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芳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最令语文老师头疼的是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是写作文。为了克服这令人头疼的“顽疾”,我们语文老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写作源于生活
一到作文课,不少学生头皮就发麻,嘴咬笔头眼瞪天花板,半节课也写不出三句话。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我们先来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段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用“看护妇”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用“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把雪草相问的静景写活了,用“害了羞”的拟人手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娇美的情态。为什么老舍先生能把雪后初晴的美景描写得如此逼真呢?是因为作者把生活作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二、多读多思。迁移运用
农村学生的阅读资料较少,再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平时很少有课外阅读,造成写作素材的缺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提倡多读书。为此,我在班里设置“读书角”,设有《中学生》、《中学生作文报》、《中学生语文报》、《半月谈》、《世界博览》、《少男少女》、《科学小品》、《演讲与口才》等各种报刊。除了让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外,我每周设两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一定要认真地读,仔细品味,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字句里边蕴含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结构层次等。读透了,读熟了,该记住的东西要记住,该学着用的词和句子就要自己写一写,用一用,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了迁移,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说写结合,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生活实践中天天使用,而“写”则较少。因此,在作文训练时,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表达的内容先说给别人听。这种作法开始做时很难,但只要坚持,成效是很显著的。我教学作文时,让学生在构思好后,找老师或作文好的同学当听众,大胆说出来。写成文后又请他人指出用词不当或句子表达不通的地方,帮助修改。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每周还可利用一节课进行演讲比赛,或讲故事比赛,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通过“说”和“写”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四、多加鼓励,精心指导。让学生乐于作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写好作文,莫过于让他们乐于作文。乐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写作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作文训练中,各方面都达到要求的作文毕竟是少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达到本次作文的主要要求,就给予充分肯定。如我曾有个学生叫王文,平时最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就抄范文,考试就抄阅读文段。在一次题为《童年趣事》写作中,他却写了《我的妈妈》,其中有一个句子写妈妈的手,他是这样描述的“妈妈的手很皱,像松树皮。”我在班上表扬了他,说他能抓住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特征来写,很好。得到老师的表扬,王文的写作热情大增,每隔两天就拿日记让我修改。我和他面批日记,并表扬他,鼓励他。半个学期后,王文能按单元要求写作了。期末考试,他的作文得了良好。由此可见,多表扬学生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和创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另外,多给学生提供发表作文的机会也同样重要。每次作文后,我都选出一些好习作,推荐到校刊《雨荷》上发表,推选好的文章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作文比赛。同时,在教室创设作文专栏,把优秀习作或有进步的作文贴出来,把用得好的词语和句子也贴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创作,积极创作,让那些貌似“疑难杂症”的作文变成“小儿科”。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