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在中职语文课堂的应用

2009-05-13 08:34李建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班级

近来,教育界常引进国外各种教育理论,其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实施的“因材施教”思想足以涵盖这些理论。

《论语》里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一种主张,马上就去做,可以吗)?”孔子对子路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了就去做呢)?”而对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听了马上就去做)。”公西华觉得奇怪,问孔子为何答案不同。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遇事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子路性格逞强,处事不够严谨,所以我要他多问问别人意见,三思而后行)。”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的教学思想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让“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在中职校,面对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而个性特点不尽相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在当前状态下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下面结合语文课堂特点,谈谈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一、对于基础好的班级,设计创新的、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在中职校,总有少部分班级整体素质较高,课堂比较好控制,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反应也比较积极。这样的班级是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能提高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比如,在新生初入学时,提出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口才训练的计划。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看稿演讲、背稿演讲、即兴演讲三个层次。

在素质较高的班级,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每节课都能紧凑地进行,很快,第一轮就结束了。在第一次演讲中,学生大部分做了准备,但会有紧张情绪,表现为说话语调快,音量小。他们在互评、自评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第二轮演讲中,大部分学生能有所纠正,能够大方面对全班同学,不再用材料遮住自己的脸。第三轮演讲,用抽签的形式,进行即兴演讲,很多学生能够在3-5分钟之内打好腹稿,举手要求进行演讲。

让“说”促思维训练,不仅在课前5分钟演讲中进行,更可以贯穿于日常教学设计中。比如,教《雷雨》这课,仅让学生看视频资料,教师是轻松了,但是学生达不到深度思考的训练目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演完之后,评价谁的“演技”更好,更像剧中人,为什么,再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最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小组编写剧本,可以是剧情前半部分,也可以是后续部分,还可以是另类版本的。学生兴趣极大,积极讨论,写出剧本,还各人抄写自己的台词,背下来,然后表演。这里,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要求编写剧本不能天马行空,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即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节发展等。表演结束,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成就感会更加促进他们学习兴趣。

二、对于基础差的班级,降低标准,制定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任务,以表扬、加分来鼓励学生,提高积极性

面对一个整体基础都比较差的班级,如果教学程序设计和其他班级相同,就很可能因为标准太高而学生达不到要求,从而失去兴趣,失去信心,进而放弃学习。当他们放弃一门学科时,过剩的精力就会转移到做小动作、聊天、吵闹,甚至打斗,影响了整个课堂秩序,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一旦他们感觉到老师控制不住课堂,表现就会越来越恶劣。

那么,降低要求,从最基础抓起。比如:听写生字词,在基础好的班级不是难事,但在基础差的班级,连纸和笔都没有几个学生会带来,这时候,只能转变方式,请同学到黑板上听写,允许带书,只要能在书中找到并写正确,就可以加分。当同学在黑板上写的时候,下面其他的同学会观察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身上,也会比较认真地分析、判断他们写得正确与否,看别人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虽然有些被动,但也好过抗拒学习。

再如,将演讲、背诵降为朗读课文,只要愿意读课文,就要给予加分,如能读到流畅,就应给予大力度的表扬。一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很乐意于读一读书就能获得加分的这种鼓励。

长在树巅的苹果,他们连看的兴趣也没有,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努力都摘不到,但是垫起脚尖就能摘到的苹果,会吸引他们去摘取;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与鼓励,会慢慢改变师生关系,一点一点地扭转长久积累下来的厌学情绪。

对于素质较高的班级里的一些后进生,也可以采取这样降低要求的做法。曾有这么一位学生,高一的时候,他旷课、迟到,即使到班级,也是埋头睡觉,理由是晚上睡不好,睡不够。第一轮演讲,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而座号靠前的他却等到最后才迫不得已“压轴”了一次。半年后,第二轮演讲,他拖延了数日,也站了出来,说的是他家乡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改变现状的心声。大家都很吃惊,没有想到他还有这样的抱负。到第三轮演讲,他发挥超常,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此后,对学习没有太多兴趣的他尽量不旷课,在课堂上,他听课,学习,思考回答问题,甚至拗口的文言文,他也会努力去背诵。

给学生展示、进步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尽量用一双慧眼发掘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潜力,让这被发现的潜力成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支撑点,从而改变盲目自卑心态,而他们只有自我完成心理调整,才能外化为态度的转变,才能积极配合老师,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挖掘。

三、对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课程设计要兼顾促进好学生获得更快发展、中等生不断得到提高和鼓励后进生愿意学习的三重目标

就像考题有难易的区别一样,面对学生基础、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设计教学程序要兼顾各方面的需要,不能厚此薄彼。

比如,同为演讲,有的学生进步快,几轮下来,就能够按照自己兴趣开讲座,讲上一节也毫无问题,那么,给他(她)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有的学生思维迟缓,进步较慢,那么,只要他(她)愿意按照老师安排,上台朗读,亦是态度端正的表现,也算完成任务,也要加分,并发动大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他(她)的自信心。

对于每个班级占很大比例的中等生,也是决不应该忽略的团体。对他们的要求也须遵循提出来的任务要比他们本身的水平稍高一些的原则。这样,稍加努力,就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得到鼓励,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他们会不断寻求机会并期待自己获得进步。

有一位非常沉默的男生,在两年的学习中,笔者对他几乎没什么印象。他只是按照要求,随大流地完成笔者安排的各种任务。一次,他主动要求演讲,笔者没有抱很大希望。而他却给了笔者意想不到的惊喜,他长达35分钟的演讲,赢得全班的喝彩。在这35分钟里,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进步”,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断在进步。”

如此看来,对于一些中等生来说,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等到他们实现自我突破,而爆发出耀眼光芒的时候,会给人意外的喜悦。

四、教师课余需加强学习,寻找合适的例子,对学生加以鼓励

作为职教语文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学习,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例子,对学生加以鼓励。比如:关于工作行业的新鲜资讯,优秀毕业生学习和工作的例子,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例子,社会热点问题等,他们会感兴趣,这些正面案例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见多识广,由佩服进而想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而且对学生正面引导能够让学生感觉老师真心对他们好,能够激发他们上进心。

这些励志的故事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上进,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为前提,但也需有个度,不能所有的语文课都进行励志故事展示,或热点问题的介绍和讨论——那就不是语文课了。

总之,因材施教是多方面的,身为职教语文教师,担负着与普教不同的任务和压力,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学习,不断领悟,寻找最适合自己教学、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让彼此在不断的进步和成功中,达到快乐教学的较高境界。

(李建珍 福建省福州第二十二中学350002)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班级
班级“四小怪”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不称心的新班级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班级被扣分后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