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话悲剧审美对儿童的震撼力是极其强大的,它是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美或是乐观昂扬的精神来体现悲剧美的精神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格调高昂。对儿童文学和童话来说,或许更多的不是采取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主要是通过悲剧来展示一种崇高悲壮之美,体现一种精神的力量,给儿童以心灵的震撼。所以,实现童话悲剧审美对现代儿童人格塑造十分重要。同时童话悲剧审美在儿童素质教育中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童话悲剧 审美 震撼力 素质教育 意义
儿童没有不喜欢童话的,童话的根在童心,童心的花是童话。童话,滋养着一颗颗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心;童心,编织着一个个充满幻想、充满期待、充满阳光鲜花的童话。长期以来,童话为儿童情感熏陶、审美能力培养、心志锻炼等方面提供了极丰富的材料库和高效的方式方法。童话内容丰富多彩,审美形式多种多样,其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人来到世间之后,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与情感有某种天然的投合,然而这种投合所形成的平和宁静不可能保留很久,必然会被复杂的人生社会所冲破。与其消极等到客观环境来冲去,还不如恰如其分和不失时机地给予儿童一些悲剧情感的教育,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儿童的承受能力。这种承受能力的标志并不单单是指经得起悲哀恐惧的刺激,更主要的是在审美体验中分清好坏,辨别善恶和鲜明的爱憎情感等。所以,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应该让儿童尝一尝,让儿童的诸种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尽管儿童文学的总格调倾向于欢快明朗,但也并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为生活中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悲剧是再所难免的,即使儿童生活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表现悲剧、怎样表现悲剧。对儿童文学和童话来说,或许更多的不是采取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主要是通过悲剧来展示一种崇高悲壮之美,体现一种精神力量,给儿童以心灵震撼。
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童话中最具典范意义的悲剧童话。这两部童话都写得极美。《海的女儿》中“小人鱼”为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王子却混然不觉,最后在为爱而作出的生死抉择中,“小人鱼”又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愿让自己化为泡沫。这里“小人鱼”的悲剧命运被尽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爱献身的纯洁、高尚的精神品德,表现出美学理想的崇高境界。同样,“快乐王子”也是为爱而献身,只是他是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这里突出的也并非是“快乐王子”的悲剧命运,而是“快乐王子”善良、高尚的美德,以及为爱而献身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表现童话悲剧理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悲剧审美的震撼力是不可估量的。
又如英子的短篇童话《到非洲去看树》就是一篇特别富有浪漫幻想色彩的悲剧作品。小企鹅代代,生活在终年冰雪覆盖的南极,除了冰雪,它想象不出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史密斯船长关于树的一番话,激发起它到非洲去看树的愿望,而且是那么强烈与执著。终于有一天,它把自制的“果树号”冰船推入大海,带着美好的理想,朝着非洲方向漂去。作品并没有写出结局,当然,聪明的小读者都不难猜测它必然会有悲壮的结局。事实上,小企鹅永远也到不了非洲,永远也看不到非洲的许许多多的树,因为小小的冰船根本承受不了汹涌大海的冲击,离开南极逐渐上升的炎热气候,也足以让梦想如冰雪般融化。但小企鹅代代不懂,它心中唯有那美丽的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梦想的无畏与执著。正因为如此,它才什么都不顾,什么都敢做。哪怕它终究失败了,儿童仍然会为这种精神所感动所赞叹。当代代推下冰船,最后一次深情地回望它所热爱的家乡,让心中的理想伴它远航时,儿童感受到的决不是荒唐可笑,而是一种感动,一种对理想信念执著无畏的感动。
童话有时候也表现一些儿童生活中的悲剧,其表现更是采用弱化悲剧结局、注重情感与精神境界的渲染。这一点在幼儿童话中特别突出。比如谢华的幼儿童话《岩石上的小蝌蚪》就是以其悲剧美的心灵与情感的巨大冲击波震憾着小读者,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烈日下,两只被小男孩遗忘在岩石洼中的天真可爱的小蝌蚪,在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曾答应来带它们离去的小哥哥,但粗心大意的小哥哥居然把这事给忘了。然而,信守诺言的小蝌蚪却在烈日下的苦苦等待中渐渐死去。作品紧紧围绕着两只小蝌蚪命运的悬念展开,先是来自岩石老公公的关怀,既而是小花狗的冒失与关切,然后再是大花鸭愿意帮忙,然而为了遵守诺言,小蝌蚪都放弃了,最后的结局尽管令人非常伤感,然而作者却把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美。作者并不为小蝌蚪的死竭力渲染一种悲哀的氛围,而是极富情感地描写了小蝌蚪美丽的梦,着力衬托出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意境,从而使悲剧不“悲”,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小蝌蚪信守诺言,忠于情谊的纯真、善良的品格,近于痴情的等待,给小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小哥哥的粗心、失信也很真实,因为生活中的孩子就是这样,常常会粗心大意顾前不顾后,他们往往是无意犯错,是可以原谅的。正因如此,才更能激起小读者对小蝌蚪悲剧命运的同情,在心灵上受到震撼。
