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触:青少年学生,虽有着旺盛的精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但他们往往不像成年人那样精力集中,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可能错误地认为:学好语文容易,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也未必就差。所以课堂上就难免走神,即使是给他们规定一些读书内容,他们也只是被动去做,导致语文素养每况愈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于漪语)。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需下工夫外,还应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让课堂有情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就会有兴趣。语文教学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激发、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此,每上一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刻苦地钻研教材,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1.导入课文,吸引学生。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用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新课,常见的方式有:由旧课直接导入,用动人的新闻、故事导入,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导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导入等等。无论用何种方式导入,都要精心设计“启发谈话”的内容,使之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角色、主动求知的作用。悬念就是挂在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这类问题最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去阅读课文。
2.创设情景,困惑质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矛盾,主动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并不每问必答,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难,寻求答案。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和困惑,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思维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的学习。
3.展开意境,激发感情。在课的开始,教师多媒体课件等渲染课文的意境,创造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因势利导,学习课文。如教《春》这一课开始,就可以启发学生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问:“王安石《泊船瓜洲》呢?”学生齐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在学生兴趣盎然复习旧知识时,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中写的山、水、草、树、花、鸟等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天,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学生被这诗一般的意境所感染,增强了其学习兴趣。
二、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大量的循环往复中使学生逐步积累知识,逐步掌握语文工具,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不过如此”的感觉,学起来感到索然无味,被动消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靠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讲授知识,力求新鲜有趣。比如说,学生阅读课文后,容易产生“没啥学头”的错觉,这时可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思想见解、抱负情怀、表达手段跟课文作者的差距,启发学生自省:讲述道理时自己为什么仅有几条结论?抒发感情是为什么只能空喊一些:“啊!”“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出课文说理、状物、抒情等方面的特色和长处,就会使学生承认不足,从而希望填补不足,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讲究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以学生乐于接受为标准,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语言技巧创设情境,举例尽可能靠近学生生活实际,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体会到教师的慈爱,学生对教师有好感,教师讲话他听着顺耳,注意力集中,知识也就便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凝练而深情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者动情,学者动容”。师生感情融洽,把学习变成一种乐事。
四、善于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方法吸引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适当的开展竞赛,是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如:采用分组讨论,分组竞赛;采用自学提问,互相提问;采用多媒体教学,表演教学激趣等方式。而任何一种方式如果要使学生心动,并由心动化为行动,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巧妙地运用激励语言。例如: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就可以对大家说:“看哪一组讨论的结果最令大家信服。”这时,学生们就会认真进行讨论。再如: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运用准确的评语给予评判,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还要调动全班同学一起为他喝彩;有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用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称赞,比如:给学生一个拥抱,或与学生握手、击掌等,这样做不仅可以给当事的学生以莫大的精神鼓舞,还会激起其他学生强烈的共鸣和表现欲,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思维活动中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如果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一颗宽大和博爱的心,与他们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学生就愿意将自己的学习困难告诉老师,而这恰恰是教师教好学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好习惯会终生受益。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原因,因人而异,心平气和,耐心诱导,以情感人,以情促行。对这些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来说,能逐步克服不良习惯就是进步,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希望。要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切忌认为他们笨,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其自尊,否则会失去很多有很好智力但未能开发好的人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对于一些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教师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促使他们舒展心灵,尽显潜能,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放大他们自身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一句表扬、一声鼓励也许就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一生。
总之,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得到提高,也就一定能把“枯燥无味”的语文变成学生的一方乐土。
(秦小五 河北省内邱县内邱镇中学054200)