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技能教学方面,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却将文化课教学放在了边缘位置,尤其是语文课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随意压缩课时甚至取消语文课教学,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降,使其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发挥语文课程特有的教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现实需要,实现语文课的实用性功能
不会用普通话交流,无法有逻辑地进行表述,不具备基本的实用性写作技能,错字连篇,书写潦草。这些是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语文能力差的具体体现。因为语文能力差,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闹一些不应有的笑话,有的甚至因此不能顺利就业。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中职语文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很多人眼里,中职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语文不过“副课”而已。既然是“副课”,自然用不着花费太多气力。这种做法的实质在于急功近利地追求眼前利益,将学生当成了流水线上做工的机器,忽视了他们作为人还有沟通与表达的基本需要。二是教无定法,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得不到训练。中职学校的语文课该怎么上?这是一个让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细读慢研不行,照本宣科不行,蜻蜓点水也不行,中职语文教学似乎找不到一个让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好办法。造成这些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其实,如果能立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将一些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的内容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用”“够用”为原则,想方设法加强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训练,中职语文教学还是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能掌握2000多个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能比较有逻辑地进行表述,能写一手比较工整的钢笔字,能完成基本的实用性写作,这些是能检验这个“效果”的标准。
二、立足社会需要,实现语文课的德育教化功能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些学生不光学习差,纪律也差,是名副其实的“双差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等在诸多方面均有让人不能满意的地方,社会公德及法制意识的欠缺也让人感到担忧。
政治课、道德课在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德育教育模式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德育之外,承担着“传道”义务的语文教学实际上也能对促进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职业道德发挥作用。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等各个方面。对中职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所传达出的思想信息尤其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追寻文章蕴涵的哲理,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趣,感受其对人生的感悟,明白人与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感染学生,为学生接受,重塑学生精神世界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同时,语文的这种功能还能强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的职业道德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意识。
三、立足学生未来,实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不是培养会工作,能赚钱的工作机器。一个不具备基本审美能力的人不能算作“高素质劳动者”。对中职学生而言,有效地接受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使他们在懂得基本的道德准则之外能够更高层次地感受生活之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其他教学目的之外的教育,既不能将其作为简单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也不能使之成为机械的专业技能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它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达到引真、启善、怡情、明理、开智的效能,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除了理性的认知之外,更能感性的体验。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是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在个别学校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陶冶心灵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融事理于形象和情感之中,将美形象具体地浸润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具有春风化雨般的神奇作用,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以上三个方面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是科学、合理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中职语文,也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中职语文教学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中职教育的发展之路也才会随之拓宽。
(左显辉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峰职业中专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