我们不难看出,悲剧童话并不强化悲剧残酷性与悲哀性过程的描述,而是给人心灵上造成的强烈的恐惧感和悲痛感而受到的震撼,它是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美或是乐观昂扬的精神来体现悲剧美的精神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格调高昂。应该说儿童读者还不具有真正能消解悲剧美学的丰富含义的水平,但这也并不能阻碍他们对悲剧作品的欣赏和基本层次的理解。为满足这一审美的需求,儿童文学采取的变通手法,即是尽量弱化悲剧的悲惨过程,体现主题所显现的崇高美的精神境界,和寓涵的生活哲理。如《海的女儿》、《快乐王子》、《到非洲去看树》、《岩石上的小蝌蚪》等等,即使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作家也尽量把它写得非常唯美,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小女孩在除夕的夜晚冻死、饿死在距烤鹅橱窗咫尺之遥的街头,但她却是在美好的希望憧憬中死去的,在美丽的天堂,她是那么的幸福、快乐!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激发起小读者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
童话悲剧审美在儿童素质教育中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文教育必须通过童话审美教育为重要途径。通过悲剧性文本阅读与体验,儿童于悲剧强震撼中更能感受“人类有价值的东西”而自我教育和升华。
一、童话悲剧审美可以对儿童实施悲剧刺激,激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和赞赏,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和憎恨。《海的女儿》中的面目可憎的巫婆对人类美好和生命无情的掠夺,儿童对此的憎恶情感是十分鲜明的。而《快乐王子》中,王子铅做的身体却流着眼泪,儿童则通过成人中介体会到他的智慧。在悲剧审美体验中,儿童不仅培养了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逐渐培养其逻辑思辨力,极有力地培养与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童话悲剧审美往往是与喜悦、快乐、赞赏等审美体验相伴而行,使儿童体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丰富的情感世界,既得到美感熏陶,又承受挫折磨砺。在起伏跌宕的情感体味中感受社会和人生。《海的女儿》和《快乐王子》应是良好范例,体验着海公主的快乐和悲伤、快乐王子的责任和沉重,儿童感受他们的人生并随他们的悲剧命运承受着挫折和悲哀。当儿童完成阅读时,也就完成了一次丰富的人生体验、性格的坚韧塑造。
三、悲剧的产生往往来自对抗和冲突,因而童话的悲剧审美往往使儿童在体验对抗和冲突时充分感受由不同个性组成的人物关系。有人认为:《快乐王子》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人的存在是主体间性的存在……这种建构所以可能是因为全人类的心灵深处存在一种童真的质素,这种质素在孩子那里是天然的,在成人这里是可以还原的”。孩子在典型体会中感受到人类天性的美好,并天然地维持和发展这种美好,正是作家的本意和童话对人类童真和文明的传承教育和现代体现。
四、童话悲剧审美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反思悲剧成因。如海公主与快乐王子的死,儿童痛苦感受他们的痛苦,在情感疼痛中体味真善美的崇高与假恶丑的罪恶,其道德感、正义感、社会使命感会逐渐产生和增强,在反思中得到熏陶升华,这就是人格力量孕育的开始。
有人认为,悲剧的血淋淋和沉重压抑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面对现代社会的强压力、强竞争,悲剧审美会让儿童更增压力。但是,西方的原创童话直接是现实的悲惨真实的反映,安徒生认为“孩子是坚强的”,第一次把粗糙的民间原创童话审美化表现,才出现了一大批美丽而震撼的悲剧作品至今撼人心魄。如果说现代儿童不能承受悲剧审美之重,但为何孩子们对血腥游戏、恐怖故事钟爱有加?除了猎奇、冒险、刺激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承受力和勇敢坚强的品质决定。那么,与其让孩子们放任自流地沉醉于游戏与鬼故事等血腥与恐怖中,不如通过童话悲剧审美磨砺、提升和完善。
“悲剧通过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这种震撼的力度往往要比其他审美方式强烈得多。”悲剧审美是从悲哀、怜悯、惊惧等形式开始的,常常以沉重压抑的情绪施加影响,使接受者惊异震撼而产生景仰和赞赏,并得到宣泄、净化和提升。海姆·金诺特说:“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忧愁和哀伤的权利,在他所爱的生命死亡时,他应该悲伤,这样孩子的道义感才可以加深,品格才可以提高。”所以,实现童话悲剧审美对现代儿童人格的塑造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赖新元.21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M].台湾出版社,2001.
[2]刘小东.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2000,(1).
[3]李红叶.论安徒生童话“儿童”精神的流变[J].娄底师专学报,2002,(1).
[4]刘以林,张文珍,冯克诚.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品格素质的教育与培养[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32-39.
[5]杨旦云.素质教育背景下童话的功能与意义[J].语文学刊,2005,(8).
[6]李英.用安徒生的作品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J].青海教育,2005,(7).
[7]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杨华芬 四川江油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