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芳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改革开放以来,从这里走出了诸多高素质的人才,这得益于其良好的文化教育。罗城的文化教育是引人瞩目的,特别是仫佬族、教育发展迅速。重教是仫佬族人的传统,以仫佬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罗城中学俨然成为了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罗城中学创建于1938年,目前,学校设有30个教学班,有学生1800多人,其中仫佬族学生有1600多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0%,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以民族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罗城中学从本区域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又吸收了先进地区的教学成果,逐渐形成了以“夯实基础,着眼发展,开启智慧,优化个性”的理念为指导的办学模式,为发展仫佬族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年来,罗城中学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今,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罗城中学的校园面积达4262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559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8.4平方米,教学用地达9574平方米,运动场用地达13778平方米,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另外,学校还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建设有多媒体教室14间、电脑室1间、理化生实验室各1间,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设置了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和图书室(藏书47406册)。功能多样化的教学设施充分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罗中人希望可以推动新时期的民族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他们深知,要实现这一愿望,仅仅依靠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罗城中学特别注重仫佬族民族特色教育。如今,罗城中学开设有9个仫佬族民族班,生源主要来自全县10个乡镇农村。为了保证民族班的教学质量,学校精心挑选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仫佬族教师担任民族班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民族班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民族班的教学非常注重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特别培养学生将吃苦耐劳、朴实坚韧的仫佬族民族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光大。在罗城中学,仫佬族学生还能享受到很多的优惠政策。民族学生可以免费在校住宿,每月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他们在校的食宿费用基本上不需要家人操心。有的孩子求知欲望特别强烈,学校就为他们发放借阅各种学习资料的优先卡,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使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受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发展仫佬族教育,没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只能是空谈。因此,罗城中学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罗城中学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69人,高级教师15人,国家级B类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C类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8人。这些优秀的教师从哪里来呢?首先是校内竞聘。多年来,罗城中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上课机制,各科教师就班级课程优化组合,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进行业务水平教学成效评价,激励教师上进,鞭策落后,使得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脱颖而出。其次是引进人才。学校每学年都会面向全县各中学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外来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校内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学校每学期还派遣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让教师们把先进的经验带回来。
罗城中学还狠抓教学质量。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着重推行教学质量和岗位职责两结合的制度。学校每学年都制定有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由教务处组织人员对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情况进行定期的抽查,同时,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作评价,并将抽查结果和评价总结公布于众。学校相关部门还要就反馈的信息找相关教师谈话,了解情况,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学校积极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教学科研活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成果显著,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1个,学校教师所撰写的课题论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04年以来,罗城中学有教师3人荣获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师撰写论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国家级奖28人次,自治区级奖107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106人次,自治区级奖569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优秀奖”、“全区交通安全学校”、“自治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2005-2008年度市级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00-2008年全县中小学校常规管理优秀学校、2009年河池市优秀学校。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