迟到了,母亲就会一遍遍地叨念。可是1999年圣诞节前夕,为了将收藏几十年的钢琴运到家乡鼓浪屿,胡先生第一次撒了谎,电告母亲,家里来了客人,不能同她一起过节,请母亲原谅。2000年圣诞节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去看望他的母亲,母亲微笑着告诉他:“我儿子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把自己的宝贝都送给了家乡,我为此感到骄傲!”胡先生说,没想到我做的一切母亲早已知道了。慈祥的母亲,最理解儿子的心,她的鼓励使儿子力量倍增。他想起母亲临终时的微笑:“啊,妈妈在天国为我骄傲!”

2001年4月20日,胡友义与鼓浪屿园林管理所签订了钢琴博物馆二期合同,再献出四十台不同年代的世界名琴。管理所决定将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的“蛇岭花苑”作为二期馆址。2001年11月15日中午12点,胡友义亲自压阵,将家中珍藏的四十台名贵的钢琴和四块钢琴琴弦板,从澳大利亚运抵鼓浪屿。二十多辆板车载着钢琴与配件,排成一字长蛇,浩浩荡荡进发,不少居民和游客目睹了这一壮观情景。这一天,是胡友义六十五岁生日,他选择这一特殊方式庆祝自己的诞辰。鼓浪屿管理所决定,把“蛇岭花苑”与一期馆舍“听涛轩”连接起来,使展馆面积扩大到将近一千平方米。胡先生亲自动手设计,让它成为中国园林风光与西方皇家气派相结合的展示厅,在这里组建“钢琴俱乐部”,与音乐学校合作,让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有经常练习和表演的机会;让有兴趣的参观者可以试弹,分享钢琴和音乐所带来的欢乐。“这也是一项世界纪录呀!”说着,胡先生快乐地笑出了声。

2001年12月22日,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二期新馆开馆了。胡友义夫妇都高兴得不得了。遥想当年,他去香港浅水湾游览,赞叹这里的美景。陪同的同学告诉他,周恩来总理访问日内瓦时,也赞扬那里的风光很美,可瑞士官员却说:“我到过贵国的鼓浪屿,那里的风光更美。”这个故事成为胡先生一生的骄傲。从那时起,他就梦想着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带回故乡。胡友义说:“今天,我年轻时代的梦想开始实现了。我要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比日内瓦更美的地方就是中国的鼓浪屿!”真的,钢琴博物馆突出了人与自然、音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让参观者陶醉于海天一色的迷人风光、世界名琴的艺术魅力和对优美旋律的无限遐想之中。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用十分钟时间,现场直播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新馆开馆的盛况。这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现在播报》等主要新闻栏目,前后共六次报道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这些报道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为了使钢琴博物馆藏品更齐全、更权威,胡友义穷其心力和财力,天天关注媒体信息,跑拍卖行,拜托朋友……他要挑选的不仅仅是百年名琴,更要反映钢琴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一面,成为世界上唯一用实物表现钢琴发展史的博物馆。

2005年8月10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又拥有了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钢琴长廊。这条钢琴长廊依菽庄花园后门一条四十多米的阶梯长廊而建,它的诞生源于胡友义先生的奇思妙想:琴廊用通透的玻璃封闭住,共摆放十四架钢琴,每架钢琴看上去都像安放在一个独立的琴房,琴房由高向低,蜿蜒错落,主要展示各国不同风格的琴室装饰艺术。

名琴荟萃 钢琴史书

人们跟着胡友义缓步走进博物馆大厅,似乎走进了钢琴王国,更走进了胡先生的情感世界。他如数家珍地向人们介绍:

——这是克莱门蒂钢琴,是“古钢琴之父”克莱门蒂(1752—1832)于1810年制作的。此琴的声板是木制的,体积较小,相对的声音也较小;为了扩大音量,它的体积增大了。这台琴原来是我的好友卢本收藏的,后来,转手于一位澳大利亚收藏家。为此,卢本后悔了二十年。去世前,他向我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希望我能有机会珍藏这台琴。经过多方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

——这是科尔门钢琴,1862年制作于英国伦敦。钢琴长八尺,直弦,声板镶着镏金花纹,仔细瞧瞧,这花纹还是模仿我国明代著名的铜香炉宣德炉的图案制作的,色泽多么美观!

——这是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价值昂贵的全自动“海那斯”名琴,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逼真地弹奏出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成为博物馆的背景音乐,与鼓浪屿的拍岸涛声相伴……

随着胡先生的讲解,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在阅读一部世界钢琴发展史,在享受人类文明的硕果。胡友义一生收藏的产自世界各国的九十九台钢琴,外观典雅、古朴、厚重,散发着“乐器之王”从内到外矜贵完美的魅力,让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成为世界上唯一用实物来表现世界钢琴发展史的“教科书”。参观一次钢琴博物馆,等于浏览了一遍世界钢琴发展史。

站在一旁的胡太太说:“这些钢琴放在这里,真是物有所值。鼓浪屿被称为琴岛,又是胡先生的故乡,让这些钢琴落户于此,是我们的心愿。这些钢琴犹如我们的孩子,我们会经常飞回来看看他们。”说到这里,胡太太莞尔一笑,开心得像个小姑娘。

琴岛地标 璀璨明珠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宾客三百多万人次。许多人在惊喜、激动之余,挥毫留下了发自内心的赞语,使留言簿已达厚厚的一百多册。

人们都说,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珍藏的钢琴,价值连城;而胡友义的爱乡之心,更是无价之宝!2004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一行参观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在1913年德国制造的利柏钢琴前,他们驻足聆听展馆人员演奏的《鼓浪屿之波》。吴官正对胡友义倾注心血创办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表示赞赏:“你的爱国精神,我非常钦佩,这就是陈嘉庚精神!”在合影留念时,吴官正请胡友义站在当中,他和夫人站在胡友义两侧。

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家杰弗里·托萨说:“我以我的朋友为荣,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礼物献给了中国!”

(注:承胡友义先生并厦门胡以按先生提供资料,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刘晨芳)

猜你喜欢
胡先生鼓浪屿钢琴
鼓浪屿
胡先生
胡先生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纸钢琴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