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海
自1977年从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至今,胡春萍老师经过三十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她认为,上课时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充分去思索,去体会,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大胆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充分进行讨论交流。而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和课堂生成情境,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与学达到最佳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对问题成因提出的猜想各不相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相同,所用的实验器材就不能统一,仅仅依靠学校实验室配备器材很难满足探究实验的需要。对此,胡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经常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实验器材,还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制器材,较好地弥补了学校实验仪器不足的缺陷,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物理规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胡老师让学生用易拉罐和薄纸制成暗箱观察小孔成像;在学习平面镜的应用时,用纸盒和小平面镜做成潜望镜。生活中常见的空饮料瓶也可以做许多实验。胡老师教学生用空饮料瓶探究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在饮料瓶侧面不同高度扎三个直径约1mm的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灌满水。演示时将瓶正立举高,水便从小孔喷向地面,发现最下边的水流喷得最远,说明同种液体越深压强越大。这些小实验器材简单,学生随手可得;操作容易,适合各种层次的学生;新奇有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明显,能直观地说明物理原理和规律,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她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在讲授《认识浮力》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新授课型时,胡老师则一改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万吨油轮在海面航行、人躺在“死海”上看报纸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之后,她为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小木块、乒乓球、小气球。让学生利用这些器材,通过动手实验去感受浮力的存在。在学生初步认识浮力之后,胡老师又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一块卷成团,一块捏成小船,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两块橡皮泥的情况。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捏成小船的橡皮泥受到浮力的作用,卷成团的橡皮泥受浮力的作用吗?之后,学生通过讨论,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最后,由学生实验中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及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应用课,她则先将学生分组,给每个小组定好学习的主题,让各个小组先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用幻灯片或课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一个小组完成一个知识点,讲一个问题,然后由另一个小组进行总结。整节课都由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自己去发挥,教师只是在关键地方去点拨一下。除此之外,胡老师还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学了惯性这个物理知识后,让学生应用到体育的跳高、跳远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学了物态变化后,就可以解释冬天常见的嘴出“白气”的现象,吸盘可以悬挂很多重物的现象(大气压的作用)等等。这些跟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而对于测试卷讲评课这一类型的课,胡老师抛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讲评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在试卷发下后,她先把这次测试情况进行全班通报,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试卷错误的地方自己纠正。若纠正不了,就与前、后座同学交流纠正。还解决不了,就把问题记好,待全班各小组基本上都做好后,再把本小组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组帮助解决。其他小组不能解决的最后由教师分析总结点评各小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评出最佳小组,给予表扬。这样的课,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胡老师总是能用自己强大的亲和力,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她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她从多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让每个同学都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她从不批评任何一个回答错误的学生,哪怕那个学生回答得很幼稚,她都是以慈母般的关怀去鼓励学生,让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感觉到一股温暖,从而没有任何的顾虑,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胡老师,仍在辛勤地工作着。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改变的只是她的容颜,而不变的却是那颗对教育事业的炽热之心。手下毕业的学生一届又一届,而胡老师的教育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